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兒去了》閱讀答案
《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兒去了》
生命的誕生促成了另一個碳循環。眾所周知,生命的基礎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陽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來,連接成一條長短不一的碳鏈。這樣的碳鏈被稱為“有機碳”,因為它既能作為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中所需的各種有機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燒自己,產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機碳的燃燒過程又可以稱之為“氧化反應”,其產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生命是在大約35億年前出現的。經過十幾億年的積累,碳循環再度達到了一種動態的平衡。通過生物圈進行循環的碳的總量是巨大的,據估計,地球大氣層中每年大約有1100億噸的碳被光合作用轉化成有機碳,其中99.99%又通過氧化反應而被重新釋放到大氣中,只有不到0.01%因為地質變動的原因而留在了地殼里。別看這是一個很小的數字,但經過很多年之后,累積起來就很可觀了。科學家估計,留在地殼中的有機碳是生物圈有機碳總量的2.6萬倍!難怪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得如此之低,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種形式留在了地下。
假如這些有機碳都能被人類利用的話,根本就不會有什么能源危機了。可惜的是,絕大部分有機碳都無法被人類利用,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條件下,這些有機碳才能變成我們所熟悉的化石能源。
所以說,地下有油的國家實在是太幸運了。別小看這點化石能源,如果在短時間內被大量開采出來并燃燒掉的話,產生的二氧化碳也是很可觀的。目前人類每年因燃燒化石能源而向大氣中排放約75億噸碳,相比之下,因火山爆發而排放出來的碳還不到人類排放量的1%。
南極冰鉆的結果證明,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在過去的1萬年里一直在260—280ppm范圍內波動,但自工業化以來,這個數字就開始逐年上升,目前已接近400ppm。如果僅僅計算因燃燒化石能源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這個數字還應該再增加一倍。但是有證據顯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長速度,促進了土壤對二氧化碳的吸收,這說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試圖平衡人類帶來的影響。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對突然多出來的這些碳,大自然一時也應付不過來了,人類必須自己想辦法。
《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兒去了》習題
13、下面所述與文章內容不相符的一項是
A、二氧化碳產生的溫室效應,使得地球在其形成初期沒有被凍成冰球。
B、水能溶解二氧化碳,與地表金屬元素結合,變為碳酸鹽,形成巖石。
C、火山爆發時,沉積在地殼中的碳經常會隨之變為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
D、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連接成有機碳,成為構建生命體的基本原料。
14、下面的解說與原文內容不相符的一項是
A、經過兩個碳循環,地球大氣層中保持了二氧化碳的基本平衡。
B、人們從地層里抽取的石油是地殼中存留的有機碳的極小一部分。
C、從地球很遠的遠古到現在,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先是顯著降低,而現在又成緩慢上升之勢。
D、人類每年燃燒大量的化石能源,生產、排放大量的熱量,是地表溫度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
15.請回答本文提出的兩個問題:(4分,每小題2分)
(1)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主要到哪里去了?
(2)最后一句說“人類必須自己想辦法”,你認為應該怎么辦?
《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兒去了》參考答案:
13、B(A項合文意,文中有表述,“正是由于二氧化碳產生的溫室效應,使得地球的溫度不至于太冷,從而使水的三種形態都存在。C項合文意,見第2段最后一句。D項合文意,第3段表述這個意思。B項不合文意。第2段中說“。。。變為碳酸鹽,沉積至巖石層中”。該項說“變為碳酸鹽,形成巖石”。)
14、D(A項原文。文中第2段說“。。。這就形成了一個碳循環”,第3段說“生命的誕生促成了另一個碳循環”,第4段又說到“碳循環再度達到了一種動態的平衡”。B項合文意。第5段說絕大部分有機碳都無法被利用,“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條件下”地球上的有機碳才能變成石油。C項合文意。這項有兩個判斷,一是“遠古到現在”地球二氧化碳濃度降低,從第1段可找不到,第二個判斷“現代又緩緩上升”,見倒數第2段。D項不合文意。該項說“排放大量的熱量”使溫度升高,不對。主要是排放二氧化碳使其濃度升高,形成溫室效應,使地表熱量難以向太空釋放。)
15、答案:(1)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種形式留在了地下。(2)節能減排,多種樹木,綠草。講解:第1問可參考第4段最后一句。第2問:文中再三強調工業化以來,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使地球升溫,所以依文意可想到“節能減排”;文中說“加快了森林的生長速度”是“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試圖平衡人類帶來的影響”,可見增植草木是調節氣候的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