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考點速查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考點速查【篇1】
一、本節教材的地位和內容分析
本節課處于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交換最后一節,上承巖石圈和大氣圈相關知識,主要內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環境主要組成要素之一,又對人類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體現了地理學人地關系主線。
二、課程標準: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地理意義。
三、課標解讀
從本條標準的內容要求來看,重在引導學生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過程是指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的轉變。水循環的環節是指實現水循環運動的途徑,包括:蒸發(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等。
四、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較高,但水平層次不齊,地理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仍存在重識記而輕理解的傾向。
五、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使學生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使學生理解水循環地理意義.
(2)能力目標
學生學會讀圖,掌握讀圖方法,能繪制簡單示意圖,提高讀圖識圖能力;
學生能運用水循環示意圖解釋相關地理現象。
(3)情感目標
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六、重點難點分析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水循環的意義。
八、教學方法分析
微課教學法、分層推進設問法、
九、學法指導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
十、教具準備及學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2、導學案
十一、教學過程(節選)
教學活動
活動目標
師生活動
主要評價方式
參與式導入
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考點速查【篇2】
1.能源分類
⑴可再生能源(舉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非可再生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①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市場廣闊:一是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加;二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
③位置適中:輸煤輸電距離近。
④交通比較便利:北中南三條運煤鐵路分別是大秦線、神黃線、焦日線。
3.能源基地建設:
⑴面臨挑戰:
①人均資源量少;
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
③單位產值能耗高;
④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⑵采取措施:
①擴大煤炭開采量;
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
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
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
二是發展煉焦業。
4.能源的綜合利用
⑴變革原因: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⑵變革模式: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構建三條產業鏈:煤電鋁、煤鐵鋼、煤焦化。
⑶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①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
②原料工業逐步超過采掘工業而占到主體地位,
③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5.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術:推動以潔凈煤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⑵調整產業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生態環境問題根源所在,
①對原有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②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技術產業和旅游業。
③“三廢”的治理:
①廢渣:回收再利用;
②廢氣: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帶;
③廢水:沉淀凈化。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考點速查【篇3】
當前我國水土流失狀況表現為三個特點:
1、面積大,范圍廣。
根據遙感調查,全國現有土壤侵蝕面積達到357萬km2,占國土面積的37.2%。水土流失不僅廣泛發生在農村,而且發生在城鎮和工礦區,幾乎每個流域、每個省份都有。從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分布來看,東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9.1萬km2,占全國的2.6%;中部地區51.15萬km2,占全國的14.3%;西部地區296.65萬km2,占全國的83.1%。
2、強度大,侵蝕重。
我國年均土壤侵蝕總量45.2億噸,約占全球土壤侵蝕總量的1/5。主要流域年均土壤侵蝕量為每平方公里3400多噸,黃土高原部分地區甚至超過3萬噸,相當于每年2.3cm厚的表層土壤流失。全國侵蝕量大于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噸的面積達112萬km2。
根據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以及流失強度綜合判定,我國現有嚴重水土流失縣646個。其中,長江流域265個、黃河225個、海河71個、松遼河44個,分別占41.0%、34.9%、11.0%和6.8%。從省級行政區來看,水土流失嚴重縣最多的省份是四川省,97個;其次是山西省,84個;然后依次是陜西省63個,內蒙古自治區52個,甘肅省5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