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2)
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奇異)
(2)長約八分有奇(多一點)
若(1)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與
夫連用,作發語詞)
(2)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
(3)若為傭耕(你們)
(4)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如果)
善(1)豈愛人之善(專長)
(2)善哉,吾請無攻宋矣(好)
(3)羅敷善蠶桑(擅長)
少(1)少時(一會兒)
(2)意少舒(稍微)
(3)飲少輒醉(不多)
(4)陳涉少時(年輕)J'
舍(1)屋舍儼然(房屋)
(2)便舍船,從口入(舍棄)
食(1)設酒殺雞作食(食物)
(2)食不飽,力不足(吃)
(3)食之不以其道(通"飼",喂養)
雖(1)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
勝(1)予觀夫巴陵勝狀(美麗,壯觀)
(2)臣不勝受恩感激(經受得住,忍受得住)
使(1)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派)
(2)使于秦(出使)
(3)使子為使(使者)
書(1)乃丹書帛曰 "陳勝王"(寫)
(2)得魚腹中書(字條)
(3)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文件)
(4)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信)
屬(1)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管)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3)屬余作文以記之(囑托)
數(1)又數刀斃之(表多次)
(2)珠可歷歷數也(計算)
(3)扶蘇以數諫故(屢次)
通(1)初極狹,才通人(通過)
(2)政通人和,百廢俱新(通達,通順)
(3)中通外直(貫通)
(4)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曉,明白)
(5)整個(通計一舟)
亡(1)河曲智叟無以應(通"無")
(2)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滅亡,死亡)
(3)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逃亡,逃跑)
微(1)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
(2)微聞有鼠作作索索(隱約)
(3)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稍微)
謂(1)謂為信然(說)
(2)謂先主曰(對)
(3)太守謂誰(是)
(4)予謂蓮(認為)
(5)此之謂失其本心(叫做)
(6)太守自謂也(命名)
鮮(1)芳草鮮美(鮮艷)
(2)陶后鮮有聞(xiǎn,少)
向(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面向)
信(1)謂為信然(確實)
(2)必以信(信實,對神說實話)
(3)愿陛下親之信之(信任)
(4)欲信大義于天下(通“伸”,伸張)
修(1)外結好孫權,內修好政理(改革,治理)
(2)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長)
謝(1)使君謝羅敷(致辭,說話)
(2)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告罪,道歉)
(3)為我謝曰 “明天子在上……”(致意)
秀(1)佳木秀而繁陰(發榮滋長)
(2)蔚然而深秀者(秀麗)
行(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走)
(2)行拂亂其所為(做,執行)
(3)皆次當行(行列)
(4)向寵,性行淑均(品行)
(5)行收兵,比至陳(行軍)
尋(1)尋向所志(尋找)
(2)尋病終(不久)
許(1)遂許先帝以以驅馳(答應)
(2)曳屋許許聲(擬聲詞hǔ)
(3)雜然相許(贊同)
(4)高可二黍許(左右)
效(1)恐托付不效(成效)
(2)不效,則治臣之罪(實現,完成)
(3)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任務)
一(1)而或長煙一空(全、都,一概)
(2)吏呼一何怒(多么)
(3)一時齊發(同一時候)
(4)上下天光,一碧萬傾(一片)
益(1)增益其所不能,(增加)
(2)不治將益深,香遠益清(更加)
(3)不治將益深(漸漸)
(4)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好處,利益)
遺(2)以光先帝遺德(遺留,留下)
(3)父母歲有裘葛之遺Wei(給與的東西)
與(1)呼爾而與之(給,給與)
(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同"歟",語氣詞)
因(2)余因得遍觀群書(于是)
夷(1)船背稍夷(平)
(2)言和而色夷(平和、平易)
(3)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少數民族)
已(1)骨已盡矣(已經)
(2)死者長已矣(完了、完畢)
(3)且壯士不死即已(算了,罷了)
易(1)天下事有難易乎?(容易)
(2)寒暑易節(交換)
意(1)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態)
(2)賓客意少舒(心情)
(3)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圖,打算)
(4)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5)鳴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
有(1)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通"又")
(2)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或者)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衡:通“橫”。
困于心,衡于慮。(《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衡:通“橫”,梗塞,這里指不順。
29、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甫:通“父”。
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3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錯:通“措”。
32、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
33、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山市》)裁:通“才”,僅僅。
34、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適:通“謫”。
35、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
36、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以:通“已”。
37、身被堅執銳。(《陳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綺繡。(《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
3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食:通“飼”,喂。
39、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材:通“才”。
40、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41、自余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記》)僇:通“戮”,遭到貶謫。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峽江寺飛泉亭記》)暴:通“曝”。
4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曾:通“增”。
45、入則無法家拂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拂:通“弼”,輔佐。
4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具:通“俱”,全,皆。
47、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屬:通“囑”。
48、饌酒食,持其貲去。(《越巫》)貲:通“資”,資財,錢財。
49、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
50、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辯:通“辨”,辨別。
5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與:通“歟”,語氣詞。
54、鄉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鄉:通“向”,從前。
55、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信:通“伸”。
56、自董卓已來……(《隆中對》)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
59、雞棲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為棲雞做的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