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學習的作文【7篇】
我記得,培根在《談讀書》中說到: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古時候有人說過: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兩句名言,都說明讀書是萬能的,即可怡情,又可傅彩;既有黃金屋,又有顏如玉。
在距今約100年前,新文化運動興起了,這場運動的帶領者: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那個不是讀書人?我相信,沒有這四位領袖,中國的思想文化也許到現在還沒有獲得真正的解放。
說說現在,我們每天都在學校里讀書,是為了什么呢?每個人的想法可能不一樣:有為了自己以后生活好的;有為了父母高興而學習的;還有為了老師而學習的……但我們讀書最終的目標很明確:為了自己!為了父母高興等于為了自己,父母不高興自己哪有好日子過?為了老師的,也等于為了自己,等你畢業了,知識又不會給老師帶來什么,這不是為了自己么?
同學們,好好讀書吧!記住,書,是萬能的!
讀書學習的作文篇2
俗語中談到: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但為什么我們還是寧愿去看看視頻,刷刷微博,聊聊天,也不愿去拿一本自己喜歡的書,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其中的真諦。
我們現在所面臨著嚴重問題,人均閱讀量太低,據統計顯示,20__年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為4.39本,而排在第一的__人的人均閱讀量高達64本。在我國這么少的書中還包括相當一部分是教材教輔,我國人均閱讀量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這個差距非常的可觀,所以,在閑下來的時候多去看看書,讓自己一段心靈的獨處。
多讀書,讀好書,也許讀過之后沒有記住那些美文佳句,但是當我們設身處地的去領悟那意境時,書中的內容會在我們內心深處留下深深的印記,這便是讀書的益處。
也正如三毛所講:“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的確如此,等你讀過很多書時,回首便會發現內心深處的烙印。
此外,就像董卿所分享的讀書心經,不要抱著目的去讀一本書,哪來那么多的目的啊?的確是的,我們要時刻謹記“開卷有益”四個字,讀什么書都會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在當今科技發達,日新月異的社會下。我們必須做到,永遠保持內心的那份真,不要被那些不好的習慣感染,努力做到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做一個有才華的女子,腹有詩書氣自華絕不是一句空話。但我們腹中有詩書時,哪怕走在繁華的鬧市中,摩肩接踵的人群里,也無法擋住你的光芒。盡管那樣,也能一眼就看到你。
讀書學習的作文篇3
母親很認真地問了我一個問題:囡囡,你知道你為什么要讀書嗎?一時間我答不上來。母親說:你思考思考和我說說你內心的想法吧。于是我開始思考,的確很多人結束了初二的學業就踏入了社會,我留下來的意義是什么呢?
發起一個群聊,朋友各抒己見。有些人回答很高大上:“為了報效祖國”、“為了學更多知識,成為有用的人”,也有人說“為了有更高的學歷,賺大錢”、“為了成為__樣的人”……一陣熱議后卻是無盡的彷徨,令我驚訝的是那些形式各樣的回答都是他們父母給他們灌輸的想法。有人很無奈地說自己一點也不想讀書,更不知道讀書的意義是什么?
于是我開始瀏覽各大網站,一篇題為"讀書是為了什么?"的討論吸引了我的眼球。讀書是為了別人還是為了自己?如果在學習方向的選擇上內心的選擇不能擁有一個人所盡知的光明的未來,我們是要聽從父母的選擇還是自己的內心呢?曾看過一篇報道,由于日本是盛出漫畫家,所以漫畫家在日本競爭很大,父母為了阻止孩子學習畫畫,竟然以斷絕關系相要挾。同樣地在中國,受家中親人觀念的影響,像博物館系等冷門專業通常沒有人選。求社會的人才需求量太低了。我曾看過一條新聞說某大學的博物館系一年就一個畢業生,很多人寧愿去二三流的學校讀一個熱門的專業,也不要去一個讀一個冷門的專業。這不禁讓人思考我們是為了興趣而去學習,還是為了工作而去學習或者更直白的說我們是為了一份賺錢的工作而去學習?
學習是件偉大的事情,因為學習,才讓我們無知的大腦變得智慧,才讓我們擺脫愚味,才能讓我們客觀地看世界,也從而讓我們擁有能力改造世界。但是在某一些外力的作用下我們對學習的態度會發生了改變,從而也讓我們迷惘:學習的意義是什么?某些老師對分數的要求、父母對成績的重視,補習的壓力,一點點一點點麻痹了我們學習的心。難道優秀真的只限于成績嗎?難道個性的魅力不重要嗎?在我看來,學習是很重要的。但盲目的逼迫與沉重的作業,或許有一天,會讓我們產生厭學的心理,甚至磨滅我們的創造力,成為一個民族的悲哀。
學習的意義是什么?是為了向前,是為了變優秀。但朝著的方向是我們甘之如飴的!
書,是萬能的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在開頭,我引用了俄國大文豪的高爾基的一句名言,而我和高爾基的意見略同,我認為:讀書,是萬能的。
讀書學習的作文篇4
學習是我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人需要學習。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落后就意味著淘汰,與時俱進才能在這個社會上獲得一席之地,而不學習又怎能跟得上時代的腳步呢?所以說學習是必不可少的。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圣,愚人之所以愚,其皆出于此乎?古代的圣人本來他的智慧就比一般的人就要高,還虛心向老師請教、學習,而我們現代人很多都是一般人,智商遠不如圣人,還厭惡學習,把向老師請教問題當成恥辱,所以聰明人就更加聰明,愚蠢的人就更加的愚蠢,應該就是這么得來的吧。當今社會有很多這樣的蠢人,俗話說“笨鳥先飛”,即是笨鳥就應該更加勤奮才對,可愚人們卻懶于去學,覺得知識會自己進到自己的腦子里,熟不知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在不經意間就拉大了。這也是現在金字塔現象產生的原因之一。
當然學與不學差距很大,但學習方法的使用,也會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些都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學習方法,而且都是通過了歷史的檢驗而遺留下來的,是非常珍貴的學習方法,是值得我們去采用的。
學習知識需要我們去日常積累,從質變到量變,就會出現顯著地效果。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成功不是偶然,學習也是一樣。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須一天一天來,每天學一點,一年下來你就學到很多了. 這也可以解釋那些成績不好但又好學的學生,在經過長時間的勤奮學習后,成績突然有爆發式的增長,開始名列前茅。由質變到量變,這是必然的。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離不開學習,如此一來方能家庭和睦,長幼有序,治國有道,收貨民心,最終成就平定天下的偉業。成功也離不開學習,事實上生活中,工作中,都離不開學習。世上沒有事是人生來就會的,都需要我們經過后天的學習加以摸索才能掌控。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學習永遠是我們生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人類離不開學習。
讀書學習的作文篇5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在我們這個年齡段,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要怎樣才會使我們主動學習、好學呢?要怎樣讓我們喜歡上學習呢?然而,很多同學學習都是被動的。為什么?因為來自周圍人的壓力、期望。被動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到那時,我們會討厭學習,厭惡學習,一聽到要學習就會感到不舒服。那么,我們怎樣才能把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快樂學習呢?
學習最重要的是從學習中得到快樂。
學習≠任務。首先,我們不能把學習當做任務,敷衍了事;我們不能把學習當做任務,單純的去完成它。我們要把學習當成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們要學會在學習中尋找快樂。首先要放平心態、積極向上。當我們放平了心態,把一切心思都放在學習上。心里少了焦躁,聽課效率會更高,作業正確率也會逐漸攀升。考試自然也會考得更好了。
我們試著把做題的正確率與自己能力相同的同學相比較一下,如果輸了,不要有太大的壓力,找出自己的錯誤點,把相應的知識點復習好,再找一些同類型的題拿來做一做;如果贏了,繼續努力,把所有學過的知識點仔細的復習一遍,找一些綜合了多個知識點的典型例題拿來練習,錯誤的題分析認真一下;如果完全正確,那更好。證明你已經把所學的知識點弄清楚了。
語數外,每天把每科所學過的內容復習一遍,要求背誦的內容必須當天會背誦,并把明天要學的內容預習,試著做做明天的題,不會做的題的知識點明天上課時要特別注意聽老師講。做作業要認真仔細,做完后一定要養成檢查的習慣。自然,考試成績就會上升,作業也會覺得不那么難了,就會沉浸在學習的快樂中,不由自主的愛上學習,自主學習了。
學習就這么簡單,就這么快樂。當我們愛上學習時,成績想不好都難。
讀書學習的作文篇6
在大屏智能手機、APP、4G移動網絡所驅動的移動互聯網大為發展的今天,我們的生活被打成了一塊塊碎片。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的學習也被碎片化了。我們大多數時間不會拿著一本書苦讀,而大多是拿著手機粗略地泛讀一篇篇來源可信度存疑的短篇文字。
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情形呢?
這是由于知識碎片化,信息不系統引起的。何為碎片化?比如以前的活動界限分明現在就可以彼此穿插融合,這就是碎片化。
移動互聯網與過去的老式學習方法存在差異的是可以隨時隨地地學習了,過去看著書的你現在可能在地鐵三站路的時間里就聽完了一本書。
變化的還有信息量,之前就說過了,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雖然人們都閱讀了朋友圈的“權威”文字,但我們有沒有仔細想想,這些東西讀了有什么幫助?對于閱讀,現在的人都傾向于標題黨。我們讀一篇篇新聞時,只會這篇讀完了繼續下一篇,不會仔細地遐想。況且大多數人喜歡點進那些標題奇特的文字,就會構成一個本來是學習后來變成逃避的現象。
現在的信息不同以往,它們從被搜索轉換成了主動推送,這樣人們獲取信息就轉主動成為了被動。而且在你做事時,身旁的手機“嘟”地一聲,如果你沒有自制力,可能就會停下來去看手機,而看手機卻也是粗略地泛讀,既耽擱了你原本手頭的事情,又沒有獲取什么新的知識,這就構成了惡性循環。
科學家驗證表明,學習時應采用721原則。何為721原則?10%學習新的知識,20%與好友交流或查閱文獻,70%復習理解并構成框架。也就是說我們平常網絡閱讀應該先挑選所好,理解透徹,再在有社會熱點的時候用自己的信息與其直接聯系,這就是構成框架,框架越搭越牢,信息儲備越來越多,這樣長期儲備就會達到與讀書同樣的效果。
知識碎片化有利有弊,我們應該趨利避害。我們要規劃時間,加強自身時間管理能力,提高求證意識和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歸門別類,深度思考。做到以上的所有點,我們就可以將碎片化學習中的所有碎片化知識做到零存整取。
讀書學習的作文篇7
讀書是一件樂事,也是一件苦差事。如果是小人書,則雅俗共賞了。鮮艷的插圖,引人入勝的故事,小時候經常看的連環畫是極有趣味的。如果是厚厚的艱深的書,則不然。定力不足的人看這些書,是要打瞌睡打哈欠的。偶爾翻開看看,也會獲得智慧。也是沒事做做消遣。看這些書是要耐心也要花掉很多時間的。
如果有人喜歡看書,那想當然,有人就喜歡藏書,這是他的愛好。有的甚至達到奇異的境界。買來書,裝裱起來,放入書櫥。看也不看。就像一件收藏品一般,由主人愛護起來。甚至不能染塵。然而如果是頑劣的小孩,喜歡打架。人來瘋。則一般把書隨地亂扔。
讀書是有方法的,有的人淺嘗輒止。完全未鉆到書中去。不能理解其意思。淺浮著看,就不能理解書中的深意。往往在平白樸實的言語下,會有波瀾壯闊,含義深刻的意境。會有大氣磅礴,會有心酸與淚水,會有真誠,會有偉大。所以讀書是不能一曝十寒,淺嘗輒止的。書不是簡單的工具。讀書是有選擇的,我們不應該只看虛華膚淺的書,那是耽誤我們的時間,浪費我們的歲月,而得不到半點真正意義上的作用與好處。所以沒有意義的書,是完全不能帶來幫助和啟迪的。
關于讀書的態度,尤其是做學問的態度,歷來有這么一說,有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第二種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古人讀書是十分刻苦的,有匡衡的鑿壁偷光,有司馬遷忍辱編纂成史記,就連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大雪的季節,挨餓受凍,手里卻捧著一本書,專心專注地看。絲毫不在乎寒冷艱苦的環境。平常人能夠做到嗎?
古人也有其讀書的方法,其中的一種是這樣的:讀書須知出入法,所當求所以入,所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為入書法。用得透脫,此為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則知出知入,得盡古人之法也。古人也有讀書的態度,要專心致志,心無旁騖。不為微小的驚擾所煩憂。不能一曝十寒,不能淺嘗輒止,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見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