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作文7篇
如果有人問我,我會給他講講南宋的故事。南宋老臣文天祥,率領宋軍對抗元軍失敗被俘在獄中,投降的宋朝臣子來勸說他,投降的南宋國君來勸說他,到最后元世祖忽必烈都來勸他歸降。但文天祥不。他眼含熱淚,絕望卻堅定地說:“臣與國同在,國亡,臣不獨活。”最終英勇就義。這是中國的武將。
我還要講,當元軍的鐵騎殺進岳麓書院的時候,上百名書生無一投降。他們是讀書人,卻在這樣的時刻被激發了全部的勇猛,用自己的身體,去迎接元人的冰冷的刀槍,最后全部戰死。這是中國儒雅,卻也鐵骨錚錚,永遠不彎脊梁的文人。還有,被清軍占領城市,三堵屠城,卻仍拼死抵抗,高喊著“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嘉定城的百姓。他們都是柔弱的江南的百姓,然而在敵人侵略了他們的家園,試圖強迫他們的時候,他們卻無一屈服,無人貪圖生存,全部以先死為幸,殺身殉國。這是多么慘烈悲壯,卻又令人肅然起敬的頑強不屈的靈魂!這是中國的百姓,千千萬萬的中國人。
也許中國的故事,縱觀歷史,大多是這樣的朝代更迭,屢遭荼毒與侵略。但在一次次的千瘡百孔,一次次滲烈的傷痛面前,中國人以共超乎想像的忠貞與頑強挺了過來,以無比堅決的愛國護國之心艱難掙扎著活了下來,或者壯烈地死去。是數不盡的血淚,鑄就了獨一無二的頑強、忠誠、愛國的中國性格;又是不計其數的有著這樣中國性格的中國人,譜寫了永不磨滅、可歌可泣的中國故事。
我們是中國人,我們便也應該繼承這樣壯美的中國性格。不僅能夠銘記前人的精神,講好古時的中國故事,更要挺直脊梁,頑強斗爭,忠誠為國家效力,帶著一顆火熱的愛國之心,在當今中國的戲臺上,演好屬于我們的中國故事。
生命不息,中國不止!
新時代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作文篇2
當東西方文化接觸時,花火迸出,故事便發生了。——題記
我從小學習鋼琴,但我從未將它與中國元素結合。畢竟,它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西洋樂器,一想到鋼琴,我腦中便只會出現莫扎特、貝多芬和一些連續的音符。直到那一次,我徹底改變了對鋼琴的認知。
那是一次藝術節。我完成表演后鞠躬下臺,坐在座位上,舒了一口氣,開始聽接下來的人的表演。下一個上場的是位女孩,她白暫的皮膚和優雅的姿態最先吸引了我,她坐下,演奏了一曲《平湖秋月》。
隨著那悠揚婉轉的旋律,我腦中出現了一片煙波浩渺的湖面,波光粼粼,如夢如幻。悠悠蒼穹中懸著一輪孤月,分外皎潔。如水的月光傾在湖面上,霎那間,整個湖面都明亮了。
突然,琴聲急促起來,湖水流動了。原來是一陣疾風打破了這片刻祥和。湖中仿佛形成了一個漩渦,深不可測,不斷地轉動,好像要把周圍的一切事物吸進去一般,拼命地吞噬著那皎潔的目光。月亮則在與這股力量進行抗衡,咬緊牙關,在空中毫不動搖。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這琴聲,又緩了下來。
這縷琴音空靈澄凈,好似從天邊飄來,難以捕捉,使人不得不側耳細聽。我仿佛看到了那縹緲虛幻的月下飛天鏡,那似有還無的水中明月。月亮慢慢在繚繞的云霧中穿梭,好像不愿被看見一樣,羞云半遮面,就在這詩意中,月亮沉向云海深處,無蹤跡了。天地間安靜了。湖上幾只正眠的鳧雁被驚起,拍了拍翅膀,低鳴兩聲,又睡去了。琴聲停了。
我仍沉在這種意境中無法自拔。原來西洋樂器可以和中國元素融合的如此精妙!東西方文化碰觸的一剎那,迸出了超凡的花火!我才知道,原來那些對鋼琴的刻板印象都是錯的,我也可以用西方樂器演繹中國的故事。
在那以后,我開始著手練習中國樂曲,我與樂曲相通,與每個音符交流。相信,我也可以用一雙手,一架鋼琴,書寫出屬于我的中國故事!
新時代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作文篇3
在我看來,每一位中國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連續不斷地,無意識地講述自己的中國故事。一個中國人的衣著外貌,言談舉止便是最真實的,也最精準的中國故事。
中國故事不是通過語言講述,而是通過行動傳遞。言語文字也許會被曲解,被誤解。而行動不會。一個人的衣著,簡潔有力地體現出他的經濟狀況,言談舉止代表著他的精神境界。而上億人用行動講述的。中國故事,讓世界得以明知中國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如何,精神修養又如何。
那么現如今我們是否講好了自己的中國故事呢?我不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人們仍然是對待熟人笑顏盈盈,無微不至,對待陌生人則話語冷漠,動輒惡語相向。我們并沒有做好走出熟人圈的準備,沒有意識到陌生人之間應如何交流,因此,沒有融入國際社會這個滿是陌生人圈子的準備。于是國人對待陌生人的種種態度,為他人講述了一個精神修行不足的中國故事。
即使對我們自己,我們的中國故事也仍未講好,社會上各種不文明現象比比皆是。人們都如過江之卿,為人父母的教導孩子力爭上游,卻忽視了孩子落寞的神情,開車的違規占道又路怒相向。
想要講好中國故事,我們只能寄希望于新生力量的加入。原有的社會階層由于觀念已經定形,對生活已經習以為常,所以可塑性不大,而新生的社會階層卻充滿活力,有著改變的能力。所以當務之急是加大對新一代的資源投入,促使新生的社會階層講好中國故事,從而改變社會的主流。
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的課題,是全中國人的課題,只讓每個人所講述的中國故事得到升華。
新時代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作文篇4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書院中傳來悠揚的吟誦,同學們端坐在蒲團上,看著手中的《兵車行》,嘴中吟誦著。
吟誦,有著兩千年以上的歷史,是公認的中國文化獨特魅力之一。許多人喜歡吟誦,我也很喜歡,它不光好聽、內容廣大還有傳統風格。
然而我好像始終得不到方法,跟著同學們的音調走,跟著同學們的節奏唱,怎么也體會不到古詩中的情感,屬于吟誦的美感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回到家中,我不自覺的吟誦了起來。但是不是音律不對就是節奏錯誤,我仔細回想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吟誦的方法。“平長仄短,在拼音中一聲和二聲的字稱為平聲,要吟的較長一些……”一邊回憶,一邊嘴里不斷練習著,跟著錄音,練了一遍又一遍。
逐漸的,我好像有了些感覺,音律大致對上了,節奏也整齊了。我又找了些其他的古詩和對應的吟誦音頻,慢慢的吟誦著,細細品味著。體會到了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體會到了王維詩中的美不勝收的畫面……
課堂上,老師吟誦了一首《九歌·云中君》,伴著木吉他柔和的聲音,同學們也一起吟誦了起來。“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木吉他柔美,吟誦聲悠揚。仿佛能看到一位祭巫用香湯洗浴了身子,穿上花團錦簇的衣服來迎神,在神臺上翩翩起舞。云中君伴隨著一聲強有力的和弦出現,借日光而生輝,云團映日,放出銀光。祭祀結束之后,神靈如狂風一般上升而去。而祭巫對神靈的離去不禁感到惆悵與思念。
吟誦完后,我意猶未盡又歡喜若狂,我終于可以和同學們一樣吟誦出古詩文了。
吟誦可以唱出古詩韻味之美,唱出古詩意境之深。我喜歡吟誦,通過這種方法,我可以了解更多的古詩歷史,講述更多的中國故事。
新時代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作文篇5
生長在北京,我自小就接觸了不少中國故事。
故宮故事離我很近,小時候我便在一個紀錄片里認識了它。紀錄片以孩子的視角講述了故宮從元代興建至今的源遠流長的歷史,也細致地特寫了不少故宮的風貌。從綿延數里、錯落有致的大建筑群,到金碧輝煌、莊嚴肅穆的宮殿,再到數以千計的奇珍異寶,無不使我萌發對故宮的向往與興趣。
隨著年歲增長,我讀到了不少關于故宮的文章。我了解到故宮是怎樣的一個建筑奇跡,又凝聚了多少中國人的勤勞與智慧,它又是怎樣一步步完善得如此奇偉,我看到了國力的強盛,對它生出一種由衷的自豪。
再后來,我踏上故宮的“玉階”,身臨其境地看到了在人們保護下古樸依舊的建筑,光芒依舊的宮殿和端莊依舊的道路——人們盡可能地維護了它的原貌。它的原貌讓我看得真切,它的厚重感深深地打動了我。
我想,之所以故宮能夠深入我心,正在于社會各處“無微不至”的宣傳和人們對建筑的保護。
中國故事里有驕傲也有屈辱。第一次了解圓明園,是通過電影《火燒圓明園》。在這里,我看到了圓明園精致的江南園林風貌和中西合璧的精美藝術品,那里可是幾代帝王“天朝”夢的寄托啊!但是,我也看到了悲痛的一面,侵略者的暴行,國家的苦難,千萬藝術珍品的被劫掠,碩大園林的被焚毀。這給圓明園的故事涂上了一層無可褪色的屈辱與悲痛。那殘垣斷壁永遠地成為圓明園的墓志銘。
如今,圓明園早已成為廢墟,有人曾主張修復它,但我想,輝煌可以銘記,悲痛與屈辱也不能忘記。講好圓明園故事的關鍵就在于如何看待屈辱。勿忘國恥,圓明園記錄著京都淪陷的屈辱,它是與驕傲矛盾地存在著的。我們要將屈辱寫進正史,提醒后人牢記恥辱,奮發圖強。請讓那頹圮的宮墻站得更久些吧。
走出宏大,進入民間,我了解了許多胡同故事。高二暑假,學校組織學生社會實踐,歷史老師領著我們去胡同走訪民眾,了解其現狀。作為一個北京人,我對它是有先入為主的好感的。板橋胡同、帽兒胡同,哪個名字沒有一段淵源,哪個胡同沒有令“老北京”津津樂道的故事?我充滿了期待。但是初入胡同的我多少是有些失望的。這里沒有小說中所描繪“下棋”、“品茶”的老北京人,也沒看到多少人在閑談,街上幾乎無人走動。這里房屋已經十分破舊了,有些房屋甚至打了隔斷出租。進一步調查,我們發現,胡同一半以上的居民是外來務工人員,真正的老北京人越來越少。或許因為胡同的建筑已經過時,亦或政府推行拆遷政策,很多人都離開了胡同,住進了高樓大廈。但是胡同雖少卻仍有百條,胡同雖舊卻傳承了一段民生故事——它的故事需要有人講下去。在我看來,我們應當更加關注胡同,讓它與現代建筑在一起相得益彰。
生長在北京,我著實了解了多樣的中國故事。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國文化燦爛多姿,中國故事何其豐富!我們有多少“故宮”的驕傲,有多少“圓明園”的悲痛,又有多少“胡同”在逐漸沒落。我只愿故宮故事的輝煌走入每個人心中,圓明園的歷史教訓為每個中國人銘記,胡同故事被更多人關注、傳承。讓中國故事愈講愈好。
新時代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作文篇6
美好的故事是很長的,不會有結束,應為它在等著下一個人去講。
嗩吶是中國民族樂器,它高亢、嘹亮。在電影《百鳥朝鳳》中,它更是老一代嗩吶一人焦三爺和他徒弟游天鳴真摯師徒情的寄托物。這部電影從表層看是寫的吹嗩吶,但從深層看,表現的是對中華民族對優秀傳統文化應持有的正確態度,這是一個沒有結尾的故事,雖然電影結尾是焦三爺走遠的背影,但他的徒弟最終還是使嗩吶的文化發揚光大,沒有讓焦三爺失望。雖然現在中國大部分都是西洋樂器,但嗩吶的魅力依然是很大的。它不僅是種傳之久遠的民間藝術絕不止于娛樂,更具意味的是它在辦喪事時是對遠行故去者的一種人生評價。它不會被西洋樂器所打敗,應為屬于它的的故事還沒有結束。
《百鳥朝鳳》是一首很難的曲子,也只有領軍的嗩吶高手才能勝任。這無疑是一個很難的故事,等著下一個人去繼續講。但卻在電影中游天鳴拜焦三爺為師學藝,歷經磨難,憑借堅定的毅力和不知疲倦的練習最終得到了師傅的認可,繼承師傅衣缽后,歷經艱辛,排除萬難,得到了繼續講這個故事的權力。他少年時,焦三爺不收他這個徒弟,原因是肺活量小,后來他爸爸拿皮帶抽他,以展示出他肺活量很大,焦三爺最終還是收了這個徒弟,但在過程中,天鳴的爸爸去世了,這對天鳴的打擊很大,應為他知道,鞭勵自己學習嗩吶最大的動力消失了,但天鳴沒有放棄,他沒有放棄自己的故事,應為他的故事還沒有結束。他更加努力的去學嗩吶,最終把嗩吶文化發揚光大。
焦三爺也不肯放棄,在種種西洋樂器的“圍攻”下,他依然堅持著,直到自己吹嗩吶時,自己的鮮血從嗩吶另外一邊噴出來,倒在地上,但手中嗩吶還拿著,嘴里也喃喃的吹著《百鳥朝鳳》。
《百鳥朝鳳》堅守的,正是一條與《人生》《老井》《變臉》《首席執行官》等一脈相承并與時俱進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深化現實主義的電影發展道路。這正是在東西方文化八面來風的現實背景下,面對形形色色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和東施效顰的"西化"鼓噪,依然葆有可貴的文化自覺和文化定力的體現。它是中國特色的電影創作的成果。在中國,這永遠是一個沒有講完的故事
在中國,這永遠是一個沒有講完的故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根本挖掘不玩,這個故事等著下一個人繼續去講。
新時代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作文篇7
近日,河南春晚舞蹈《唐宮夜宴》的全網走紅,將文化的傳承重新引入人們的視野。當古色古香的舞樂上演,十四億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在心底涌動。這不禁令我重思文化傳承之義。
文化傳承,顧名思義,首先在于對優秀文化基因的繼承。這種繼承首先應是忠于形式的,即忠于文化的“外化”表現。《唐宮夜宴》之所以廣受歡迎,其最為淺表的原因便在于其對于唐代舞女豐盈體態、唐三彩獨特紗衣與唐代“斜紅”妝容的復刻,而當外在的唐代文化形式得以流傳,大唐盛世物產豐饒、包容萬象、開闊繁盛之盛況便躍然于眼前。當“斜紅”妝容與豐腴之態將唐代美人的風流韻味重現,我們民族根脈于悠悠千里共同生產生活實踐的共同審美情趣便被激發,被喚醒。唐代美人、三彩紗衣、“斜紅”妝容——這些看似流于形式復刻之物,實則為悠悠中華的文化符號。當種種獨具風韻的文化符號被傳遞,一段舞蹈便被冠以“中國舞蹈”之名,我們輝煌的傳統文化便得以傳遞。
不惟此,若欲讓傳統文化于當今之社會“活”下來,時代基因的注入不可或缺。當5G+AR技術的技術打造出視覺盛宴,當春晚傳媒助力舞蹈節目傳播,《唐宮夜宴》方得以出圈,得以煥發活力,引人注目。“周雖舊邦,其命惟新”。當新時代、新活力注入舊文化、舊智慧,便不難迸發出強大的文化力量。當故宮的文創產品火爆全網,當敦煌研究院的3D參觀受到歡迎,我們不難證實文化創新的力量——它是繼承基礎上的創,是代代中國人智慧的累加,是文化傳承的來路。
從《唐宮夜宴》中,我們依稀可見唐時少女的嬉笑怒罵,她們照進現實當下,引發出跨越時空之共鳴。在跨越千年的同頻共振之下,一代代人以自己的努力將文化熔鑄于藝術之間,促使人類文明永續傳承,一路向前。而人又是文化的創造者,因此,我們在文化的傳承中洞見唐人之趣、唐人之情。然而我們也應牢記自身文化傳承者、創造者的身份,在欣賞之余,盡己之力傳承中華文化,講好中華中國故事。
所謂文化,乃人文化人而成。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