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排名不能不當真,也不能太當真
高校排名怎么了?
張大勇直言,為了應對評估,高校教師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完全可以把這部分時間和精力用在教學和科研上,這才是高校教師的本職工作。”
張大勇進一步指出,現在的這種評估還造成了不好的風氣,產生了很多不好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學術氛圍。
段樹民表示,高校對這個評估感到壓力大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個評估結果可能會和教育部的資源分配掛鉤。例如國家很重視“雙一流”大學和學科的建設,這個建設經費可能是眾多高校今后幾年發展的主要資源。因此,眾多高校都把評估本身當做頭等大事來抓,而忽略了本質的內涵發展建設。
“這樣的評估可能成為誤導學校發展的指揮棒。”段樹民說,可做參考的前提是排名必須是準確客觀的,否則肯定會誤導百姓。高校的排名不僅影響高校,還影響全民,每個家庭都會受到影響。
哪種排名要不得?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吉永華時不時會看到新的大學排名。“對于我來說,有些是顛覆性的。”對于這樣的排名,吉永華通常都是看一遍,一笑而過。“我不是特別在意這件事,這只是一種參考,圖個好玩。”吉永華笑著說。
“民間專業機構評估的著重點不一樣,但這些評估對學校并沒有強制性的影響,高校可以根本不理會。但是教育部就不一樣了,因為是官方的,自然會讓老百姓感覺是最有權威性的,對高校的影響完全不一樣。”段樹民說。
在段樹民看來,主流專業機構所做的學校評估和排名,是根據發表的公開數據進行評估,有比較高的客觀性和可信度。而教育部的評估和排名依賴的主要資料是由被評學校本身提供,所得出的排名也可能有比較大的水分。
大學排名的問題也吸引了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原校長顧秉林院士的關注。“所有評估都僅僅是一個評估,評估的指標并不都是那么科學的。用死的指標評一些活的東西,肯定還是有問題的。”顧秉林說。
質量效益怎么評?
“大學評估是一個很復雜的事情,不能不當真,也不能太當真。”
顧秉林表示,評估過程中,評審專家會考查高校的一些共性指標,可以作為大學質量的部分參考,而且評估結果對于普通百姓會產生影響,所以也不能完全不在乎。
對于排名帶來的負面影響,顧秉林認為,無論大學評估排名未來如何開展,大學領導者都要堅持按照教育規律辦教育,而不是按照評估指標辦教育。“怎么有利于培養人,就怎么辦。”顧秉林說。
那么,拿什么來衡量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呢?
全國人大代表、北師大教育學部教授龐麗娟不太贊成以一個學校的規模、發表論文數衡量學校的辦學效益。她認為,這樣容易產生誤導。現在社會熱衷炒作各種排行榜,出現很多機構做排名,搞得社會公眾很迷糊。
此外,她希望對評估進行規范,有一個規范的機構、規范的指標體系和規范的程序,大家共同努力給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營造一個更好的環境。
龐麗娟建議,首先要明確評估的目的是什么,以及相應的評估指標體系是什么。“評估的目的在于推動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指標體系要跟目標相符合,重在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特別是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龐麗娟認為這是最主要的。
看了關于高校排名還看:
1.中國最大的大學排名
2.大學排名
3.2017大學綜合實力排名
4.985大學名單排名2017
5.2017中國最好大學排名發布 清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