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教學設計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教學設計
1.知識與技能
?、倮斫饫錈岵痪且鸫髿膺\動的根本原因;掌握熱力環流原理;②理解等壓面的凹凸與氣壓高低的對應規律。
2.過程與方法
?、偻ㄟ^繪制熱力環流圖,培養學生的繪圖能力,②能運用熱力環流的基本原理解釋實際現象,如城市與郊區、海陸風、山谷風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對“城市熱島效應”的分析,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②學會做熱力環流的小實驗。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運用熱力環流原理分析繪制山谷風、海陸風、城市風形成。
2.教學難點:冷熱不均引起氣壓高低變化和等壓面彎曲的凹凸變化規律。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提問兩個問題請同學們回答:
(1)全球各個緯度間獲得的太陽輻射能的分布規律是什么?
(2)既然低緯度獲得熱量多,高緯度獲得的熱量少,為什么低緯度地區沒有越來越熱,高緯度地區沒有越來越冷呢?
教師:地球周圍的大氣就好像一部巨大的機器,日夜不停地運動著。它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范圍有大有小,正是這種不停的大氣運動,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區的天氣和氣候。那么,大氣為什么會運動,它是怎樣運動的呢?
1.探究實驗
學生活動:采用小組合作方式活動,形成熱力環流的感性認識。
2.實驗步驟
①將一盆熱水和一盆冰塊分別放置在玻璃缸的兩端;②用塑料薄膜將玻璃缸上部開口處蓋嚴;③在塑料薄膜的(裝冰塊的盆上方)開一個小洞;④將一束香點燃,放進小洞內。
3.思考
①觀察:煙的運動方向;②思考問題:大氣(煙)運動的原因是什么?
4.學生觀察得出結論
通過實驗可以看出,煙霧在玻璃缸內先由小洞向下,然后又由裝冰塊的盆飄向盛熱水的盆,由熱水盆向上,后又飄向冰塊盆的上方,形成閉合的一圈,完成一個環流。這種由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稱為熱力環流。
二、學習新課
1.熱力環流
(1)熱力環流的概念
由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稱為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2)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各緯度間獲得的太陽輻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維地區地面的冷熱不均。
(3)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兩種形式的綜合是熱力環流。
2.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講解前先補充幾個概念:氣壓、等壓面)
(觀看Flash動畫――熱力環流)
(1)原始狀態
假設地面受熱情況是均勻的時候,在同一高度空氣密度相同嗎?空氣會不會運動起來?(右圖)
A、B、C三地氣溫相等,氣壓相同,大氣處于靜止狀態。
(過渡)實際上各地受熱是不均的
(2)空氣垂直運動讀圖思考:①A、B、C三地的近地面空氣怎樣運動?
?、贏、B、C三地的近地面和高空空氣密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③A、B、C三地的近地面和高空的氣壓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艽藭r的等壓面將如何變化?
教師講解:
A地受熱多,B、C兩地受熱少,A地近地面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到上空聚積起來,使上空的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B、C兩地的空氣冷卻收縮下沉,上空的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氣壓。在近地面,A地空氣上升后向外流出,使A地近地面的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氣壓;B、C兩地因有下沉氣流,近地面的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此時的等壓面在高壓處會凸起,在低壓處會凹下。
強調:高壓與低壓是相對同一高度的周圍地區氣壓而言的。
過渡:此時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還相等嗎?空氣將會怎樣運動?
(3)空氣水平運動
近地面B、C兩處氣壓高,A處氣壓低,大氣由B、C處流向A處,高空,則由A處流向B、C兩處。
(過渡)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也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在一定條件下,地表的冷熱差異會產生環流。
3.常見的熱力環流
(1)海陸風(投影)(見教材);(2)山谷風(投影)(見教材);(3)城市熱島環流(投影)。
【課堂小結】
近地面空氣的受熱或冷卻(氣溫差異是原因)→引起氣流的上升或下沉運動(空氣垂直運動是氣溫差異的結果)→導致氣壓的差異(水平氣壓梯度是空氣垂直運動的結果)→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第二章的是基礎,又是大氣運動的理論依據,對后面章節的教與學都具有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聯系緊密,體現課改理念培養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有利于學生對地理問題的探究。
2、學習目標及確定依據
(1)本節教學目標體現在三個方面:
?、僦R與技能方面:明確大氣的熱源;大氣的熱力作用;能用圖示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能闡述大氣溫室效應;掌握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夠用事實解釋自然界中的熱力環流
?、谶^程與方法:探究法學習大氣的熱量來源;圖表分析大氣的保溫作用;聯系實際理解熱力環流的原理和風的形成。
?、矍楦袘B度價值觀方面: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念、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大氣的環保意識,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
(2)確定依據
?、僬n標要求:運用圖表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
?、诒竟潈热荩簭拇髿饫錈岱矫鎭硖剿鞔髿獾倪\動。
?、劢虒W要求:讓學生對大氣受熱過程及熱力環流的原理和風的形成有較高的認識。
3、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
(1)重點和難點:
重點:地面是大氣的熱源;大氣的保溫作用;熱力環流;
難點:大氣受熱過程、熱力環流。
(2)確定依據:
?、僬n標要求:運用圖表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
?、诒竟潈热菔抢錈岵痪鸫髿膺\動。
?、蹮崃Νh流涉及等溫線、等壓面難度大,和日常生活聯系緊密。
?、軐W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比較缺乏,對大氣的運動不易理解。
4、對教材的建議
課標版教材,加強了整體性和綜合性,但知識點上出現了斷層。應適當增加一些閱讀材料比如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大氣的熱力作用等知識點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增加學生對地理問題的探索欲望。
二、學情分析
1、學生情況:
高一學生具有一定地理基本知識,但是僅是對一些表面現象的認知,對原理性認知比較少。但好奇心比較強,又有一定的探索能力,本節內容和生活聯系緊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較高。
2、學法指導
(1)學生通過進行小組合作實地調查,學會觀測、比較、分析、總結
(2)通過繪制大氣受熱示意圖、熱力環流模式圖,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盡量聯系生活中的地理實例(比如熱力環流)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課堂中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讓學生掌握知識。
三、教法分析
1、教學方法的選擇及依據
(1)教學方法的選擇:啟發式教學法、讀圖分析法、討論法、比較分析法等。
(2)依據:本節內容多,原理性強;涉及等壓面、等溫線內復雜難度大,同時要運用物理運動和受力分析的知識,比較抽象,要求有較好的空間想象能力,并且和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學生還沒學習立體幾何,空間想象能力比較差。
四、教具準備:多媒體等
五、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設疑導入
我們平常聊天氣,經常談到氣溫多少度,這個氣溫說明大氣是有溫度的,那么大氣的溫度從何而來呢?
(設置疑問,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二)新課學習
適當補充:大氣的物質組成及作用。
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大氣的受熱過程。
一、大氣的受熱過程
提出問題讓學生閱讀思考:
1.地球大氣最重要的能量來源是什么?
2.大氣對太陽輻射有什么作用?
3.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的熱源是什么?
4.何為大氣逆輻射?
學生閱讀課文,歸納,總結
教師師用多媒體演示大氣的受熱過程,讓學生有比較直觀、比較形象的認識。邊演示,邊解釋總結。
總結:太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大氣還大地。(邊繪圖)
多媒體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大氣保溫作用。
活動:讓學生自主討論得出:
(1)大氣逆輻射返還給地面熱量,對地面具有保溫作用。
(2)因為月球上面沒有大氣層,白天沒有大氣削弱作用氣溫會比較高(需要引導),夜晚因為沒有大氣逆輻射氣溫會很低(大部分能得出),溫差會激烈。(多媒體演示給學生更加形象的認識。)
同時應該讓同學們知道大氣逆輻射在全天都有,只是夜晚它的作用顯得更加重要。CO2和水汽的多少決定大氣逆輻射的強弱。在短時間內CO2的是不變。(突出重點)
學生討論:
①為什么在深秋或初冬晴朗的夜晚容易發生霜凍現象?老農在田間燒幾堆火有什么好處。
②陰天和晴天同一地區的溫差有什么不同。
(引用實例讓同學更好理解和運用大氣逆輻射的知識。)
同時引出,由于地表環境不同,熱力性質會有差異,也會帶來溫差。③讓同學比較一下湖泊、森林、草原、沙漠的溫差。
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同時為學習氣候做好鋪墊。同時可以循序漸進得出:帶的水汽越多的環境,升溫和降溫就越慢,溫差越小。
二、熱力環流
引用日常生活“燒開水”的事例,讓學生對熱力環流有更加形象的認識。從而引出熱力環流的概念。
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引起的空氣環流,稱為熱力環流。
邊說邊繪熱力環流圖,要注意梳理這種因果關系。講解時抓住(1)這是從近地面到高空的等壓面圖,補充什么是氣壓,等壓面,(2)根據熱脹冷縮的原理來講解大氣的垂直運動(3)同一水平面上,大氣總是從高壓區流向低壓區
學生上臺練習,能畫出熱力環流圖。
總結:①同一水平上(高度),氣溫越高氣壓越低。
②垂直方面上,越靠近地表的氣壓越高。
綜合:在同一等壓面的下方氣壓高,上方氣壓低。高空和近地面的等壓面呈對稱形狀。
(承轉)由于物體的比熱容不一樣,升溫和降溫的速度也不一樣。接下來我們來完成課本33面的活動。(多媒體演示海陸風)
引入山谷風和城市的熱島效應。老師運用多媒體演示過程,并做必需的講解分析。(讓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并關注身邊的地理問題,加強對其的認知與探索。)
山谷風的成因學生不易理解,引用實例著重講解。
(三)知識運用
學生活動:動手畫出海陸風,山谷風和城市的熱島效應的示意圖,個別上臺示范
(四)知識鞏固:習題練習
(五)課堂小結
看了“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