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課本深入探究習題及答案
課本,通俗的說就是在學校使用的書籍,也叫“教材”或“教科書”。它是教師教育學生的藍本,也是師生進行教學互動必不可缺少的工具。
今天學習啦小編將與大家分享的是:八年級語文課本的深入探究習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思憶親人的愧與悔
問題情境
記敘親人,特別是記敘父母的文章中,大體包含三個內容:
第一是“感人事跡”,所記之事不管關涉國家、民族、社會、戰爭、和平,還是關涉柴、米、油、鹽醬、醋、茶,一般都有難能可貴、感人至深、甚至飽含血淚的特別之處。
第二是“高度評價”。一般要對親人的為人、處事、思想、品格等作出正面的高度的評價。
第三是“深刻影響”,介紹親人的言行、品格等對“我”所產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以上三個內容在朱自清的《背影》和季羨林《永久的悔》中都沒有什么表現。
季羨林小少離家在外求學,對自己的母親更是沒有什么記憶,自然寫不出母親的感人事跡,也不會有高度評價。朱自清的《背影》所記敘的最感人之事只能算父親“爬過月臺買橘子”,但這難度并不大,僅僅是“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會費事些”,此事于我們見慣的包含血淚的親情故事相比,實屬平常之事。《背影》對父親的最高評價僅僅是“他少年外出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通篇沒有對父親的人品、道德有正面的評價,更不用說什么溢美之詞,而且,作者朱自清也完全沒有介紹父親的言行舉止對“我”個人所產生的影響,也完全沒有“我”在父親身上學習過什么之類的表述。
但是,這兩篇文章卻深深打動了我們,越品味,越有感觸,越與作者產生共鳴。這當中,到底是什么感動了我們?
探究學習
一. 參考課文和以下材料,說說朱自清和他父親的關系是否一貫其樂融融?作者寫《背影》時是在怎樣的心態?
材料:1.父親原是徐州煙酒公賣局局長,后來被解除了職務,兩手空空,沒有積蓄。到處奔波找事做。“老境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已。情郁于中,自然有發之于外,家庭碎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
材料2. 朱自清在《背影》發表了22年后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父親有兩年和兒子未曾見面,終于給關系尚僵的兒子去了封信,別的未曾多說,就徑直談到自己的死……”
材料3. 《背影》是回憶性散文,寫《背影》時與“買橘子的背影”故事相隔了八年。
答: ”,
二.探究作者是如何以自責、悔恨來反襯對父親的思念的。
1.寫出作者并不理解和不尊敬父親的情緒和心里活動:
2.作者譴責自己的語句:
3.文中幾處敘說自己的悔恨情緒,悔深是因為情切。為什么這樣說?
三.如果說,朱自清對父親的愧疚還有時間彌補的話,那么,對“子欲養兒親不待”的季羨林來說,愧疚就成了永遠的悔,永遠的痛。下面是季羨林在極度悲痛中為母親寫的挽聯:
一別競八年,多少次倚閭悵望,眼淚和血流,迢迢玉宇,高天寒否?
為母子一場,只留得面影迷離,入夢渾難辨,茫茫蒼天,此恨曷極!
注釋:①倚閭:靠著門 ②曷:同“何”
1.挽聯的上聯,寫的人是 ,下聯寫的人是 。
2.挽聯的內容,《永久的悔》文中也有比較集中的書寫。請把相應的句子寫在下面。
答:①與“倚閭悵望”相應的句子是:
②與“只留得面影迷離,入夢渾難辨”相應的句子是
實踐反思:
季羨林在《一條老狗》(《摘自新世紀文存<初編>》)中有談到他縈繞不散七十年的悔恨:“到了家里 ,我才知道,母親不是病了,而是走了。這消息對我真如五雷轟頂,我昏迷了半晌,躺在床上哭了一天水米不曾沾牙。悔恨像大毒蛇直刺入我的心窩。在長達八年的時間內,難道你就不能在任何一個暑假內抽出幾天時間回家看一看母親嗎?二妹在前幾年也從家鄉來到濟南,家中就剩下母親一個人,孤苦伶仃,形單影只,而且有缺吃少喝,他日子怎樣國呀!你的良心和理智哪兒去了,你連想都不想一下嗎?你還能算得上一個人嗎?我痛悔自責,找不到一點原諒自己的地方。我一度曾想到自殺,追隨母親與地下。……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現在這兩句話正應在我的身上。
從小到大,我們被傾注了父母滿腔的不需要回報的愛,為人兒女的,我們自恃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對他們,我們有沒有“太聰明”的時候?讀了這兩篇文章,你內心有什么出觸動,可千萬不要等到自己九十歲再悔恨自己忽略父母。
1.請回想一些事例,即使是太瑣碎的事例,看自己能否也與朱自清那樣,真正品味到父母或長輩對我們的愛。并把它寫下來。
2.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因為沒有為高堂養老送終而深表痛悔,可是當高堂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又在哪里?又做些什么呢?年輕的你,想為你的父母或其他長輩做些什么事情?請行動吧,并把你父母或長輩的反映一紀錄下來。
詩歌的象征
問題情景
課間,幾位同學談興正濃。 新 課 標 第 一 網
“我初讀《大堰河——我的保姆》,還以為大堰河是一條河呢,原來是一位勞動婦女的稱呼。”
“巧了,我的感覺和你一樣。剛看題目 ,我以為艾青贊美他家鄉的一條河呢,那條河滋潤他成長,所以叫保姆。沒想到大堰河就是人家真正的奶媽。”
確實,作者艾青的保姆的來自大葉荷村,,所以作者家鄉蔣村的人都叫她“大葉荷”。“大葉荷”與“大堰河”諧音,在江浙方言中還是同音。所以作者就用這個并不像人名的“大堰河”來稱呼她。
“我想,這是作者故意給我們的錯覺。以大堰河來稱呼這位勞動婦女,正是詩人的高明之處。”另一個同學若有所思。
那么,艾青這種做法高明在哪里呢?我們可以從詩歌的象征手法方面去探討。
探究學習
象征: 用具體的事物來表現某種特殊意義。常運用在整篇的詩歌創作中。象征在詩歌里就像人的心臟一樣。如果沒有象征,詩歌將失去力量。我們閱讀詩歌,要抓住象征這把鑰匙,它能帶我們登堂入室,去體味詩歌的藝術魅力。而要用好象征這把鑰匙,則需要讀者的聯想。
探究一:人們都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你能結合本詩《長城謠》中長城的特征去說明嗎?
1.以下是《長城謠》的第一節,請你說說長城是以一個什么形象出現, 你從那些語句看出?
盡管城上城下爭戰了一部歷史
盡管奪了焉支又還了焉支
多少個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歡啊
你永遠是個無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巔
冷眼看人間恩怨
答:
2.長城為什么使作者唱不成聲、寫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答:
3.以上兩道小題,其實就是前面大題探究的一部分。現在,請你結合前兩道小題的探究結果和全詩的閱讀,說說人們把長城看作中華民族象征的理由。
答:
探究二
有這樣的一些事物,天天陪伴這我們而又因為我們習以為常而被忽略。例如空氣,是再普通不過的一種物質;但有人卻能以敏銳的眼光抓住它的特點,賦予它新意,新的象征意義。例如詩人邵燕祥。邵燕祥:上世紀50年代有影響的青年詩人。他追求真理、呼喚自由,__期間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致空氣》這首詩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發,抒寫成的。
探究《致空氣》是如何運用象征的手法的。
探究方法:詩人運用象征手法,必定通過聯想,強調象征事物與被象征內容之間相似的特征,我們也可以通過聯想,從象征事物(空氣)的特點去聯系被象征事物,從而揭示出被象征內容的特點。附《致空氣》的前三小節:
星光因你而閃爍
波光因你而搖曳
我的質樸到透明的朋友
你無所不在
又難尋蹤跡
光明離我而去時
我沉在黑暗里
人們離我而去時
我沉在孤獨里
失眠時,我從鼾息聽到了你
只有你不肯把我拋棄
在我將要窒息的時候
掀動我的鼻翼
在我生命如絲的時候
陪伴著我呼吸
1.詩中“我”指詩人自己,“你”指空氣。在詩中,詩人抓住空氣的什么特點?
答:
2.在詩歌的第二、第三小節中,作者強調空氣的哪種屬性?請你展開聯想, 還有什么事物也具有空氣的這種屬性?
答:
3.詩中把空氣看作自己最好的朋友,對這一須臾不離的自然現象,詩人賦予它什么的象征意義?
答:
我們看到,詩中有明暗兩條線,明線是謳歌空氣,暗線是謳歌像空氣那樣特點的事物,如像空氣那樣樸質和透明,也像空氣那樣彌足珍貴。兩條線的交織,使主題變得含蓄,耐人尋味。當然,暗線之所以叫暗線,是詩人預設的、需要讀者的聯想加入才形成的線。
實踐反思
. 現在,你該知道艾青把保姆“大葉荷”叫做“大堰河”的高明之處了吧。詩中這位勞苦善良婦女與“河”的形象很吻合,她其實就是千千萬萬勞動婦女地化身,她們像河流一樣哺育著兩岸兒女的成長。讀者能把這位保姆與河流聯系起來,更增加形象的豐富性,主題的表達更含蓄。
在中國文化中,有些事物有著固定的象征意義,如松樹象征剛強;梅花象征著堅貞;竹子象征這謙虛、品德高尚;月亮象征團圓、思念等。還有更多事物的象征意義并不確定。而在詩人創造的特定的形象中,對那被象征的事物的指向,更可以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請閱讀下面這首詩,從象征的角度分析里面的形象的指向。
我愿意
我愿意是只小鳥,
棲息在你木屋旁的樹林里,
縱然飛不到那片填天空,
我也會盡力向你飛去。
我愿意是條小溪,
流淌在你樹林的水流里,
縱然趟不過那片海洋,
我也會全力向你奔去。
我愿意是朵小花,開放在你水流便的泥土力,
縱然走不過那片土地,
我也會向你綻出所有的美麗。
我愿意,我愿意,
飛翔在你是記憶里,
流淌在你的記憶里,
芬芳在你呼吸的每一寸空氣里,
――只是為你,我愿意。
1.有人說這首詩贊美的是愛情,詩歌中的“你”,其實就是熱戀中“我”的“他”或“她”。你有其他看法嗎?
答:
耐人尋味的戲劇語言
問題情境
舞臺雖小,卻演繹著善與惡,美與丑,虛偽與真誠,高尚與卑鄙。作為舞臺演出基礎的戲劇文學,即劇本,除了舞臺提示外,全部都是人物語言。劇作家怎么能僅僅通過語言描寫,就講述了一個個跌宕起伏的故事,塑造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讓讀者觀世間百態,品人情冷暖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解讀戲劇語言的特點,一起來品味戲劇語言的無窮魅力。
探究學習
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即臺詞)和舞臺說明(舞臺提示)。人物語言承擔了塑造人物與展開情節的功能。塑造戲劇人物形象是戲劇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
一、 極富個性化的人物語言
個性化語言是指人物的語言符合并表現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說什么話;聽其聲則知其人。
1、《日出》(節選)塑造了黃省三、李石清、潘月亭三個人物形象,你能通過以下的人物語言,分析他們的性格特點,說說他們是舊中國哪一階層的代表形象嗎?
A、黃省三:(苦笑,很凄涼地)您說哪兒的話,我都配不上。李先生,我在銀行里一個月才用您十三塊來錢,我這兒實在是無親無故,您辭了我之后, 我在哪兒找事去?銀行現在不要我等于不叫我活著。
李石清:(煩厭地)照你這第說,銀行就不能辭人啦。銀行用了你,就算跟你保了險,你一輩子就可以吃上銀行啦,嗯?
B、黃省三:哦,您說,(嘴唇顫動)您說,要我去——(只見唇動,聽不見聲音)
李石清:你大聲說出來,這怕什么?“偷”!“偷”!這有什么做不得,有錢的人的錢可以從人家手里大把地搶。你沒有膽子,你怎么不能偷?
黃省三:李先生,真的,我急的時候,也這么想過。
李石清:哦,你也想過去偷?
黃省三:(懼怕地)可是,我怕,我怕,我下不了手。
C、 黃省三 (走到潘面前,哀痛地)經理,您行行好,您要裁人也不能裁我,我有三個小孩子,我不能沒有事。經理,我給您跪下,您得叫我活下去。
李石清:起來!起來!走!走!走!(把他一推倒在地上)你要再這樣麻煩,我就叫人把你打出去。
潘月亭: 豈有此理!這個家伙,怎么能跑到這兒來找我求事。(厲聲)滾開!
……
潘月亭 (很敏捷地對著黃的胸口狠狠一拳)什么!(黃應聲倒在地下)
……
潘月亭 把他拉下去。放在別的屋子里面,給他拍拍捏捏。等他緩過來,拿三塊錢給他,叫他滾蛋!
2、黃省三開始對潘月亭存有幻想,后來認清了“你們是賊。是強盜,是鬼啊!你們的心簡直比禽獸還不如——”,那為什么黃省三不能徹底反抗,而走上自殺之路呢?性格決定命運。試通過分析人物語言,談談黃省三悲劇命運的原因。
3、《欽差大臣》是一部諷刺喜劇,在塑造人物時用漫畫式的方式將人性的弱點加以放大,讀讀下面兩段臺詞,看看他們自揭隱私后,暴露了一個怎樣的丑惡靈魂?
A、郵政局長:……“糟啦,”我心想,“準是發現郵局出了什么岔子,才寫信去報告上司的。”我拿起信來,把它拆開了。
市 長:您怎么敢?……
郵政局長:我自己也不知道,一種超自然的力量推動著我。我本來已經預備打發信差十萬火急地把信送出去,——可是一種從來沒有感覺過的好奇心制服了我。我憋不住啦,再也憋不住啦,有一股力量把我拉過去,一直拉過去。我一只耳朵里聽見一個聲音喊:“喂,別拆!拆了要倒霉。”可是另外一只耳朵里又有一個魔鬼在叫喚“拆,拆,拆呀!”剝掉火漆的時候,血管里像火燃一樣,把信一拆開,渾身直發毛,兩只手直找哆嗦,眼前一陣黑,迷迷糊糊的全看不見啦。
B、市 長:(敲打自己的前額)我怎么暈了頭?瞎了眼?我這個老糊涂!老得發了昏,我這個大笨蛋!……我做了三十年官;沒有一個商人,沒有一個包工頭,騙得了我,連最狡猾的騙子也都被我騙過;就連那些一手瞞過天下的老狐貍、老滑頭,都逃不過我的手掌心,吃過我的虧,上過我的圈套;我騙過三個……算什么!用不著說……
二、意味深長的潛臺詞
潛臺詞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即語言的表層意思之內還含有別的不愿說或不便說意思。潛臺詞不僅充分體現了語言的魅力,而且通過它還可以窺見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含蓄地反映社會生活。
1、 下面句子戲劇人物都沒有說完整,你能補充完整,并說說他們為什么欲言
未言嗎?
A、李石清:哦,那你還可以到街上要——
B、黃省三: 哦,您說,(嘴唇顫動)您說,要我去——(只見唇動,聽不見聲音)
2、下列人物語言的潛臺詞是什么?透過這些潛臺詞,你感受到《日出》所反映的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怎樣的社會現實?
A、黃省三:我……我明白,李先生。(很凄楚地)我知道我后面沒有人撐腰。
B、李石清: 哼,你這個傻子,這時候你還講良心!怪不得你現在這么可憐了。
C、李石清:……你滿肚子的天地良心,仁義道德,你只想憑著老實安分,養活你的妻兒老小,可是你連自己一個老婆都養不住,你簡直是個大廢物,你還配養一大堆孩子!我告訴你,這個世界,不是替你這樣的人準備的。
三、不可或缺的舞臺說明
舞臺說明,又叫舞臺提示,是戲劇語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劇本里的一些說明性文字。舞臺說明包括劇中人物表,劇情發生的時間、地點、服裝、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這些說明對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展開戲劇情節發展有一定的作用。
1、 在《日出》找出例子,說說舞臺說明中的人物表情、動作對塑造戲劇人物形象的作用。
2、 《欽差大臣》以啞場收尾,真是別具匠心,你能說說劇作家的創作意圖嗎?
實踐反思
一、《日出》、《雷雨》都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在《雷雨》的第二幕里,魯侍萍到周公館去找他的女兒,沒有想到這是三十年前曾經玩弄了她而后又拋棄了她的周樸園的家,她和周樸園互相認出了以后,有下面的對話。閱讀后,回答問題。
周樸園: 哦,侍萍!(低聲)是你?
魯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會老得連你都不認識了。
周樸園: 不覺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樸園: (忽然嚴厲地)你來干什么?
魯侍萍: 不是我要來的。
周樸園: 誰指使你來的?
魯侍萍: (悲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
周樸園: (冷冷地)三十年的功夫你還是找到這兒來了。
魯侍萍: (怨憤)我沒有找你,我沒有找你,我以為你早死了。我今天沒想到到這兒來,這是天要我在這兒又碰見你。
1、 周樸園問“你來干什么?” “誰指使你來的? ”他究竟想問魯侍萍什么?“三十年的功夫你還是找到這兒來了”的潛臺詞是什么?
2、由“忽然嚴厲地” “冷冷地”這些舞臺說明體現出周樸園怎樣的性格特點?
3、魯侍萍不止一次說到命運:“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這是天要我在這兒又碰見你”。對魯侍萍的命運觀,分析正確的—項是 ( )
A.侍萍不能解釋自己三十年來為什么受那么多苦,不得不自認是“不公平的命”所使然。
B.魯侍萍在苦難中掙扎,悲嘆自己的“命苦”,她相信命運,但也表現出對世道不公的憤懣與不平。
C.她雖然一再說“命運”如何,但并無深意,只是客觀反映了她對自己苦難一生的悲嘆。
D.三十年的苦和恨,使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侍萍覺醒了,她所說的“命”,從根本上看,是對不公平世道的控訴與抗爭
二、 編寫小劇本
設定一個場景,通過兩、三個人的個性化語言,講述一個生活小故事。
激情演講
問題情境
讀一篇出色的演講詞,如同讀一首優美的詩,品一幅絢麗的畫,賞一部氣勢恢弘的交響樂。我們在智者的教誨中,在激情蕩漾中,開啟智慧和心靈的大門,激活埋藏已久的能量,釋放出金燦燦的陽光,釋放出生活的希望與輝煌。那么怎樣才算一篇好的演講詞,怎樣才能寫出一篇好的演講詞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走進第四單元。
探究學習
一、了解文體知識
演講詞是實用文體之一,指為在集會或會議上發表講話而寫成的文稿,又叫演講稿。用來交流思想、發表意見和主張,提出號召和倡議,把自己的主張、觀點、見解及思想感情傳達給聽眾,從而產生一定的作用和影響,達到宣傳和教育的作用。
除了具有議論文論點鮮明、邏輯性強的特點外,還講究內容的針對性、思想性和鼓動性,語言的口語化,通俗精煉且飽含摯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和表達技巧,具備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二、賞析探究
(一) 主題是演講的靈魂。寫演講詞,首先要選好主題。主題的選擇要服從演講的要求,要考慮聽眾對象和演講場合。閱讀作品,完成下列填空
篇目 演講場合 聽眾對象 主題
《為人民服務》 參加追悼會的軍民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北京人民大會堂“情系中華”大會 我們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我有一個夢想》 二十五萬示威者
《你是你的船長》 初三班會課 家長對孩子的殷切期盼
(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好的演講詞必須有恰當的、充足的材料為主題服務。
1、《為人民服務》引用司馬遷的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有什么作用?舉“精兵簡政”作為例子目的是什么?
2、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為了論述中西方對“格物致知”理解的差異,舉了哪些例子,例子中哪些是反面事例,哪些是正面事例?
3、《我有一個夢想》中哪些事實證明在發表《解放宣言》100年后的美國,黑人悲慘的現狀仍然令人震驚?
(三)《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同志在1944年9月8日中央警衛團舉行的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所作的講演。全文圍繞著為人民服務的中心論點,分五層論說。依次講了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是我們的宗旨;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還重;正確對待批評,為人民利益堅持好的、改正錯的;正確對待困難、對待同志,為人民的利益團結合作;悼念為人民而死的人,團結全體人民。全文論點鮮明,中心突出,層次清晰。
請你參照上面的分析方法,理清《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寫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