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易錯知識點解析考點
高二政治易錯知識點解析考點【篇1】
一、對“個人利益”認識上的易錯誤區
易錯誤區一:追求個人利益就是堅持個人主義,人生就會失去價值。
解析:人生價值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追求正當的個人利益不能簡單地稱之為是堅持個人主義,人們追求正當的個人利益有利于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這與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不僅不矛盾,而且還有利于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易錯誤區二:堅持集體主義就應當放棄個人利益。
解析:在社會主義社會,集體主義是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處理個人和集體關系的基本準則,這一準則的要求之一是在保證集體利益的前提下,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結合起來,因此,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堅持集體利益并不否認個人利益,更不是說一定要放棄個人利益。
易錯誤區三:馬克思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因此,不管在什么情況下,維護個人的利益都是正當的。
解析:在社會主義社會,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互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互相促進而共同發展。但是,集體利益是全局利益、長遠利益的體現,而個人利益一般表現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二者也會發生矛盾,當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必要時還需要犧牲個人利益來維護國家和集體利益;如果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國家集體利益放在第二位,甚至不惜損害國家和集體利益來滿足個人利益,就是不正當的。
二、對“人生價值”認識上的易錯誤區
易錯誤區一:主觀能動性發揮得越充分,實現的人生價值就會越大。
解析:(1)在相同的客觀條件下,主觀能動性發揮得越充分,個人主觀條件越成熟,為社會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就越大,實現的人生價值也就會越大;反之,若客觀條件不具備,個人主觀條件不成熟(或人生價值觀不正確),只講索取不講貢獻,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發揮,也不一定能實現人生價值,甚至可能還會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危害。
(2)要實現人生價值,就必須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良好而又必要的客觀條件為人們實現人生價值提供了基本保證,我們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客觀條件,創造主觀條件,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會在實踐中實現人生價值。
易錯誤區二:實現人生價值必須樹立崇高的理想,有了崇高理想,就能實現人生價值。
解析:(1)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一個人樹立起崇高的理想,有了堅定、正確的方向,才可能把個人的前途與國家和人民的前途、命運結合在一起,選擇自己正確的人生道路,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理想和人生價值的實現都需要一定的主、客觀條件,在主、客觀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通過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可能實現人生價值;在主、客觀條件不具備的條件下,更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必要的主、客觀條件,并通過艱苦奮斗,最終才可能會實現人生價值,否則,即使有了崇高理想,也不一定能實現人生價值。
易錯誤區三:一個人的道德水平越高,其人生價值就越大。
解析:(1)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一個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才會努力為社會做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道德素質不高的人,即使有知識也不能為社會作出更多的貢獻,道德墮落的人,還會給社會帶來一定的破壞性。所以,道德水平的高低,對人生價值的實現意義重大。
(2)一個人要實現其人生價值,就必須全面提高個人素質,僅僅有較高的道德素質而缺乏應有的思想政治素質、科技文化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等,也是難以實現其人生價值的。所以,僅以道德水平的高低來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觀點是片面的。
高二政治易錯知識點解析考點【篇2】
一大眾文化
1、含義:以盈利為目的采用現代科技和機器設備規模化地生產文化產品,通過市場運作,廣為傳播,廣為大眾接受。
2.當代文化生產和消費的特點:
(1)文化產品以大多數人的口味為基礎,以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為目標
(2)具有強烈的商業性
(3)借助現代生產和傳播手段,短時間得到迅速認同和接受
(4)內容和形式變化快,叫做“快餐文化”
(5)許多文化產品消費者跨越了年齡、性別、職業、地域界限
2.當代文化產品迅猛發展的原因:
(1)現代科技(大眾傳媒)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生產設備、多樣文化載體快捷的傳播工具
(2)市場經濟的發展,使文化市場呈現前所未有的斑斕色彩,人們在文化生活中面對多種選擇。
如何看待和對待生活中的喜和憂
(1)文化生活中的“喜憂”產生的原因(一分為二):看待:
A的變化:滿足日趨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傳播科學文化知識使人們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易于引導人們消費觀念,推動生產發展
B、文化市場的盲目性、自發性和傳媒的商業性,也引發令人憂慮的現象:
經濟利益驅動下,不顧社會效益,生產、銷售品位低下產品以荒誕、庸俗的內容,迎合低俗趣味有媒體單純追求轟動效應,熱衷新聞炒作,不負責任傳播緋聞軼事
(2)對待:不能讓文化市場放任自流:
①國家和政府應對文化市場需要加強管理,正確引導
②文化企業應自覺生產健康、優秀、積極的文化產品,使經濟效益
與社會效益相結合
③消費著(我們每個人)應提高眼力,拒絕污染,自覺選擇優秀、
健康的文化產品。
二,發展我們提倡的大眾文化:我們倡導的大眾文化含義(what)
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人們的文化需求呈現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特點)
三、反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在文化生活中選擇
1、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含義(what)
落后文化:
A、含義:各種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的色彩的文化
B、表現: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看相、算命測字、看風水修廟宇光宗耀祖、拉關系走_、拉幫結派、祭祖壯大家族勢力、重男輕女、大操大辦、游戲人生等)
腐朽文化:
A、含義: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穢_文化等。
B、表現:宣揚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封建思想,主張全盤西化、帶殖民色彩的洋店名、洋錯誤的文化、_暴力等
C、危害:腐蝕人們的精神世界、侵蝕民族精神、阻礙先進生產力發展、危害社會主義事業。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
(1)封建殘余思想和舊的習慣勢力根深蒂固的影響
(2)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加劇西方腐朽思想的沖擊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導致文化取向和選擇的多樣性
(4)市場經濟的弱點(自發性和盲目性)
怎樣對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對落后文化:加強科學文化教育、改造、剔除
(2)對腐朽文化:堅決抵制、依法取締、打擊
四、文化激蕩看主導(總)
1.文化的激蕩
各種文化有吸納和排斥,有融合和斗爭,有滲透和抵御——呈現相互交織、激蕩之勢
2.文化激蕩看主導
1)大力發展先進文化;積極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2)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社會主義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始終占據主導地位
高二政治易錯知識點解析考點【篇3】
一、對“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理解上的易錯誤區
易錯誤區一:感性認識的總和就是理性認識。
解析: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中的兩個不同質的階段: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事物現象的總和不等于其本質和規律,只有對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才能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因此,認為“感性認識的總和就是理性認識”混淆了兩種不同質的認識。
易錯誤區二:理性認識來源于感性認識。
解析: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必經階段,沒有感性認識就沒有理性認識,但無論是感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都來源于實踐。
易錯誤區三:理性認識是可靠的,感性認識是不可靠的,所以,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可靠。
解析:(1)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而人腦對事物的反映既有如實的反映,也有歪曲的反映,所以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既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我們不能籠統地說理性認識是可靠的,感性認識是不可靠的,反之亦然。
(2)判斷一種認識是否可靠必須以其是否正確為前提: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正確就可靠;在二者都正確的前提下,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可靠;錯誤的理性(感性)認識是無法與正確的感性(理性)認識進行比較的。
二、對“創新”認識上的易錯誤區
易錯誤區一:創新就是強調人類要創造出新的事物。
解析:(1)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觀規律,具有遠大生命力和遠大發展前途的東西,而新出現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新事物,如“電腦算命”等就是新出現的事物,但就其實質而言,卻不是新事物,因而不能算是—種創新。
(2)在人類產生之前,自然界每一次物種的進化,都意味著新事物的產生,但其中并沒有人類的創新活動。因此,創新并不就是指人類創造出新的事物,而新的事物也不—定就是創新的結果。
易錯誤區二:創新就是要敢于否定舊事物中的—切。
解析:創新是指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面對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敢于提出新觀點和新方法。創新必然要求對一些落后的、不符合時代需要的舊觀念、舊思想進行否定,但并不是說要否定舊事物中的一切,對舊事物中合理的、科學的成分仍應予以保留、繼承,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大力創新和發展。
易錯誤區三:創新就是要敢于打破常規,“想人之所未想,見人之所未見”,所以,只要敢想敢干就能創新,創新就一定能推動事物的發展。
解析:(1)創新要求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規、安于現狀、不從實際出發進行創造性思考的舊觀念、舊思想,創新需要敢于打破常規,“想人之所未想,見人之所未見”,但這決不意味著可以違背客觀規律進行憑空主觀臆斷,而是要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在尊重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的基礎上,不斷學習新知識,運用科學的方法,把科學的態度和精神結合起來,才能創新;反之,違背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主觀臆斷地進行蠻干,就不能創新。
(2)要推動事物向前發展,就必須創新,但創新僅僅是其中的一個主觀條件,人們只有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良好的知識構成、創新能力、意志力等主觀條件,同時又能夠尊重客觀規律,充分利用客觀條件,才能推動事物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