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革命精神的讀書心得3篇
中國革命精神的生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精神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創造的先進政治文化在精神形態的凝練和科學表達。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到的學習革命精神的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學習革命精神的讀書心得一:
紅色電影《地雷戰》觀后感800字
電影講述了趙家莊的村民們在雷連長的帶領下,采用地雷戰和游擊戰相結合,與日本敵軍展開斗爭并取得勝利的故事。
從《小兵張嘎》、《地道戰》到今天的《地雷戰》,每一部電影都展現了中華兒女在抗日歲月里的英勇抗爭,浴血奮斗。每一次,都會被感動,被激勵,熱血沸騰。隔著茫茫歷史,我們卻能體會到同一種愛國情在內心洶涌;隔著茫茫歲月,我們卻能共同致力于構思新的辦法來促進祖國的發展;隔著茫茫歲月,我們能互相勉勵、互相激動。因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都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意氣風發往前沖!
巾幗不讓須眉,《地雷戰》中的女子游擊隊,充分展現了咱們女子的勇敢和堅強。面對敵人,我們也能沖鋒向前。面對親人被敵人捉去,我們也能沉著面對,做到以大局為重。面對地雷被識破,我們也能發揮機制才能,配合研發新型地雷。誰說女子不如男?
烽火歲月,盡顯男兒本色。錚錚鐵骨,朗朗硬漢,黝黑的皮膚,憨厚的笑容,用肩膀挑起復興祖國的大業,用脊梁撐起美好的未來!兵民合一,從軍作戰,我們第一。搶收谷物,我們不二。一心追隨共產黨,誓死擊敗日本兵!
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這是永恒的真理。見招拆招,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日本鬼子用儀器發現我們的地雷,沒關系,我們使用“子母雷”來迷惑敵人。采用極易被儀器引爆的“頭發絲地雷”來引爆炸彈。自己配制土地雷,不給黨添負擔,不給人民拖后腿,堅決保衛我們的家鄉。連小孩子也想盡辦法來對付敵人,“糞屎地雷”無疑給日本鬼子雙手安裝最狠的地雷,看到這里,讓人忍俊不禁,好笑又暗自贊賞。
當然,這些勝利都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英明指導,離不開雷連長的精心部署。沒有好的指揮,等于大海中漂泊的船只沒有方向。在慶黨90周年之際觀看這些電影,不忘革命史。
這就是《地雷戰》,體現人民英勇和智慧的電影,里面包含了那么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我被深深折服,也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自豪而感動。當代,雖然不再需要我們帶槍沖鋒上陣,但祖國的繁榮發展依舊需要我們每個人都獻上自己的力量。讓我們一起加油!
學習革命精神的讀書心得二:
《聶榮臻的故事》讀后感2000字
聶榮臻是我國一位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聶榮臻的故事》這本書全面講述一代革命家對人民解放事業的波瀾壯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曲折前進的輝煌壯麗的往事,讓今天的我們重新感受那段艱難而又輝煌的革命歷史。再現了聶榮臻元帥文韜武略、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
聶榮臻,四川江津人。他小時候,就發奮圖強,努力學習,家里的人省吃儉用,攢下一筆錢給聶榮臻上學,1919年12月9日,他心懷實業救國的雄心大志,到法國留學,從此走上了救國的道路。
“祖國啊,我為你而去了,不久我就會為你而來的”,這是聶榮臻為祖國說的一句話。在這短小的語句中就充滿了他為祖國而獻身,忠于祖國的精神。當我讀到聶榮臻元帥與日寇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的故事情節時,我仿佛看到了聶榮臻元帥拿起了刀槍與敵人奮力拼搏;看到了被血浸透了的軍裝;看到了他消瘦的臉龐;看到了老百姓采樹葉,割野菜的情景。本來就消瘦的聶榮臻元帥再加上沒有營養從而變的更加消瘦,雖然如此,聶榮臻元帥還是把老百姓放在首位。他命令所有的伙食單位一律不得在駐地采楊樹葉,榆樹葉和榆錢,并對所有的戰士說我們寧可餓著肚子,也不與民搶食爭食。一位炊事員看到元帥這樣瘦弱,悄悄地做了一碗端給元帥,卻遭到元帥的批評,你就光想到我嗎,應該想到東邊忍饑挨餓的老百姓,想到那些皮包瘦 骨頭的老人和孩子,這飯我咽不下去。多么偉大的元帥!為民著想的元帥!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他不顧自己的身體,首先想到的是老百姓,不管他立了多少功勞,有多高的地位,他從來不炫耀,不以勢欺人,他處處為別人著想,心里考慮的總是別人,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和獨立富強,他勇敢的拿起刀槍,繼而指揮千軍萬馬馳騁疆場,歷盡艱險,排除萬難,他以自己的勇氣和智慧,打敗了敵人。
而如今向聶榮臻這樣的人又有多少呢?
現在我們在黨的領導下,生活無憂無慮,比起戰爭生活,簡直是天壤之別。我們都要向聶榮臻學習,學習他的這種舍己為人,勇于獻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及他的克己奉公和熱愛國家的精神。
當看完聶榮臻和日本小姑娘這段故事情節后,我又深深地被感動了。
在1940年8月20日,八路軍發起了百團大戰,戰爭中,遺下兩個小女孩,戰士冒著生命危險把她們搶救出來立即把她們送到指揮所。照料和護送日本孩子的民兵,其母是瞎子,被日本軍團用刺刀活活捅死了。袁心純副主任被日本軍用馬刀砍了頭。聶榮臻仍然精心地照料著兩個日本孩子。
寬容是一種非凡的氣度,是對人對事的包容和接納。從聶榮臻元帥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寬容大度的胸懷和以德報怨的善良品性,閃爍著超越國界的偉大純潔之愛。
事隔四十多年,他們又相逢了,當美穗子說到日本人的慚愧后,聶榮臻說到:“就讓我們化干戈為玉帛吧!”
“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對于曾經的對手與敵人,你若始終懷恨在心,拒之千里,眼前將永遠橫亙一座大山;你若敞開胸懷,化敵為友,就會心收獲一望無際的酣暢。朋友越多越好,對手越少越好,這是所有成功者的不二法門。
聶榮臻寬容大度的胸懷使日本軍感到非常感動和慚愧,從而使我感悟到,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那是因為只有寬恕才能抹去人們心中的怨恨和傷痛。有人說:“原諒是一種風格,寬容是一種風度。”不要計較別人曾經傷你有多深,那些都已過去。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
要懷著真善美的心去看待一切。不論別人做錯了什么不要太計較。把自己的心胸放開,接受一切,只有這樣,人生才會更美好。
寬容是一種風度,我們每一個都有;寬容是纜繩,連接著我們深刻而美好的友誼。所以我們要學會寬容,讓自己的人生更美好!
這是我讀書后感觸最深的兩個小故事,聶元帥一生既耿直又忠厚。不管是對人對事,他都講究黨的原則,絕不搞人情交易,絕不看風駛舵,絕不迎合勢頭。
最后我以聶元帥與他外孫女談心時的一段話作為我本次交流的結束語,與大家共勉。
待人要厚道,要懂得如何尊重別人,誠懇待人。只有待人以誠,人家才能與你以誠相見。這就是相互尊重,就是謙虛謹慎。聶帥還說,要善于與人共事,不要什么事都以自己想法為標準而去與人相爭。真正原則性的分歧,必須討論清楚,是與非要明白。工作上的意見分歧,有時也可爭辯,但要心平氣和,不可盛氣凌人。至于個人之間一般性的分歧,最好采取“和為貴”的態度。因為誰是誰非很難說清,大多是由于個人經歷、性格、愛好等等不同造成的。朋友間的這類差異產生的分歧,只能互諒互讓,互相尊重,以“和為貴”的態度來解決。
聶元帥的豐功偉績,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將在今后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永遠以他為楷模,提升素養,努力工作。
學習革命精神的讀書心得三:
魯迅《鑄劍》讀后感1500字
這是一個關于復仇的故事,一個血淋淋的故事……
最初,眉間尺和其他十六歲的男孩一樣,天真、單純,對這個世界談不上怎樣熱愛,卻絕對不會厭惡。他并不勇敢,竟然懼怕一只老鼠;他有愛玩的心性,重復地做著捉弄老鼠的運動;他有一顆善良的心,在看到老鼠在水中的痛苦樣子時,會去拯救它,也會在自己踏死了老鼠后產生罪惡感。一切都是那么真實、美好,這樣一個無憂無慮的少年,多么希望他可以繼續輕松地生活下去。
但是,因為作為一個有殺父之仇的少年,他從一出生就背負著報父仇的使命,他就是為復仇而生的。
母親在看到眉間尺的優柔寡斷時,決定告訴兒子關于父親的血海深仇。眉間尺聽后出現了從未有過的憤怒——“忽然全身都如燒著猛火,自己覺得每一枝毛發上都仿佛閃出火星來。他的雙拳,在暗中捏得格格地響。”任一個怎樣堅強的少年,在毫無準備下聽到這樣一個消息,都是難以接受的。然而意識上的覺醒并不代表其行為上的成長,他只是在沒有預兆的情況下才馬上下定了復仇的決定,這樣的憤怒是不能一夜之間就改變這個孩子天生的性格,他除了父親留下的那把雄劍,就沒有強大的復仇的行為能力。而母親沒有給他選擇的權利,僅留下一句“你從此要改變你的優柔的性情,用這劍報仇去”。那一夜他輾轉難眠,母親在長夜中失望的輕輕長嘆,其實也正是眉間尺內心中真實的迷茫的寫照,可是父仇必須報,這是他生命中應當承受的責任,容不得他的選擇。從此,眉間尺踏上了復仇的不歸路。
他就不是為報仇而報仇,而是通過為父報仇而尋找自己的父,自己的精神之父。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精神寄托,那個寄托一般都是美好的。眉間尺也有,但他的寄托是復仇。在他對這個世界還未有太大的認識的時候,他便明白了自己是為復仇而生的,未來就等于復仇。一棵被仇恨之水澆灌的樹注定會開出黑色的花朵。
在復仇的道路上,優柔寡斷這個骨子里的性情仍是存在于眉間尺身上。“他徑直向前走,一個孩子突然跑過來,幾乎碰著他背上的劍尖,使他嚇出來一身汗”。或許可以這樣認為,如果沒有遇到宴之敖,眉間尺的父仇根本無法報成。所幸他遇到了那個助他一臂之力的人——宴之敖。眉間尺的復仇僅是他一個人的,而宴之敖則是一個階級的代表。眉間尺相信了宴之敖的話,他毫不猶豫地砍下了自己的頭,拋棄了自己的未來去成全一個仇恨。其實倘若復仇未成,那個未來也是沒有陽光的,他的生命早已不單是自己的血肉那么簡單了。高潮是三個人頭在金鼎中互斗的事。“仇人相見,本來格外眼明,況且是相逢狹路”眉間尺的頭死死地咬住楚王的頭不放,楚王也不示弱“王又狡猾,總是設法繞到敵人的后面去。”寥寥幾筆就將王的狡詐聲動展現出來了。接下來王公大臣的描寫更為微妙,詭異的神情令人哭笑不得,麻木了的動作使人啼笑皆非。宴之敖者的頭的參與使這個高潮又一次升華。宴之敖者和眉間尺的頭對楚王的一個頭“于是他們就如餓雞啄米一般,一頓亂咬,咬得王頭眼歪比塌,滿臉鱗傷。”在這金鼎沸水之中如此場景正是神奇呀!之后的事就是王公大臣們的了,他們蠢笨的舉動和宴之敖者和眉間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宴之敖者和眉間尺是沾了“楚王的光”,才得以隆重的安葬,和楚王埋在一起。這時,老百姓們的舉動更具有諷刺性,“大出喪” 變成了全民“瞻仰”的“狂歡節”。全文就在這樣一個“似悲實喜”的諷刺結局中結束了。
這個復仇的故事是沉重的,魯迅先生想體現的思想也是無比沉重的,它是魯迅革命的復仇主義的藝術結晶。他是在向當時那個黑暗的社會和殘暴的專制統治者提出嚴重的控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那是他的決心,卻是那么地讓人痛心。相信宴之敖是魯迅自己的寫照,他是一個弱小的個體,但這并不代表因為自己的力量弱小,他便放棄。而王則指可惡可恨的封建官僚,魯迅用筆代劍扼殺封建勢力,點出百姓當看客的麻木,沉重的敲醒中國人的精神脊梁。他有窮盡一切同楚王一樣的黑暗勢力抗爭的決心。魯迅先生也進行著他的復仇,他的復仇實際上是對人類所遭受到的一切創傷和迫害的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