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必修二復習知識難點梳理
高考的成功不過是在緊要處有一份堅持,堅持學習,堅持每天刷題,讓高考更加的簡單。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高考考生必看的高二歷史必修二復習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到需要的高考考生。
高二歷史必修二復習知識難點梳理精選篇1
發達的古代農業
一、古代農業耕作方式演變
(1)刀耕火種(原始農業)(2)石器鋤耕(耒耜)
(3)鐵犁牛耕:春秋出現,漢代后,鐵犁牛耕成為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農業的精耕細作
生產工具:春秋戰國—鐵犁;西漢—耦犁(趙過)、耬車(播種工具);東漢—耦犁推廣到珠江流域;隋唐—曲轅犁(江東地區)
耕作方法:春秋戰國—壟作法(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作方法);西漢—代田法
魏晉南北朝—耕耙耱技術(北方地區);耕耙技術(南方地區)
水利工程:都江堰(戰國);漕渠、白渠、龍首渠(漢)
灌溉工具:翻車(曹魏時馬鈞改制)、筒車(唐朝)、高轉筒車(宋朝)、風力水車(明清)
農業的精耕細作的意義:水利工程和農業灌溉工具的運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時間:春秋戰國
原因:①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產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特點:①以家庭為生產單位②男耕女織③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④精耕細作
地位:小農經濟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評價:積極①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②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做出了貢獻
消極①小農經濟比較脆弱,容易破產②是我國封建社會繁榮的原因,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高二歷史必修二復習知識難點梳理精選篇2
一、文學的主要成就
1、19世紀的文學
(1)浪漫主義文學:強調個人情感。代表作有:法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
(2)現實主義文學:反映社會現實。代表作有:法國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社會百科全書),列夫·托爾斯泰(俄國革命的鏡子)《安娜·卡列尼娜》等。
2、20世紀文學
(1)西方文學:法國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托夫》,美國海明威《老人與海》等。
(2)蘇聯文學:“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高爾基所著的《母親》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
二、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
(1)浪漫主義:法國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國的七月革命。
(2)現實主義:俄國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3)印象主義:法國莫奈《日出·印象》,荷蘭“撲向太陽的畫家”凡高是“現代繪畫之父”,繪有《向日葵》。
(4)現代主義:西班牙畫家畢加索《格爾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國對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1)電影的出現:19世紀末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發明。
(2)電視的發明與發展:20世紀20年代電視在英國出現;后來出現彩色電視機和衛星傳播節目。
(3)影視藝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
高二歷史必修二復習知識難點梳理精選篇3
古代商業的發展
一、古代國內商業的發展
①原始商業:原始社會以物易物。
②商朝:商朝人善于經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經商的人稱為商人。
③春秋戰國:商業繁榮,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的地位提高。
④秦漢到隋唐前:商人經商受到時間地點限制。
⑤隋唐:柜坊(中國最早銀行的雛形)和飛錢(匯票)相繼問世
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大運河的開通,農村集市貿易也發展起來。
⑥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益州)
原因:商業環境相對寬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舊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限
制也被打破。)
⑦元代:大都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都會
⑧明清:地域性商幫的出現(徽商和晉商)
二、市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
1.市的變遷
宋朝以前:縣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設市,用于貨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圍墻,與居民嚴格分開。官府設市令或市長,對市場的交易進行嚴格的管理,按時開市、閉市,閉市后不許交易。
宋朝時: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鄉村的“草市”更加普遍。至明清,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發展成為的四大商業名鎮。舊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限制在宋朝時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接,交易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
2.城市發展的表現
古代的長安、洛陽、開封、臨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時期的政治中心、軍事重鎮,也是的商業中心。
南方經濟的發展,使揚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為當時最繁榮的大都會,以致出現“揚一益二”的說法。
三、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
西漢:開通陸地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中外貿易逐漸發展起來。
表唐朝:對外貿易重要港口——廣州;外貿易機構——市舶使
兩宋:海上絲綢之路異常繁榮,海外貿易稅成為南宋政府的重要財源。
現元朝: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譽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打擊,對外貿易逐漸萎縮。僅允許“廣州十三行”與外國通商
特點:朝貢貿易(目的是為了宣揚國威,而不是獲取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