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歷史期末復習知識點大全(2)
⒊“廠衛”包括東廠和錦衣衛,它是專制皇權的可靠支柱。
⒋雍正時期,中央設立軍機處。軍機處的設立是皇權高度膨脹的產物。 ⒌科舉制到明清時期逐漸演變成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
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的范圍內命題,應考者不能自由發揮,無法選撥到真正的人才。當時所作的文章稱為——八股文
第19課 明清抗擊外國侵略的英勇斗爭
⒈明清時期,我國邊疆相繼遭到日本、荷蘭、沙俄等國的侵略。
⒉明代,戚繼光于1561年在臺州九戰九捷,迅速蕩平浙江境內的倭寇。然后又到福建和廣東抗倭。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
3.明末,在高山族人民的幫助下,鄭成功于1662年打敗了占據臺灣地區的荷蘭殖民者,臺灣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4.17世紀40年代,沙俄大舉入侵我國東北地區。80年代,在雅克薩反擊戰中,康熙帝親征。清軍重創俄軍。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條約對中俄東段邊境作出了規定。 第20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一、清初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所采取的措施:(方式:武力平叛、加強管理、聯絡感情)
1、堅決鎮壓準噶爾部、回部貴族叛亂,設置伊犁,加強對新疆地區的管轄。 2、建立對__、班禪的冊封制度和“金瓶掣簽”制度,設立駐藏大臣,加強對西藏的管轄
3、設置和參贊大臣等官職,加強對西北和東北邊疆的管轄。
4、以會盟聯姻等方式,并修建避暑山莊和外八廟聯絡少數民族上層貴族的感情。 二、清朝民族政策的特點:恩威并重(或剛柔并濟)
三、⒈準噶爾是蒙古族的一支,17世紀時得到了沙俄的支持,發動叛亂,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康熙帝曾親征大戰噶爾丹。 2.回部是維吾爾族人。
⒊清朝,順治皇帝接見西藏喇嘛教首領__,正式賜予“__喇嘛”的封號; 康熙皇帝接見另一位喇嘛教首領班禪,正式賜予“班禪額爾德尼”封號,此后,歷代__和班禪都得經過中央冊封。
⒌乾隆皇帝制定“金瓶掣簽”制度。 第21課 大一統氣派與中華民族的象征
⒈明成祖遷都北京,經他營造的新北京城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宮城。宮城舊稱紫禁城,現在稱為故宮。
2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六千多千米。明長城的修建是為了防范蒙古騎兵南下侵擾。
第22課 科學技術與世俗文學
⒈李時珍是明代杰出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代表作《本草綱目》,它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
2.宋應星編寫的《天工開物》被譽為17世紀中國科技的百科全書。
3.明清四大名著分別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游記》、曹雪芹的《紅樓夢》。 第23課 從鄭和下西洋到閉關鎖國
⒈鄭和下西洋。時間:明初,1405——1433年 次數:七次
到達的地方:鄭和的船隊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廣大海域之間,到達亞非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一帶。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宣揚國威和到西洋“取寶”。 2.清朝在和西方各國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閉關政策。
原因:一是經濟上沒有迫切的需要;二是為了鞏固清王朝的統治。 閉關并非完全斷絕往來,而主要表現在對外貿易進行嚴格的限制上。
3.閉關政策的影響(課本130頁)
第24課 近代前夜的盛世與危機
⒈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繁榮盛世指的是:康乾盛世。
⒉“康乾盛世”時期包含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個皇帝統治時期。 ⒊明中葉以來,中國開始向近代文明演進。 ⒋明清時期面臨的主要危機體現在哪些方面? ① 農民戰爭,如明末李自成起義。
② 統治者愚昧,不了解外部世界,落伍于世界潮流。 ③ 閉關鎖國、重農抑商、文字獄等政策阻礙了歷史發展。 ④ 來自西方的鴉片貿易。 綜合題:
1、理解:使隋唐進入隆盛時代的一些原因:1、先進的生產工具、技術(曲轅犁、筒車)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2、一些地主階級的杰出人才,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實行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制度創新。3、科舉選官制度的確立,鞏固和強化了這一變革,使社會煥發出空前的活力。(得出結論:創新永遠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推進器) 2、對比:唐朝以開放的心態博采眾長,廣泛吸收外來文化,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文化。而從明朝中期開始,卻逐漸閉關自守,甚至以天朝大國自居,驕傲自滿,從而在世界上落伍了。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發?
3、對比:隋唐的科舉制度與明清時期的八股取士在考試內容、形式以及作用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4、簡述岳飛、戚繼光、鄭成功的事跡,并想想,他們直到現在仍為人們所懷念與尊敬的共同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