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心理學試題及答案
小學教育心理學題目及答案解析
1.教師扮演“家長代理人”的角色可能出現的不當表現是( )
A.教師出現家長制作風
B.教師過分地溺愛學生
C.教師過分地遷就學生
D.教師對學生過分地嚴厲
【解析】C。在扮演“家長代理人”角色的時候,教師容易過分地遷就學生。
2.服從可以分為( )
A.對群體規范的服從和對權威個人的服從
B.對群體意志的服從和對權威個人的服從
C.對群體規范的服從和對群體意志的服從
D.對群體紀律的服從和對權威個人的服從
【解析】A。服從可以劃分為對群體規范的服從和對權威個人的服從。
3.奧蘇貝爾提出的三個主要影響遷移的認知結構變量是( )
A.結構性、可操作性和可辨別性
B.穩定性、可利用性和結構性
C.可操作性、可利用性和結構性
D.可利用性、可辨別性和穩定性
【解析】D。奧蘇貝爾認為影響遷移認知結構的三個變量是可利用性、可辨別性和穩定性。
4.影響心理發展的主要因素是( )
A.教育與遺傳
B.遺傳與環境
C.社會與遺傳
D.教育與環境
【解析】B。遺傳與環境是影響心理發展的主要因素。
5.如果個體對成功或失敗作任務難度歸因,那么從歸因因素角度講,這種歸因屬于( )
A.外部、不可控和不穩定歸因
B.外部、可控和穩定歸因
C.外部、不可控和穩定歸因
D.外部、可控和不穩定歸因
【解析】C。將成功或失敗歸因于任務難度,這屬于外部的、不可控和穩定歸因。
6.教師的組織管理能力包括( )
A.組織教學的能力
B.組織管理學生集體的能力
C.組織教學的能力和組織學生的能力
D.組織教學的能力和組織管理學生集體的能力
【解析】D。教師的組織管理能力包括組織教學的能力和組織管理學生集體的能力。
7.學生的說謊、偷竊和欺騙等屬于( )
A.情緒沖動
B.性格障礙
C.情緒適應困難
D.行為障礙
【解析】D。說謊、偷竊和欺騙都屬于行為障礙。
8.問題解決的系列搜索策略也稱( )
A.啟發式
B.搜索式
C.算法式
D.排列式
【解析】C。算法式是為達到某一個目標或解決某個問題而采取的逐步的程序。
9.柯爾伯格認為,兒童道德判斷的前習俗水平包括的兩個階段是( )
A.“好孩子”定向水平、權威定向水平
B.權威和維護社會秩序定向水平、原則定向水平
C.原則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
D.懲罰和服從定向、工具性的享樂主義定向
【解析】A。柯爾伯格認為,兒童道德判斷的前習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定向水平和權威定向水平兩個階段。
10.心理咨詢的方式包括( )
A.個別咨詢和團體咨詢;電話咨詢、通信咨詢和現場咨詢等
B.分散咨詢和集中咨詢;個別咨詢和團體咨詢;電話咨詢、通信咨詢和現場咨詢等
C.分散咨詢和集中咨詢;電話咨詢、通信咨詢和現場咨詢等
D.分散咨詢和集中咨詢;個別咨詢和團體咨詢;直接咨詢和間接咨詢等
【解析】B。心理咨詢的方式有:分散咨詢和集中咨詢;個別咨詢和團體咨詢;電話咨詢、通信咨詢和現場咨詢等。
11.技能的種類有( )
A.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B.動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C.智力技能和認知技能
D.認知技能和操作技能
【解析】D。技能可以劃分為認知技能和操作技能。
12.觀察法的不足是( )
A.難以制定嚴密的計劃
B.觀察的目的性不能保證
C.作出精確的判斷相當不易
D.所獲得的材料不夠真實
【解析】C。使用觀察法時,不容易做出精確的判斷。
13.根據動機影響范圍的大小可以把動機分為( )
A.近景性動機和遠景性動機
B.直接動機和間接動機
C.意識到的動機和沒有意識到的動機
D.廣泛性動機和狹隘性動機
【解析】A。根據影響范圍的大小,動機可以劃分為近景性動機和遠景性動機兩種。
14.在問題教學的解決問題階段,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激起以下一系列的心理活動( )
A.激發學生的興趣、能回憶起有關的知識和規則、激活并運用以前學會的認知策略、把回憶起米的規則靠認知策略重新組織
B.對有關的知識保持相當的注意、激活并運用以前學會的認知策略、把回憶起來的規則靠認知策略重新組織
C.能回憶起有關的知識和規則、激活并運用以前學會的認知策略、把回憶起來的規則靠認知策略重新組織
D.回憶有關的知識和規則、激活認知策略、提出必要的假設
【解析】A。在問題的解決階段,教師應該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回憶起有關的知識和規則,激活并運用以前學會的認知策略,把回憶起來的規則靠認知策略重新組織等。
15.對于體育潔動和社會公益勞動而言,隨著年級的增高( )
A.社會阻抑作用和社會助長作用并沒有明顯的變化
B.社會阻抑作用表現得越來越不明顯
C.社會助長作用表現得越來越明顯
D.社會阻抑作用表現得越來越明顯
【解析】D。社會的阻抑作用表現隨著年級的增高而愈加明顯。
16.教育心理學與兒童心理學的不同之處在于( )
A.教育心理學從橫向角度研究教育條件和措施與兒童知識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發展之間的內在關聯,而兒童心理學從縱向角度研究兒童心理發生、發展
B.教育心理學從縱向角度研究教育條件和措施與兒童知識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發展2_1司的內在關聯,而兒童心理學從橫向角度研究兒童心理發生、發展
C.教育心理學從橫向角度研究兒童知識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發展,而兒童心理學從縱向角度研究兒童心理發生、發展
D.教育心理學從縱向角度研究兒童知識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發展,而兒童心理學從橫向角度研究兒童心理發生、發展
【解析】A。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是教育條件和措施與兒童知識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發展之間的關系,兒童心理學研究的是兒童心理的發生與發展。
17.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能力的這種差異是屬于( )
A.能力的量的差異
B.能力的質的差異
C.能力發展水平的差異
D.能力發展速度的差異
【解析】A。由于能力的量的差異,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
18.學生已掌握了“整數加減法”的知識,再學習“小數加減法”的知識,這種學習屬于( )
A.符號學習
B.上位學習
C.下位學習
D.并列學習
【解析】C。這是一種把新的觀念歸屬于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聯系的過程。這就是下位學習。
19.丹瑟洛將學習策略分為具有相互聯系的兩大類,這兩大類是( )
A.宏觀策略和微觀策略
B.知識理解的策略和知識記憶的策略
C.通用策略和專用策略
D.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
【解析】D。丹瑟洛將學習策略分為基本策略和輔助性策略,輔助性策略也可以說是支持策略。
20.實驗法的一般程序是( )
A.設計方案,沒計等組,施加影響,進行復測,對比分析
B.設計方案,設計等組,進行初測,進行復測,對比分析
C.進行初試,選擇與設計等組,施加影響,進行復測,對比分析
D.進行初試,設計方案,施加影響,進行復測,對比分析
【解析】D。實驗法的一般程序為:進行初試、設計方案、施加影響、進行復測、對比分析。
21.皮亞杰認為,兒童在判斷行為對錯時,是( )
A.從客觀責任到主觀責任發展
B.從主觀責任到客觀責任發展
C.從他律向自律發展
D.從自律向他律發展
【解析】A。皮亞杰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判斷行為對錯是從客觀責任向主觀責任發展的。
22.應用題的解題策略一般應包括( )
A.提出問題、判明問題性質、選擇算法、找尋條件
B.提問、識別、探索、解決
C.判明問題性質、選擇算法、找尋條件
D.提出問題、選擇算法、找尋條件
【解析】A。解決應用題的策略一般包括提出問題、判斷問題的性質、選擇算法和尋找條件四個步驟。
23.心理學上把人表現在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和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稱作為( )
A.氣質
B.性格
C.個性
D.個性心理特征
【解析】B。性格是指人表現在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和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24.下列哪一項判斷是正確的?( )
A.知識的應用就是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B.知識的應用就是知識的遷移
C.知識的應用是抽象知識的具體化過程
D.知識的應用就是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學習中碰到的問題
【解析】A。知識的應用是指運用所獲得的知識去解決同類或類似課題的過程。通過知識的應用而實現知識的遷移。
25.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定義為( )
A.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良好狀態
B.生理、心理和道德品質的良好狀態
C.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
D.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
【解析】D。健康包括三個方面: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
26.研究認為,為了提高復習的效果,第四次復習的時間應該安排在( )
A.一星期后
B.半個月后
C.一個月后
D.半年后
【解析】C。經研究證明,第四次復習應該安排在一個月之后,第一次為一天之后,第二次為一個星期之后,第三次為半個月之后。
27.道德觀念即( )
A.道德準則
B.道德觀點
C.道德判斷
D.道德認知
【解析】D。道德觀念即為道德認知,是指對于行動準則韻善惡及其意義的認識。
28.信息加工論認為,一系列問題狀態和轉變問題狀態的算子構成了( )
A.算子系列
B.問題空間
C.問題解決
D.問題情境
【解析】B。信息加工論認為,一系列問題狀態和轉變問題狀態的算子構成了問題空間。
29.關于遷移的經驗泛化說是由心理學家提出。( )
A.桑代克
B.伍德沃斯
C.賈德
D.詹姆士
【解析】C。賈德提出了遷移的經驗泛化說。
30.根據概念的抽象程度可以把概念分為( )
A.抽象概念和具體概念
B.生活概念和科學概念
C.初級概念和二級概念
D.高級概念和低級概念
看了“小學教育心理學試題及答案”的還看了:
1.幼兒教育心理學模擬試題及答案
2.教育公共基礎知識練習題及答案
3.考研教育學試題答案
4.抽象思維訓練題
5.教師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試題
6.教師招聘公共基礎知識題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