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高考北京卷化學真題與答案參考
微信搜索關注公眾號:得道AI填報
溫馨提示:看完整版及各省份高考試卷真題,可下載全文查看或微信搜索公眾號【得道AI填報】,關注后在對話框回復【高考真題】即可獲取。
高三化學必考知識點總結
1.水在氧化還原反應中的作用
(1)、水作氧化劑
水與鈉、其它堿金屬、鎂等金屬反應生成氫氣和相應堿:
水與鐵在高溫下反應生成氫氣和鐵的氧化物(四氧化三鐵):
水與碳在高溫下反應生成“水煤氣”:
鋁與強堿溶液反應:
(2)、水做還原劑
水與F2的反應:
(3)、水既做氧化劑又做還原劑
水電解:
(4)、水既不作氧化劑也不作還原劑
水與氯氣反應生成次氯酸和鹽酸
水與過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氧氣
水與二氧化氮反應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2.水參與的非氧化還原反應:
(1)、水合、水化:
水與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等酸性氧化物化合成酸。(能與二氧化硅化合嗎?)
水與氧化鈉、氧化鈣等堿性氧化物化合成堿。(氧化鋁、氧化鐵等與水化合嗎?)
氨的水合、無水硫酸銅水合(變色,可檢驗液態有機物中是否含水)、濃硫酸吸水、工業酒精用生石灰吸水然后蒸餾以制無水酒精、乙烯水化成乙醇
(2)、水解:
鹵代烴水解、乙酸乙酯水解、油脂水解(酸性水解或皂化反應)、水與碳化物——電石反應制乙炔、鹽類的水解、氮化物水解、糖類的水解、氫化物——氫化鈉水解
3.名稱中帶“水”的物質
(一)、與氫的同位素或氧的價態有關的“水”。
蒸餾水—H2O重水—D2O超重水—T2O雙氧水—H2O2
(二)、水溶液
氨水—(含分子:NH3,H2O,NH3·H2O,含離子:NH4+,OH-,H+)
氯水—(含分子:Cl2,H2O,HClO,含離子:H+,Cl-,ClO-,OH-)
鹵水—常指海水曬鹽后的母液或粗鹽潮解所得溶液,含NaCl、MgCl2、NaBr等
王水—濃硝酸和濃鹽酸的混合物(1∶3)
生理鹽水—0.9%的NaCl溶液
(三)、其它水銀—Hg水晶--SiO2水煤氣—CO、H2的混合氣、水玻璃—Na2SiO3溶液
高考化學答題技巧
一、臨場心理技巧
1.樹立信心,克服怯場
信心是成功的一半,沒有信心就沒有希望,信心不足就會臨場心慌意亂,影響自已應有水平的發揮。拿到試卷后應先填寫考生信息(如考生姓名、準考證號、座位號等),然后先粗略看一遍試題,做到心中有數,對試題難易不必介意。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多數題目并不比平時練習的題目難,也不都是新題,有好多題目是我們平時練習過的知識或熟題略加改造而成,如果平時訓練的題目多數都會做,那么要堅信高考你也一定能考出好成績。建議先做選擇題,再做容易的題。
2.摒棄雜念,緩解情緒
在考試之前應該摒棄雜念,使大腦處于“空白狀態”,很多同學明知這個道理卻無法做到。不妨嘗試與別人交談,談些與考試無關的話題,最好是一些既幽默又含蓄的笑話,盡量使心情放松,排除干擾。
3.集中精力,進入狀態
注意力集中是考試成功的關鍵,一定的神經亢奮或緊張有利于大腦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有助于活躍思維,所以為了能在考試中起得最佳效果,應高度集中注意力,確保思維的靈活和敏捷。
二、臨場答題技巧
1.減少失誤,爭得高分
歷次考試中,考生因失誤而失去的分數平均在5-10分左右,有的甚至更多。若能克服失誤,在有效的時間內把會做的題目都做對,這本身意味著多得分。通常易失誤的方面有:
(1)關鍵的字。在題目的問題中,通常出現如下詞語:正確與錯誤;大與小;強與弱;能與否;由強到弱或由弱到強;名稱與符號;分子式與結構簡式;化學方程式與離子方程式等,即使題目會做,由于不注意上述詞語,就有可能造成人為失分。
(2)量的單位。物質的量濃度(mol/L),摩爾質量(g/mol),溶解度(g)、質量分數、物質的量濃度互換時的體積易錯等。
(3)隱性條件。如酸性的無色透明溶液;PH=0的溶液;水電離出的C(OH-)=10-14mol/L的溶液等。
(4)符號運用。如“=”與“可逆符號”;“+Q”與“-Q”;沉淀與氣體符號;電荷與價標;寫電子式時“[ ]”;物質的聚集狀態;特殊的反應條件等。
(5)表述準確。①如做實驗填空題或簡答題時,不要用錯別字:如脂與酯;銨與氨;坩與甘;蘸與粘;藍與蘭;褪與退;溶與熔;戊與戌;催與崔;苯與笨等;②不用俗語:如打開分液漏斗的開關(活塞);將氣體通進(入)盛溴水的洗氣瓶;酸遇石蕊變紅色(酸使石蕊呈紅色)等。
2.審題要慢,答題要快
有些考生只知道一味求快,往往題意未理解清楚,便匆忙動筆,結果誤入歧途,即所謂欲速則不達。看錯一個字可能會遺憾終生,所以審題一定要慢,有了這個“慢”,才能形成完整的合理的解題策略,才有答題的“快”。
3.運算要準,膽子要大
注意演算要有序,以便復檢。開考前,可大致將草稿紙分好區,按題號較整潔地列式計算,保留好原始反應式和分析過程、算式等。這樣在最后復檢、核對時才有原始依據,又快又準,避免做重復工作,出現低級錯誤。高考沒有足夠的時間讓你反復驗算,更不容你再三地變換解題方法,往往是拿到一個題目,憑感覺選定一種方法就動手做,這時除了你的每一步運算務求正確外,還要求把你當時的解法堅持到底,也許你選擇的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如回頭重來將會花費更多的時間,當然堅持到底并不意味著鉆牛角尖,一旦發現自己走進死胡同,還是要立刻迷途知返。對于選擇題、填空題兩種題型里涉及的計算問題,其中多有巧解、妙算,注意開闊思路、少走彎路、少做無用功,以增加有效時間.
高考化學答題規范
一、把握關鍵字,準確理解化學概念,規范表達化學用語。
09年高考化學閱卷對錯別字及化學用語表達不完整是“斤斤計較”的。同樣第21題⑶的② 甲醛分子的空間構型是 ;標準答案是:平面三角形。評分細則中只認同了“型”可以等同于“形”,其他的如果寫成“平面三角角”、 “平面三角角形”、“平面三角”等這些都視為錯誤。
化學語言的準確運用,是建立在對化學概念的準確理解基礎之上的。這讓我們聯想到了2008年閱卷時,對15題⑶評分細則的制定情況。
08年第15題的⑶原題是:蒸餾瓶比吸收液面要高出很多,其目的是 。標準答案是:防止倒吸。在評分細則中,對關鍵表述“倒吸”學生若回答成“倒流”、“流回去”都認同了,但說成“回流”就不能得分,因為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化學概念了,不能僅從字面理解“回”也即“倒”的意思。
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閱讀教材的指導,使學生能夠對概念、用語、原理、公式等從定義、表達式、內涵和外延上抓住實質和重點,從微觀本質上理解相關概念、原理的形成過程,而不僅僅是記憶表象、結論和規律的簡單表述,更不能望文生義!在各種教學及效果反饋活動中,如提問、作業、檢測等,對學生應嚴格要求,加強規范表達訓練,認真細致地指導把好質量關。
二、重視實驗的客觀性,細致觀察,全面、準確、規范地描述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設計、操作嚴謹規范決定了實驗結果的真實可靠性,因此,化學考試中對實驗操作、實驗現象描述的要求是客觀、準確、規范的。
如,09年第15題的⑴檢驗Fe(OH)3是否沉淀完全的實驗操作是 。標準答案是:取少量上層清液,滴加KSCN溶液,若不出現血紅色,則表明Fe(OH)3 沉淀完全。在評分細則中,對這一答案中的兩處關鍵表達都有明確要求:一是“取少量上層清液”,若沒有表述則扣分,因為如果不取樣而直接向原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就是引入新的雜質,這是科學性錯誤。若回答時體現出取樣的含義則就視為等同了,如說成“取樣”、“向少量”、“取濾液”等等。二是“血紅色”現象的描繪,若說成“血紅色沉淀”則扣分,因為溶液和沉淀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分散系,應明確區分。而有些描繪視為對現象描述不夠準確但沒有計較,如“紅色”、“溶液顏色變深”等等。由此,我們應注意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教材上的概念、實驗操作、實驗現象的準確理解和模仿。
值得重視的是,在這一空的評閱中還出現了很多沒有明確指向性的回答,如“滴加KSCN溶液,看是否出現血紅色溶液”,這樣回答的考生可能是掌握了Fe3+的鑒定方法的,但是這種回答是不能得分的。因為沒有明確給出與 “是”獲“否”相應的結論。而我們平時的測試中,對于此類回答往往不計較,認為學生懂了,但是在這里卻十分計較,真是細節決定成敗呀。
三、解答技巧不是投機取巧,科學答題,防止答題過程中的弄巧成拙
1.杜絕投機取巧
這次閱卷中暴露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有些老師沒有正確理解以往高考閱卷的一些評分細則,在教學中把它們作為技巧教給學生,希望能減輕學生負擔多拿分,但結果卻事與愿違。
如,對于09年的第19題⑸中有機合成的反應條件書寫問題,在今年的評分細則中也是爭論的熱點之一。題目是:苯乙酸乙酯是一種常見的合成香料。請設計合理的方案以苯甲醛和乙醇為原料合成苯乙酸乙酯(用合成路線流程圖表示,并注明反應條件)。標準答案是:
評分細則中對反應條件必需明確寫出,寫錯或含糊寫出“一定條件”的一律不得分。對此有些閱卷老師認為寫成一定條件也應給分,理由是前幾年評分時這樣寫是給分的。對此,閱卷專家的答復很值得我們反思。他們認為,對于教材上出現的常規的反應條件是必需要掌握的,以前的“一定條件”給分是對未知反應的處理,而不料這卻被老師們當成技巧傳給了學生,導致今年明明是常規的反應條件還是有很多考生寫成了“一定條件”,這樣就不符合考綱要求了,因此不能得分。由此看來,我們教師希望能減輕學生的負擔多拿分這個想法是對的,但絕不能違脫離教學基本要求,不能脫離考綱,否則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再如,09年第20題的⑴是選擇題,答案是“BC”,而有些考生確寫成了“B/C”。“/”的目的是什么?我們分析寫出這種答案的考生的心理:一可能是筆誤;二就可能是拿不準答案而故意這樣寫的,希望能夠無論答案是“B”或“C”或“BC”都可以得分。而這些寫法歸根究底其實是一種投機的行為,是想討巧而不是技巧,是不能提倡的,因此,評分細則中當然不會認可。
2.學會科學的答題技巧
在遵循科學嚴謹規范的原則下,對一些題型特點及評分細則進行研究,還是可以總結出一些科學的解題技巧的,這樣可以幫助考生加快解題速度,提高解題準確率。
如,對于計算題,今年高考考查力度有所提升,共約24分,除了考查思維方法外,對計算速度、準確度及有效數字保留的要求較高,考生失分比較嚴重。對于較為復雜的計算,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提高縮小計算量速度,對計算數字進行合理的處理,這的確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科學的方法。如15題⑶的②,完整的計算式是,準確結果是99.90%,這個計算量是較大的,但如果把其中的20.39近似處理成20.4則簡化了計算,所得結果是99.96%,只相差0.06%,這個誤差是允許的。但是我們對數據不能過于簡化,如果20.39處理成20.0,雖然計算量更少但是結果為98.67%,這個誤差就不允許了。
當然,如果學生的計算能力達不到一定程度,技巧也不能幫忙。所以我們從高一開始就要提倡學生不用計算器代為計算,幫助學生消除對計算的畏難情心理,強化學生筆算、心算的能力,形成解計算題的良好的習慣。
又如,對于實驗現象的分析對實驗手段工藝流程等的評價似乎已是高考的必考點。雖然提供的標準答案是只有一二,但是真實的影響因素可能是復雜的,這類問題的解答往往會有多種可能性,對此閱卷專家們制定的評分細則更加符合科學實際:就是制定關鍵點,回答到了關鍵點就給分,多余評述可以視而不見,但自相矛盾的則不給分。因此,就這類題的評分細則是不是可以作為一種技巧教給我們的學生,建議他們在解答此類問題時若拿不準則多分析幾種可能性,但還是要靠船下篙,因為漫無邊際的回答也是得不到分的。
我們研究高考題、研究評分細則會發現,在平時教學中讓學生養成表達科學準確、書寫規范的答題習慣才是以不變應萬變才是最實實在在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