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踏青作文4篇
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清明時逢陽春三月,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也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俗。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收集整理的:4篇清明節踏青作文,僅供大家參考學習。
清明節踏青作文一
今天我和家人去了中山公園,開始了踏青的路程。
我們一大早就起床,準備去踏青。到了中山公園門口,春風微微吹拂過我們臉龐,彌漫著青草的新泥味,十分溫和。花壇里的郁金香,雖然還沒有競相開放、姹紫嫣紅,但是那葉尖上的晶瑩剔透的露水,帶給人一種微妙的溫馨的感覺……
再往里走,我們看到公園兩側的花壇中的青草,萌發著,努力地艱苦地從土里鉆出來,因為它有奮斗目標,想要見到藍色的天空,包羅萬象的世界,想要看到自己最美的一面,開出最美麗的花朵,作為自己堅強不息的驗證。
我忽然想到,我們作為一名學生,也要向花朵學習,學會堅強的面對生活,克服學習上的困難,不能半途而廢,最后散發出自己最美的光彩。
一朵微不足道的小花都能做到,我們作為高智商的動物還有什么做不到的呢?一朵花兒小時候終究是一顆微不足道的種子,但是在它努力過后,見到了勝利的彩虹,它笑了,在微笑里綻放開色彩斑斕的花朵。
我們來到了孫中山的雕像前,看到了我們偉大的孫中山爺爺——革命的先行者的雕像,想起了當年孫中山倡導的三民主義,對我們子孫后代帶來的福音。
后來我們又來到了社稷壇,社稷壇上鋪墊著五種顏色的土壤:東方為青色、南方為紅色、西方為白色、北方為黑色、中央為黃色。據說五色土象征著我們廣博的中華,在社稷壇東邊的青土代表著東邊的大海;西邊的白土代表西部白色的沙;南邊的紅土預示南方的紅土地;北邊的黑土象征北部的黑土地;而中間的黃土,象征著黃土高原。聽導游說,有人認為黃土象征居中的黃帝,他統治天下,因為由手拿繩子掌管四方的土神輔佐;青土象征東方太嗥,他是手持圓規掌管春天的木神輔佐;紅土象征南方炎帝,他是手持秤桿掌管夏天的火神輔佐;白土象征西方少昊,他是手持曲尺掌管秋天的金神輔佐;黑土象征北方顓頊,他是手持秤錘掌管冬天的水神輔佐。黃土居中,因為最高統治者黃帝居于核心地位。東西南北依次為青白紅黑,也即皇帝的四方又各有一個統治者輔佐。
這次的踏青活動,讓我學到了不少知識,體會到了踏青的真正意義。
清明節踏青作文二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4月4日清明節又到來了。在這個節日里,我們全家決定去南郊踏青。天下著蒙蒙小雨,呼吸著山間、田野特有的新鮮空氣,頓時覺得心曠神怡。
抬頭仰望天空,幾只小燕子落在遠處的電線桿上,電線桿之間連著的幾痕細線,多么像五線譜哇!時停時舞的燕子正像是五線譜上的音符,正演奏著一首歡快的“春之歌”。彎彎曲曲的小路旁,楊柳展開了鵝黃色的嫩葉,;桃花露出了粉紅的笑臉,梨花綻開雪白的臉龐,它們一團團,一簇簇競相開放,爭奇斗艷,細細觀察,那一滴滴雨珠在花瓣上滾動著,好似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珍珠;小草似乎也不甘寂寞,爭先恐后地從褐色的土壤里探出青綠色、細嫩的小手,也許是它要和春天來個親密接觸吧!綠的芽,紅的花,青的草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把田野小徑裝扮得分外美麗。
繼續向縱深前進,眼前出現一條小溪。清澈的溪水“嘩啦啦”地拍打著石塊,歡快地流著。潺潺流水中,幾條不知名的小魚順流而下,享受著“免費旅游”地快樂。小溪邊的草地上,聚集了許多出門踏青的游人。綠草地上的那一頂頂帳篷似朵朵大蘑菇,五彩繽紛。老人三五成群打著太極拳,年輕人則圍成一圈玩起了撲克。草地上不時響起“咯咯咯”的笑聲,那是小朋友最開心地笑。你看,他們不顧雨點的涼意,玩起了老鷹抓小雞的游戲。
清明節是美好的節日,更是我們外出踏青的好時光。我愛清明,更愛那清明踏青的習俗。
清明節踏青作文三
今年的清明,只做了兩件事:掃墓、踏青。
掃墓是和外婆外公去的,在南山上的一處公墓。置好必備的香燭瓜果后,幾個人圍在小小的墓碑前把撕過的紙錢投進那跳躍的火焰中去。劣質的黃色紙錢多得仿佛撕不完,外婆絮絮叨叨著那些過去的瑣事,時而說到有趣處那火光還會倏地一跳,濺出幾粒火星子來。或許是天氣的緣故,不過我更愿意相信那是真的有人泉下有知。每次掃墓,家里人都會多準備點紙錢燒給公墓里并不認識的“左鄰右舍”,小的時候我曾問起緣由,外公笑著說——幾家住得近,大家都多燒點錢,打幾圈麻將也方便。啞然之余,我心中竟憑空生出一股溫馨。掃了墓,從高高的樓梯上往下走,我一路瀏覽著石梯邊的墓碑,那些黑白照片里并不乏意氣風發的年輕人,甚至有幾個同我一般大的菁菁學子,他們已與世長辭,而我即使此刻活蹦亂跳鮮衣怒馬鮮活如斯,生命也有一半的可能在下一秒終止,以我所無從料想的方式。或許正是從此時起,我才開始理解“黃粱一夢”的真正含義。
清明的后一天,和媽媽去農村踏青。我們去的是真正的農村,有兇神惡煞的土狗等著咬你,有因為下雨而滑了我好幾跤的泥,有漫山漫谷無邊無際的梯田,也有喜歡抽點葉子煙貪點小財的農民,還有半匹山的杏花。去那里看杏花次數也不少了,和爸媽一起去過,和朋友一起去過,也和八口之家一起去過。這次只是和媽媽兩個人,油然而生出一種“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感慨。
杏花是隨著小雨一起落下來的,落得芳菲纏綿,春光旖旎,不知是雨打下了杏花還是杏花上沾的露珠成了雨。我曾多次和媽媽爭論“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到底是指“杏花雨,楊柳風”還是“夾雨杏花瓣,隨風楊柳絲”,然而此時,我們都選擇了偏向后者,若是柳絮楊花沒有這樣的和風細雨相伴了,定會美感頓失。說到底,人生的百年甚至抵不過桃李的久遠——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我們從來不是自己所以為的哪件物品的擁有者。世界不會因為誰的逝去而改變,恰如春天不會因為花的凋零而消失,每個春天開出的花,都是不同的樣子。
清明節踏青作文四
清明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大都在農歷三月,故古時又稱“三月節”。清明節始于周朝,但它成為掃墓祭祀的節日,據說與介子推有關。清明節前一天,古時要禁火,只能吃冷食,故稱“寒食節”。
古往今來的清明節,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指節氣,二指節日。在我國二十四節氣中,以節氣兼節日的民俗大節只有清明。據考證,清明源于“清明風”。早在春秋時《國語》中載,一年中共有“八風”,其中“清明風”屬巽,即“陽氣上升,萬物齊巽”。《歲時百問》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另一說,清明,表示天清地明的意思。史載,商朝末年,紂王亂國,周武王起兵伐紂,牧野一戰,大敗商師,平治天下。為此,周朝在制定歷律,確定二十四節氣時,將“三月節”命名為“清明”,標志天地清朗明凈,既明氣候,又揚政績。
清明時節,勞動人民常用它來安排農事活動。每年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的農諺。
古代清明節文人踏青的風氣也極盛行。歷代文人墨客都有關于清明盛況的描寫。最著名的當推唐代大詩人杜牧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不用典故,也沒有濃艷華麗的辭藻,而是運用白描的手法,樸素的語言,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淳樸的鄉村風俗畫,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讀后令人神往。
清明節,也是祭祀先人的節日。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云:“丘墟郭門外,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離別處。冥寞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描寫了人們在清明節掃墓祭祀、緬懷先人、追悼亡靈的情景。時至今日,祭祖仍為民俗生活中的大事。每年清明時節,不僅環居祖墓的親人要上墳祭掃,大批旅居海外的華人,港、澳、臺同胞同樣紛紛趕回祖籍,祭奠祖靈。陜西橋山黃帝陵、軒轅廟是中華民族的祭祀地,每當清明時節,民族親情都在這里匯集、凝聚,從虔誠拜叩的肢體語言中,我們能讀出血濃于水的民族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