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教學設計
時間:
子文2
高一生物
物質通過簡單擴散作用進出細胞,叫做自由擴散。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中的一個重點內容,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教學設計,希望能幫到你。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節的內容。本章前兩節已經介紹了生物膜的結構特點(流動鑲嵌模型)及功能特性(選擇透過性), 本課是在了解前兩節的知識基礎之上,繼續探究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本節教材以問題探討為引導,通過比較無蛋白質的脂雙層膜與生物膜在控制物質進出上的差異,從而大膽對物質跨膜運輸的的方式提出猜想。此外,本節的教學應注意培養學生解讀圖表數據的能力;由于內容較抽象,可通過直觀的動畫展示,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還應注意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理解研究物質跨膜運輸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明物質進入細胞的方式及特點
(2)明確主動運輸與被動運輸的區別及對細胞生活的意義
2、能力目標:
(1)學會根據現象提出問題,分析原理,歸納概念的方法;
(2)提高學生對圖表數據的解讀能力,探索使用圖表描述生理活動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積極參與討論,學會合作,踴躍發言,在交流中建立自信心。
(2)培養學生善于動腦和嚴密分析的習慣,在發現過程中提高思維品質,
三、學生情況分析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中的“膜”指是生物膜(這里主要是指細胞膜),而在這之前的第三章第一節學生已了解了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本節就是更詳細的介紹其功能之一:控制物質進出細胞。功能總與結構相關,本章的前兩節已學習了生物膜的結構特點“流動鑲嵌模型”,知道生物膜是一層選擇透過性膜,但學生仍存許多疑問:各種小分子、離子進入細胞時又有什么不同?細胞產生一些大分子(如分泌蛋白)又是如何出細胞膜的?教師根據學生這樣的知識背景很容易把學生帶進課堂。
四、教學策略
依據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本教學設計按“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原則,以探究式教學方法為主線,四人一小組為單位,開展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在討論、探究、交流中相互啟迪,獲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同時,充分利用現代聲像技術及多種媒體工具,借助多媒體動畫,把有關跨膜運輸的幾種方式直觀地展示給學生,有利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教師適時進行點撥,以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知識結構,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五、課前準備
1、將前后四個同學分為一組;
2、教師課前印制好三種跨膜方法特點比較表;
3、針對教學設計精心制作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七、教學反思
1、本節課采用了探究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較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了教師和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角色的轉變。
2、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本節的重點,主動運輸是本節的難點。我利用自制的課件進行形象化教學,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充分利用了教材插圖、圖表以及多媒體動畫等教學設備,靈活地解決了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問題,深化了教學重點。
3、由于本節課以自主探究為主,生生互動、生生互評場合較多,因此在教學時間上較難把握,這就要求老師課堂上一定靈活應用,有效地進行調控,才能確保本節課在既定時間內按預定目標完成教學。
1、小分子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2、大分子和顆粒性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大分子和顆粒性物質通過內吞作用進入細胞,通過外排作用向外分泌物質。
二、實驗: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
實驗原理:原生質層(細胞膜、液泡膜、兩層膜之間細胞質)相當于半透膜,
當外界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將失水,原生質層和細胞壁都會收縮,但原生質層伸縮性比細胞壁大,所以原生質層就會與細胞壁分開,發生“質壁分離”。
反之,當外界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將吸水,原生質層會慢慢恢復原來狀態,使細胞發生“質壁分離復原”。
材料用具:紫色洋蔥表皮,0.3g/ml蔗糖溶液,清水,載玻片,鑷子,滴管,顯微鏡等
方法步驟:
(1)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
(2)低倍鏡下觀察原生質層位置。
(3)在蓋玻片一側滴一滴蔗糖溶液,另一側用吸水紙吸,重復幾次,讓洋蔥表皮浸潤在蔗糖溶液中。
(4)低倍鏡下觀察原生質層位置、細胞大小變化(變小),觀察細胞是否發生質壁分離。
(5)在蓋玻片一側滴一滴清水,另一側用吸水紙吸,重復幾次,讓洋蔥表皮浸潤在清水中。
(6)低倍鏡下觀察原生質層位置、細胞大小變化(變大),觀察是否質壁分離復原。
實驗結果:
細胞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 細胞失水(質壁分離)
細胞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 細胞吸水(質壁分離復原)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節的內容。本章前兩節已經介紹了生物膜的結構特點(流動鑲嵌模型)及功能特性(選擇透過性), 本課是在了解前兩節的知識基礎之上,繼續探究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本節教材以問題探討為引導,通過比較無蛋白質的脂雙層膜與生物膜在控制物質進出上的差異,從而大膽對物質跨膜運輸的的方式提出猜想。此外,本節的教學應注意培養學生解讀圖表數據的能力;由于內容較抽象,可通過直觀的動畫展示,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還應注意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理解研究物質跨膜運輸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明物質進入細胞的方式及特點
(2)明確主動運輸與被動運輸的區別及對細胞生活的意義
2、能力目標:
(1)學會根據現象提出問題,分析原理,歸納概念的方法;
(2)提高學生對圖表數據的解讀能力,探索使用圖表描述生理活動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積極參與討論,學會合作,踴躍發言,在交流中建立自信心。
(2)培養學生善于動腦和嚴密分析的習慣,在發現過程中提高思維品質,
三、學生情況分析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中的“膜”指是生物膜(這里主要是指細胞膜),而在這之前的第三章第一節學生已了解了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本節就是更詳細的介紹其功能之一:控制物質進出細胞。功能總與結構相關,本章的前兩節已學習了生物膜的結構特點“流動鑲嵌模型”,知道生物膜是一層選擇透過性膜,但學生仍存許多疑問:各種小分子、離子進入細胞時又有什么不同?細胞產生一些大分子(如分泌蛋白)又是如何出細胞膜的?教師根據學生這樣的知識背景很容易把學生帶進課堂。
四、教學策略
依據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本教學設計按“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原則,以探究式教學方法為主線,四人一小組為單位,開展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在討論、探究、交流中相互啟迪,獲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同時,充分利用現代聲像技術及多種媒體工具,借助多媒體動畫,把有關跨膜運輸的幾種方式直觀地展示給學生,有利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教師適時進行點撥,以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知識結構,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五、課前準備
1、將前后四個同學分為一組;
2、教師課前印制好三種跨膜方法特點比較表;
3、針對教學設計精心制作課件。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 教學過程的實施 | 設計意圖 | |||
教學活動 | 學生活動 | ||||
新課導入 | 運用課件展示:生物膜的結構模型示意圖 [提問]生物膜的結構如何?在控制物質進出時有什么特點? 利用課件展示圖片:人工合成無蛋白質的脂雙層膜 [提問]仔細觀察圖示,是不是生物膜?為什么? | 學生回憶生物膜的結構特點,并積極回答。 踴躍發言:“不是生物膜,因為它只有磷脂雙分子層,中間沒有蛋白質” | 通過新舊知識鏈接導入新課 無蛋白質生物膜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激起學生探索物質跨膜過程的興趣。(教師適時評價,鼓勵他們觀察得仔細) | ||
問題探討 | [過渡]圖示進一步展示對各類物質的通透性,并討論: 1、什么分子可以通過這層膜,什么分子不能通過? 2、葡萄糖、氨基酸等不能通過這層膜,但人體又需要這些物質,對此你該如何解釋? 3、觀察圖示,聯系已有知識,你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 |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回答,并提出一些問題:“蛋白質在某些物質運輸中可能起著重要作用。”“細胞需要的離子是否也通過細胞膜上的蛋白質來運輸?”“不同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否相同?” | 發揮學生想像力,結合生物的特點認識物質跨膜運輸方式。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 ||
探 索 新 知 | 一、小分子或離子的跨膜運輸方式 | 演示擴散現象:往清水中滴一滴藍墨水。讓學生注意觀察現象,分析擴散的特點:分子從低濃度向高濃度方向運動。 [設疑]物質進出細胞是不是與上述擴散相似? [分組探究]下面請同學們自學P70-72,思考物質運輸有哪幾種方式,各有什么特點?(以表格形成展示出來) [成果交流]要求各小組將學習成果通過展示臺展示出來,其它小組給予評價。 [知識鞏固] 動畫1:自由擴散與協助擴 散的區別 動畫2:協助擴散與主動運 輸的區別 教師對剛才討論的不足之處結合動畫展示進行指正,并出示三種跨膜運輸方式的坐標曲線圖 [進一步探究] 1、資料分析:在無氧條件下,植物根細胞對鉀離子的吸收減緩或停止,為什么? 2、提問啟發引導學生理解主動運輸的生物學意義? | 仔細觀看演示 思考擴散與物質進出細胞的區別。 閱讀教材、探索新知。 小組內探討學習的內容,并完成表格內容。 各小組派代表上講臺展示小組學習成果,其它小組提出質疑。 觀看動畫資料: 學生聽教師講述在探究過程中一些不正確的理解。 辨別三種運輸方式的示意圖 小組展開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影響主動運輸進行的因素 舉例說明主動運輸的意義。 | ||
二、大分子進出細胞的方式 | [過渡]細胞產生一些大分子(如分泌蛋白)又是如何出細胞膜的? [動畫演示]分泌蛋白的外排過程、巨噬細胞對細菌和異物的吞噬過程 引導學生觀察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向、特點。 | 學生思考,回憶 通過自學及觀看動畫展示,理解“胞吞”和“胞吐”的特點。 | 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 發掘學生自主觀察、辨別事物,把握本質聯系的潛能。 | ||
教學過程 | 教學過程的實施 | 設計意圖 | |||
教學活動 | 學生活動 | ||||
技能訓練 | [展示圖片]動物細胞內外不同離子的相對濃度 分析圖表提供的信息,結合本章所學知識,思考: 1、哪種離子通過主動運輸進入細胞? 2、哪種離子通過主動運輸排出細胞? 3、你是如何作出此判斷的? | 認真分析曲線圖進行討論 | 拓展視野,鞏固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解讀圖表數據的能力 | ||
本節小結 | 用概念圖的形式本節知識點歸納出來,讓學生填寫。 | 總結、歸納本節知識,完成概念圖 | 知識系統化,培養學生歸納、提煉知識的能力。 | ||
知識鞏固 | 多媒體展示題目 | 學生思考、回答 | 反饋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鞏固重點知識。 |
1、本節課采用了探究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較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了教師和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角色的轉變。
2、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本節的重點,主動運輸是本節的難點。我利用自制的課件進行形象化教學,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充分利用了教材插圖、圖表以及多媒體動畫等教學設備,靈活地解決了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問題,深化了教學重點。
3、由于本節課以自主探究為主,生生互動、生生互評場合較多,因此在教學時間上較難把握,這就要求老師課堂上一定靈活應用,有效地進行調控,才能確保本節課在既定時間內按預定目標完成教學。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知識點歸納
生物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1、小分子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2、大分子和顆粒性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大分子和顆粒性物質通過內吞作用進入細胞,通過外排作用向外分泌物質。
二、實驗: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
實驗原理:原生質層(細胞膜、液泡膜、兩層膜之間細胞質)相當于半透膜,
當外界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將失水,原生質層和細胞壁都會收縮,但原生質層伸縮性比細胞壁大,所以原生質層就會與細胞壁分開,發生“質壁分離”。
反之,當外界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將吸水,原生質層會慢慢恢復原來狀態,使細胞發生“質壁分離復原”。
材料用具:紫色洋蔥表皮,0.3g/ml蔗糖溶液,清水,載玻片,鑷子,滴管,顯微鏡等
方法步驟:
(1)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
(2)低倍鏡下觀察原生質層位置。
(3)在蓋玻片一側滴一滴蔗糖溶液,另一側用吸水紙吸,重復幾次,讓洋蔥表皮浸潤在蔗糖溶液中。
(4)低倍鏡下觀察原生質層位置、細胞大小變化(變小),觀察細胞是否發生質壁分離。
(5)在蓋玻片一側滴一滴清水,另一側用吸水紙吸,重復幾次,讓洋蔥表皮浸潤在清水中。
(6)低倍鏡下觀察原生質層位置、細胞大小變化(變大),觀察是否質壁分離復原。
實驗結果:
細胞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 細胞失水(質壁分離)
細胞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 細胞吸水(質壁分離復原)
看了“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