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學習方法歸納
1.對自己學習政治要自信:
政治學習中的基礎差異沒有數理化等學科大;所學內容與我們的社會生活比較密切;最后一年只要重視突出,肯下苦功容易見效果;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堅信別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要消除對政治的反感及恐懼,對政治課無興趣是學不好、考不好的。
2.要充分分配時間:
充分利用時間是考好各科的共性,也有政治科復習本身的特殊要求。在高三學年里學政治的時間應比高一、高二的時間多得多;特別是到了五、六月份,花在政治上的時間至少應保證在保證1/4以上;考前幾周甚至可以達到1/31/2(這是由政治科不同于中英數的獨自特點決定的,政治科對基礎的要求不像中英數那么高,在短時間內加強訓練復習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過去有人稱政治是輕工業,投資少,見效大,但在考前這一年及考前一、二個月內,要投入更多,否則是無效益可言的);每天復習政治(包括早上、下午及晚修、周末可自由支配時間)的時間應保障有1/61/5.
3.要充分利用時間:
充分利用時間的另一要求就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排除一切干擾(包括不正的班風、自己不良情緒、不當朋友、不良習慣等影響);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計劃;講究學習、復習方法,掌握各種題型的答題方法;虛心聽從老師的引導,按部就班進行復習;上課認真聽講,不要開小差;切忌自滿、自以為是,一兩次考試成績不錯就沾沾自喜,以為已經可以了,不再努力;對于不懂或不清楚的問題應及時問老師,不要有思想負擔。
二、抓好書本(基礎)是關鍵
1.對課本內容要熟:
對課本內容要多看,看的遍數多,反復記憶多對課本內容就越熟,考起來速度才會快,準確性才會高。題目再難,也是與書本內容聯系的,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書本的原理、觀點熟,用起來才能做到得心應手。反復多遍這是最一般的學習規律,也是做題能多得分的最基本要領。
2.自己復習可分為每一輪幾步走,多輪進行的方法:
第一輪復習,第一步從宏觀上熟悉相關內容的整體結構,相互聯系一定要對相關內容(可以是一整本書的內容,也可以是一本書中某部分的內容,如唯物論或辯證法部分的主要原理觀點)進行歸類整理,盡可能先脫離書本將其用網絡框架等形式將結構圖整理出政治要背,在這里主要就是指背聯系、背系統;同時要特別注意對目錄的章節編排很熟悉。第二步,在弄清總體系統結構的前提下對課本內容進行細看,包括概念、事例、諺語、格言、關鍵字句、分析過程、分析依據、結論、重要意義、要求及錯誤觀點、危害等等。然后第三步進行有選擇性的整理理解記憶。
高三政治復習方法
一、抓住思想
剛進入高考復習階段,就要認真學習去年的《考試大綱》,了解高考要求,明確復習方向。復習時,要深入理解教材:全面閱讀教材,包括教材中的主要課本和輔助課本,確保不遺漏單詞;記住難點,深化和擴展主要知識;建立知識。e系統,梳理“零碎的知識”,梳理知識各個部分的內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實現“有線心”。
首先,注意對知識的理解和理解,避免死記硬背,切不可因時間限制,內容和知識吞棗,半懂半懂。
(2)要培養適應和傳遞知識的能力,就要靈活地掌握和運用所學的知識,注意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去理解知識。
練習要精心選擇,內容要適當,問題要仔細篩選,避免浪費寶貴的時間與海量的提問策略。
第四,問題的答案應該是“精確的”和“精確的”。關于綜合能力測試的性質、目的和要求,特別是高考綜合試題的評分標準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因為綜合問題的標準答案在答案層次、邏輯關系和答案數量上存在很大差異。
二、注重課本
通過對近年來高考試題的分析,可以發現,高考試題側重于考生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突出了主體知識的考查。在基礎考試中,有各種能力考試要求,實現了基礎知識與能力考試的有機統一。
以教材為主要來源,以教材為補充。一些考生認為:“教科書什么都看不見!”太簡單了!”這種想法是絕對不可取的。千變萬化的試題只是命題觀點的變化。高考的問題也是如此。它們不會脫離教科書中的“測試大綱”和知識點。因此,在復習時,我們應該集中精力在課本上?!皬土暡牧献鳛檠a充”不是要看復習材料花費的時間少,而是要充分利用復習材料幫助我們掌握考試分數和教科書。
復習目標:復習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全部內容,夯實基礎知識,構建知識網絡,熟悉高考。
要求:在復習中應遵循章節或單位從知識要點、重點和難點、實例講解、實踐鞏固、單元測試、評價程序等方面鞏固基礎知識。
掌握高考大綱的主要知識,掌握高考大綱中最重要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則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和區別。復習時,要學會把握“點、線、面”,構建考生自己的知識體系,使學習知識系統、清晰、準確。要求考生理解概念原理,做到心中有“知識結構圖”和“知識樹”實現“點、線、面”的結合。
三、復習技巧
1。從宏觀的角度熟悉相關內容的總體結構,并且相互聯系——確保對相關內容進行分類(可以是整本書的內容或書的一部分,如唯物主義或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并盡可能把它作為一個網絡框架而不用書。表單將結構化出結構圖——政治背面,這里主要指背面鏈接、背面系統;同時,特別注意目錄中的章節安排也很熟悉。
2。在明確系統整體結構的前提下,對教材內容應進行認真的審查,包括概念、例句、諺語、格言、重點句子、分析過程、分析依據、結論、意義、要求、錯誤觀點、危害等。
3,進行選擇性的排序、理解和記憶。
以上三個步驟是相互關聯的。我們必須把這些步驟有機地聯系起來,不能分開。讀書不能不看。
四、時政積累
政治審查的特點是與當前政治緊密結合。因此,說“兩只耳朵聽不到關于世界的任何東西,只是一個只背政治書籍的人”無疑是錯誤的。因此,我們平時要注意時政的積淀。有兩個步驟。
1,注意記錄本月的關鍵政治事件,并按常規分類。它可以分為政治、經濟、文化、科技、體育等,特別關注各個領域的重大時事。
2,在積累當前政治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把它與教科書的修訂結合起來,學習我們自己的主張。這一步要求考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分析時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提問自己,注意平時考試中知識點與時事的結合。
高三政治基礎知識點
1.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與史書典籍
(1)漢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2)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我國史書典籍的特點: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罕有。
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還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漢字傳載、史學典籍存傳、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義: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所謂“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②意義: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創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1)在近代中國,再創中華文化的輝煌與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奮斗密切相關。
(2)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3)今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冊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中華文化在繼續更加壯麗的篇章。
5.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第6、7、8點組合)
6.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1)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文學藝術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
(2)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②特點:總的來說,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行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
③意義:中華民族在認識、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奮斗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
7.中華文化的區域性:
(1)成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
(2)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的關系: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8.中華文化的民族性:我國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9.多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的意義
(1)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關系: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們都足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3)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中華文化。
(4)意義:它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高三政治經濟知識點整理
1.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2.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越大,價格也越高,越小,價格也越低,成正比
3.使用價值: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如鉛筆的使用價值是可以用來寫字,面包的使用價值是可以用來充饑,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價值。
4.貨幣:貨幣也是一種商品,但它比較特殊,它用來充當一般等價物(蘋果與面包價格不同,用貨幣衡量出來的貨幣有兩個職能:一是價值尺度,二是流通手段
5.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紙幣發行量需要符號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如果印的錢過多,導致通貨膨脹,影響社會穩定。印的過少,導致通貨緊縮,影響商品流通,所以鈔票不是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
6.供求關系對價格的影響:當供不應求時,出現商品太少,買商品的人多的情況,這時候價格上漲,形成賣方市場。當供大于求是,出現商品太多,買的人少的情況,這時候價格下降,形成買方市場
7.價值規律: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比如李凱生產一部汽車需要花30天的時間。李凱生產一部手機的時間需要花10天時間,那么這部汽車在市場上的價格是這部手機的價格的3倍(可以假設汽車3萬元,手機1萬元)。也就是說生產一件東西,如果花的時間越多,那么它的價格也就越高。但是價格也受供求關系影響,當市場上賣汽車的很多,賣手機的相對少的時候,這時候汽車價格可能會稍低于3萬,手機稍高于1萬,但汽車價格基本還是手機價格的3倍
8.當一件商品價格上升時,買它的人會減少,這種商品的生產規模也會相應地減少;價格下降時,買它的人會增多,這種商品的生產規模會增大
9.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恩格爾系數越低,說明生活水平越高,因為系數低,說明花在吃飯上的錢很少,剩下的錢可以用在娛樂上、裝修、購買奢侈品
10.中學生的消費觀:要根據自己的能力,適度消費,同時不可以盲從別人,消費的時候要理智,平時消費中;要有保護環境的意識,比如盡量少買或者不買對環境有危害的商品。時刻保持勤儉節約的作風,每一分錢都是用汗水換來的,不能隨意揮霍。
高三政治??贾R點
1、要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須實現客觀與主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2、意識能夠對客觀事物起促進作用。
3、意識的能動作用就是指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直接的推動作用。
4、意識的能動作用表現為能促進事物的發展。
5、運動是物質的特性。(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6、正確的意識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
7、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
8、新出現的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
9、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
10、整體就是指由事物的各個要素相互聯系構成的有機整體。
11、整體功能總是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
12、一切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的,變化就是發展。
13、規律是客觀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滅,是永恒不變的。
14、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兩者是不可分割的。
15、只要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就能認識和利用規律。
16、只要把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結合起來,就能收到預想的效果。
17、感性認識的總和就是理性認識。
18、獲得正確的理性認識是認識的目的。
19、理性認識來源于感性認識。
20、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