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共同理想教學設計
《我們的共同理想》教學設計
我們的最高理想,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與最高理想之間的關系;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
艱苦奮斗集中表現為創業精神;
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大力倡導和弘揚艱苦創業的精神。
2.能力目標
結合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奮斗的歷史,感悟對共產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不
斷取得勝利的巨大精神力量;
從生產力發展水平、人們的精神境界等方面把握共同理想與最高理想之間的內在關系;
培養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既要看到我國人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這一歷史性成就,又要看到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認識到艱苦奮斗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我們青少年承擔的歷史使命的角度,體會發揚艱苦創業精神的重要性。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結合無數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不斷奮斗的歷史,確立為共產主義奮斗的價值目標;
結合我國人民衣、食、住、行、用等實現由貧困到溫飽、再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增進對社會主義的情感;
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共同理想與最高理想之間的關系
為什么說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如何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合作探究法、多媒體
四、課前準備
對自己的未來有哪些想法?對于未來社會有什么樣的向往?美好的向往如何才能變成現實?可以圍繞這些理想、信念等問題設計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以便在課堂上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
了解學生的生活情況,如家庭大致收人情況、父母親對自己生活方面的要求、自己一個月的花銷等,以利于在講述艱苦奮斗等內容時啟發學生進行交流、探究。
六.教學活動設計
第一框 我們的共同理想
(一)板書設計 (略)
(二)教學過程
1、導入:理想是什么樣子呢?
過程:
1)閱讀教材一位中學生、一位老太太、一位女士和一位老大爺的回答
2)談談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什么?(從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談)
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什么樣子,激發學生對未來美好社會的向往之情,從而為過渡下文要講的最高理想做準備。
2、討論:從無數共產黨人為共產主義理想獻身的事例中,談一談你對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認識。
過程:1)學生分小組討論
2)將學生討論的結果在全班交流。
目的是讓學生明白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在革命和建設時期成為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就在于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先進性。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國共產黨才凝聚起無數優秀分子投身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洪流之中,成為全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
3、感悟:
過程:1)從居民住房、生活環境、汽車汽車進入尋常百姓家、祖國重大建設成就等四個方面提供的一組照片和說明材料,從提供的反映人們的服裝、飲食、住房、電視等四個方面的一組老照片,感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2)結合教材中的內容引導學生再感受一下:
a、今天他們所穿的服裝是什么樣子?
b、買牛奶要不要排上長長的隊?
c、是不是幾家圍坐在一起看電視?
d、住的房子如何?
3)請他們嘗試制作一組照片,切實感受一下。
目的是讓他們更好地體會“紙上得來終覺淺”的道理,更好地體會書本上的知識。
4、交流體會:我們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不平衡的。
過程:1)結合書本提供的我國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的材料,讓學生分析、體會。
2)請學生談談自己生活環境中還存在哪些問題?還存在哪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目的是引導學生體會目前我國達到的小康水平還是低水平的小康這一現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5、暢談未來:
過程:
1)請學生從經濟、政治、文化、環境四個方面,還可以從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與國外的聯系等方面想象2020年我們國家的美好遠景。
2)引導學生思考美好理想的實現需要哪些條件?
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更深刻地體會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同時,有利于從多個方面把教材知識貫穿起來。
第二框 艱苦奮斗 開拓創新
(一)板書設計(略)
(二)教學過程:
1、查一查,議一議:
過程:
1)課前要求學生查找有關資料,了解教材中所列舉的格言警句的出處及大意。
2)歸納教材中列舉格言反映的共同主題。
3)請學生列舉出與上述主題一致的名言警句。
4)課前要求學生查找我國古代反映艱苦奮斗精神的神話民間傳說和歷史典故,課上進行交流。
目的是引導學生感悟蘊含在這些格言警句中的深刻道理,并與教學內容有機地聯聯系起來。
2、憶一憶,說一說:
過程:
1)請學生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憶一憶井岡山革命斗爭、長征、延安大生產運動。
2)說一說在這些運動中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領導人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的。
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面臨的種種困難,以及中國共產黨如何戰勝各種困難的過程。感悟中國共產黨對艱苦奮斗精神的繼承和弘揚。
3、辯一辯:教材關于新時期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問題的兩個觀點
目的是引導學生從個人的健康成長和長遠發展、基本國情和和現代化建設面臨的挑戰等多方面進行探究,有利于他們從自身的感悟中體會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的道理所在。
4、讀一讀《兩代“鐵人”的故事》
過程:
1)組織學生閱讀教材兩代“鐵人”的故事。
2)議一議從兩代“鐵人”的身上,新時期艱苦奮斗精神集中體現在哪些方面?
5)教師小結。
《我們的共同理想》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說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我們的共同理想》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級第四單元第九課第一個框題。 第四單元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樹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養學生的艱苦奮斗和創新精神,這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落腳點。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了解了我國的基本國情、基本國策,為過渡到本框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第九課的課題是《實現我們的共同理想》,本框題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其立志報效祖國,從而最終落實本冊的教學主題“責任與使命”。由此可見,本框題在教材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共產主義社會是什么樣子?奮斗了幾十年,為什么還沒有實現?如何看待這一最高理想和現階段我們的共同理想之間的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什么一些地區、一些人的生活還不是很理想„„從學生面臨的這些實際問題出發,根據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同時依據課標中“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理解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增強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使命感;知道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體會理想的實現必須經過艱苦奮斗,立志為將來報效祖國、奉獻社會努力學習”這一具體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結合無數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不斷奮斗的歷史,確立為共產主義奮斗的價值目標;結合我國人民衣、食、住、行、用等實現由貧困到溫飽、再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進對社會主義的情感。
2、知識與能力目標:
(1)明確我們的最高理想和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2)把握共同理想與最高理想之間的辯證關系。
(3)理解現階段的小康水平。
(4)明確本世紀頭20年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5)明確我們應該如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
(6)通過對小康一詞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學習,培養學生用全面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方法。
3、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講故事,幫助學生理解我們的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
(2)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采用討論方法,讓學生明白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之間的辯證關系。
(3)以學生展示為主,采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明白我們現階段的小康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在認真研究新課程標準、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如何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教學難點:共同理想與最高理想之間的辯證關系;為什么說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是中華民族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二、說教學理念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的教學理念是這樣的:
1、注重活動,淡化說教。充分利用活動資源,在生動活潑的場景中讓學生獲取知識,明確現階段我們的共同理想和奮斗目標。
2、關注認知,強化體驗。如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去體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祖國面貌所發生的變化以及還存在的問題,培養其愛黨、愛國的情感和歷史使命感,使教學內容得以內化。
3、重視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由于在經歷、知識、生活范圍上相近,學生互動式學習,更容易使他們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討論中接受教育。
4、突出探究式學習,通過對“我們的最高理想是共產主義”的探究感悟、對“2020年我們國家的美好遠景的展望”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5、加強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完成課后實踐活動,進一步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這些理念的指導下,為了突出教材的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達到本框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接下來我從教法和學法談談:
三、 說教法
基于本學科、本框題的特點,以及九年級學生感性思維能力較強、理性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的特點,這節課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教學準備:
(1)教師課前查閱相關資料,如革命故事、老照片等;搜集能說明現階段發展的資料。圍繞理想、信念等問題設計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制作相關課件。
(2)學生預習學習內容,結合自己的經驗,描繪美好的未來。
2、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文字、圖片、圖表等有關資料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親身體驗、感悟、理解、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通過集體和分組討論,讓學生明白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之間的辯證關系,有助于突破難點,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
四、說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了自主探究法、分析歸納法、小組合作法、總結反思法、課后實踐活動等方法。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節課的教學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名言導新課:
教師出示:托爾斯泰說,“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
引導學生思考、體會,導入新課。
2、講授新課:
活動一: 說一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什么樣子的?”
通過分組討論、交流,激發學生對未來美好社會的向往之情,從而過渡到下文要學習的最高理想等內容。
活動二:故事會“踏著英雄的足跡”。
結合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共產主義理想前仆后繼、流血犧牲的歷史,感悟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的激勵作用,引導學生逐步確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同時說明:實現共產主義這一最高理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引出“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活動三:“感受身邊的變化”。
通過老照片與新照片的對比及課本P112材料的閱讀,感受我們身邊的發展與變化,明白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活動四:認識現階段的小康水平。
觀察課本P113圖表,并補充相關資料,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析,理解現階段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明確本世紀頭20年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活動五:小品表演“2020年的同學聚會”。
參照課本P114的內容,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方面或者從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與國外的聯系等方面去擴展想象空間,激活想象力,通過想象體會我們祖國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
活動六:想一想“美好理想的實現需要哪些條件?”
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激勵他們樹立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才華和熱血的決心,增強學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是本目的落腳點,也是本目的價值目標所在。
3、教師寄語,小結新課。
教師寄語:
著眼未來,高瞻遠矚,樹立共產主義崇高理想;
立足現實,腳踏實地,為實現共同理想而努力奮斗!
„„
(播放宋祖英演唱的歌曲《越來越好》,多媒體顯示歌詞,學生同唱,結束新課。)
4、社會實踐活動
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生活還比較困難的家庭,了解其具體困難,寫出自己的觀感并相互交流。
5、板書設計
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可以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便于學生理解掌握。本節課的板書:
我們的共同理想
一、走進共同理想
1、我們的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
2、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關系
二、同繪小康藍圖
1、歷史性的跨越
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
3、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
六、說教學評價:
由于新課標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在教學的首位,所以,本節課的教學評價注重檢測學生面臨具體問題時的態度變化、心理狀態和綜合應對能力。通過活動,采用談話法、觀察法、情景測量法等方法對學生進行及時、積極的評價,激勵學生主動地學習。
七、課后反思:
本節課,我根據九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直觀演示、活動探究、集體討論等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地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看了“我們的共同理想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