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技巧(2)
三、思——是解題的核心
考生完成上述兩個步驟后,要再次對設問要求仔細推敲,理清問題的解答思路。許多問題認真歸納總結,對“原因”、“評價”、“體會”等類問題的解答是有一定規律性的。
“原因”。分析原因無論從什么角度入手,都必須明確找出歷史的承擔者,題中所述歷史現象或所涉及的社會團體、個人。逐個分析它們在社會上的政治、經濟地位,它們的政治經濟要求,它們與題目中所涉及的事物的聯系。由此,就不難找出它們對題中所述歷史現象的發生所產生的作用,也就是上述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
“評價”。一般應從“消極”和“積極”兩方面進行分析。消極方面,應從“危害”、“局限”、“不足”等幾個角度思考。積極方面,往往分成以下三部分來回答:第一,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所考查歷史現象的本質特征。第二,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產生的直接的、近期的、較小范圍的作用和影響。第三,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已經產生或將要產生的深刻的、長期的、大范圍的影響。
“體會”(啟發、啟示、反映出等等)這類問題一般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題中現象所反映出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等。第二,題中所述現象驗證了哪些現行政策的正確性或是驗證了哪些事物的危害性。第三,我們能從題中現象中得出哪些經驗教訓。第四,吸取相應的經驗教訓后,我們的工作要朝什么方向努力。
四、答——是解題的落腳點
材料解析題的讀、找、思,只為最后的解題做準備,答才是最終的落點。這個落點是否準確、恰當、完美,是否能夠充分體現命題的意圖,還要做到“六個注意”:
1. 審準設問。在設問中,往往有限制性詞語對問題回答做出限制要求,如:“不得照抄材料原句”,“依據材料概括提煉”等等。
2. 答好第一問。除了材料小論文外,材料題一般有多個設問,設問之間常常互相聯系,第一問的回答是否準確,直接影響到下一問題的回答。
3. 解答要完整而有層次。解答的完整和層次性,直接影響得分。
4. 注意運用史觀。用史觀分析材料,是歷史闡述的最高要求。用史觀分析材料,可以有效辨別觀點錯誤的材料,提高判斷能力。
5. 答題要簡明。要言簡意賅、條理清楚、邏輯嚴謹,問什么答什么,不必展開。語言要規范,準確使用“歷史語言”,不濫用文學語言。
6. 注意分值。每個設問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要詳盡回答;分值小,則要簡答。
總之,要解答好材料解析題,只要掌握解題技巧,認真落實好這四個步驟,無論命題者從哪個角度、哪個層面上提出問題,都能應付自如,事半功倍,取得較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