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知識點整理
高中學習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識,還要把高中的知識與初中的知識溶為一體才能學好。在讀書、聽課、研習、總結這四個環節都比初中的學習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二歷史知識點總結,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高二歷史知識點整理(精選篇1)
【大革命的失敗】
(1)“四一二”_變
時間:1927.4.12;發動者:蔣介石;地點:上海。
殺害李大釗的劊子手:張作霖;地點:北京。
(2)“七一五”_變
時間:1927年7月15日;發動者:汪精衛;口號:“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
影響: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因為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和經驗教訓
性質: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國民革命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前所未有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
成果:基本(張作霖仍未被_上_北洋軍閥反動統治,給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沉重打擊。
失敗原因:
主觀原因:年幼的_乏理論修養和實踐經驗;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右傾投降主義錯誤。
客觀原因:中外反對勢力過于強大,它們聯合起來絞殺中國革命;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合作遭到破壞。
經驗:
(1)宣傳了_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
(2)_始掌握一部分武裝;
(3)廣大群眾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禮。
教訓:
(1)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
(2)必須掌握革命的武裝,堅持武裝斗爭。
高二歷史知識點整理(精選篇2)
一、新思潮的萌發
1、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編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海國圖志》,成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與《海國圖志》: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的、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啟迪了人們的思想。
二、維新思想
1、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
(1)康有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偽經考》,借助孔子宣傳變法,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其思想特點是把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與中國儒家思想相結合。
(2)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主張興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反對因循守舊。
(3)嚴復:翻譯《天演論》,根據進化論宣傳變法。
2、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推動了變法運動的進行,促進了思想解放。
三、新文化運動
1、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與主要內容:
(1)陳獨秀:創辦《新青年》,宣傳“民主科學”(德先生-democracy,賽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學;發表《文學革命論》。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時實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針,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活動基地。
(3)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倡導白話文。
(4)魯迅:寫出《狂人日記》《孔乙己》,把反封建與白話文結合起來。
(5)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
(言論:陳獨秀-主張尊孔,勢必立君,主張立君,勢必復辟……孔教與共和……存其一必廢其一)
2、新文化運動影響:思想解放,民眾覺醒,文化轉型,馬克思主義傳播。
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五四運動前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五四前: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2)五四后: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宣傳;與胡適的“問題與主義”之爭。
2、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思想解放,工人運動,中共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
高二歷史知識點整理(精選篇3)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第1課相同)
落實課標
一、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條件
1、社會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面臨劇烈的社會大變革,舊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帶來思想的大解放,
2、物質基礎:鐵器和牛耕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起;
3、階級條件:社會變革導致階級關系變動,不同階級的思想家分別對各種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4、政治條件,王室衰微,諸侯紛爭,沒有一統的思想形態,各國基于爭霸戰爭和政治需要,紛紛網絡人才,養士成風,寬松的局面為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創造了環境;
5、文化條件:私學興起,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局面,培養出大批知識分子,士人階層壯大、活躍。
6、科技條件:自然科學領域成就突出,人們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這為古代的唯物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創造和夏商周文化發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與儒家
1、孟子:①4個思想要點:仁政學說——思想核心;人性本善——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養浩然之氣和重義輕利的精神品格。②評價:孟子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為“亞圣”;《孟子》一書在唐代被當作經典,在南宋被列為四書,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2、荀子:①4個思想要點:“明天人之分”與“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惡論”;禮法并施與王霸兼用治國思想;民水君舟思想。②評價:綜合了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戰國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長時期被視為儒家異端;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點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尚力、上天、節用、節葬。
2、評價: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在戰國時期成為顯學;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取征引;戰國之后趨于沒落。
四.莊子和道家
1、3個思想要點:①哲學觀點:齊物(任何事物本質相同);②人生態度:逍遙(旁觀、超然,無所恃);③天人關系:不相勝(人必然順從自然)。
2、評價:①不僅在思想具有重要貢獻,在文學和美學方面也很有建樹;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蘊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風格,對后世文風有深遠影響。
五.韓非和法家
1、5個思想要點:①法、術、勢相結合;②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③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今必勝古;④主張變法革新;⑤以法為本,主張法治。
2、影響:①韓非的主張符合社會發展潮流,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②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互為表里,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兵家
1、吳起:文德與武備兼重的戰略思想
2、孫臏:①強調把握戰爭規律,取得桂陵之戰勝利;②重視人的作用;③創造利己形勢;④著有《孫臏兵法》,軍事思想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七、“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1、“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歷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有力的推動了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繁榮;
2、“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礎,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準則,道家構成了傳統哲學的基礎,法家變革的精神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因而,百家爭鳴對當時和后來的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斷作用。
高二歷史知識點整理(精選篇4)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①自然經濟的解體;②外商企業的刺激;③洋務運動的誘導。自然經濟的解體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勞動力、資金和市場,促進了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分布:東南沿海地區;代表:方舉贊在上海創辦的發昌機器廠、陳啟沅在廣東南海開設的繼昌隆繅絲廠、朱其昂在天津經營的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短暫春天:民國初期,辛亥革命_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激發了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處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夾縫中的民族工商業,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春天。其中,以紡織業和面粉業的發展最快,的實業家有張謇、周學熙和榮宗敬、榮德生兄弟。一戰結束后,歐洲列強卷土重來,整個中國民族工業迅速蕭條。
曲折發展:從1927~1936年(南京政府建立到抗戰爆發前的十年),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谷諔馉幈l后,淪陷區的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并;國統區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造成官僚資本的膨脹,民族資本的萎縮。
民族工業的萎縮:蔣介石為了取得美國的援助發動內戰,1946年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此后,美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官僚資本還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殘酷擠壓民族企業;此外,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民族工業陷入絕境。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作用——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抱著實業救國的信念,奮力拼搏,但歷史證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實業救國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高二歷史知識點整理(精選篇5)
西魏—北周(滅于隋)
東晉(317-420)建康—南朝(420-589)(宋齊梁陳—滅于隋)
隋(581)
二.階段特征:封建國家分裂,民族融合
三.特征表現
政治
①朝代更替頻繁
②北方戰亂多(西晉八王之亂,在黃河洛陽一帶),南方相對穩定。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的典型途徑。
背景: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⑵民族融合;⑶社會矛盾尖銳;⑷柔然強大的威脅。
內容:⑴均田制(賦稅制度:租調制)
條件:政府能夠掌握、支付大批的無主荒地
內容:把國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稅,承擔徭役兵役。
影響:抑制土地兼并。
⑵三長制:內容:廢除舊的基層統治機構——宗主都護制,改行三長制;
設里長、鄰長、黨長,即三長;
三長直屬州郡
影響: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⑶整頓吏治:制定俸祿制度,任期考核制
⑷遷都洛陽
意義:⑴促進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
⑵促進了北魏社會的發展,北方出現了魏晉以來空前繁榮的景象;
⑶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進程。
農業:
北方:由于戰亂,北方生產遭到破壞,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均田制,使北方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南方:發展,和北方趨于平衡。
原因:①中原人口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補充了南方的勞動力,促進農業發展(根本)。
②南方相對安定,戰亂少;
③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
④南方自然條件優越;
⑤江南各族人民共同勞動;
表現:①稻麥兼種水路互補的作物體系初步形成;
②耕地面積和產量大幅度提高;
③農業發展帶動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④南方出現大城市,如建康。
作用:南北方經濟趨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