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復習知識點總結(2)
高頻考點解析(四)
1、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原理)這要求我們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方法論)
(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可以促進事物的發展,反之,錯誤的意識則阻礙事物的發展)。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根據設問指向和材料內容寫不同的內容)
2、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
(1)規律具有客觀性,即規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是普遍的。(原理)這要求我們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遵循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方法論)
(2)人們認識和利用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必須以發揮主觀能動性為前提。發揮主觀能動性又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3、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①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要求我們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究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②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③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識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高頻考點解析(五)
1、文化與政治、經濟的關系(重點)
(1)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2)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即文化影響、反作用于經濟和政治):
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重點)
①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能夠為經濟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②發展文化產業,有利于促進文化生產力發展,充分發揮其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
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①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有利于人們更好地參與政治生活,推動民主和法制建設。
②弘揚和培育民族文化,有利于抵制西方少數國家借助文化滲透的方式,竭力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念的文化霸權主義,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思想保證。
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重點)
(1)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2)我國的應對策略: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高頻考點解析(六)
1、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
(1)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2、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特點
(1)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
(2)文化對人的影響深遠而持久的特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
3、優秀文化對塑造人生的作用
(1)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優秀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3)優秀文化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高頻考點解析(七)
一、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1)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即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立足社會實踐,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
二、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應如何交流、借鑒與融合
(1)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由此可見,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
(2)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這就需要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氣魄,科學分析的態度。不同文化之間,有差異就難免有矛盾、有競爭,但文化差異不應該成為文化交流的障礙,文化競爭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間,應該平等交流、相互借鑒,才能共同推動世界文化創新。
(3)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我們要躋身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必須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斷推動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
(4)反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
高頻考點解析(八)
中華民族精神
(1)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
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
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3)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發揮中國理論體系的“主心骨”作用,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與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結合。
高頻考點解析(九)
如何解決文化生活中的落后和腐朽問題
(1)始終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2)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
(3)必須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4)加強自身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
高頻考點解析(十)
尊重文化多樣性(重點,材料背景很可能是世博會)
(1)尊重文化多樣性原因:
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各民族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2)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和基本原則
①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是:既要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②對待文化多樣性的基本原則就是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