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一定要知道的4大不等式
事實上,大多數同學的考試分數都低于其真實的學習水平,因為他們總在自己會的問題上丟分。今天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中考生一定要知道的學習4大不等式。具體內容如下,快來看看吧!
不等式一、學習時間≠考試成績
誰都想考試得高分,這沒錯,但把成績的提高視為學習時間無限延長,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學習效果=學習效率×學習時間,只有在學習效率不變的情況下,學習結果才和學習時間成正比。如果你不能維持高效的學習(事實上每人能集中精力進行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只保證學習時間是無用的。在學習方法沒有改善的情況下,學習效率和學習時間成反比。延長學習時間的結果是:如果不能提高學習成績,就等于降低學習效率。
不等式二、學習壓力≠學習動力
有壓力才有動力,但壓力轉化成動力有幾個條件:首先,壓力不能大到足以摧毀個人自信的程度,要給人成功的希望;其次,人在壓力下要分析原因,把可能的失敗歸于自己努力不夠,而不是歸于能力不足和外在因素的影響;再次,壓力必須是可控的,如果愿意,我們有能力決定壓力的大少;最后,只有動力才是真正的壓力,其他壓力都是阻力。
事實上,大多數同學的考試分數都低于其真實的學習水平,因為他們總在自己會的問題上丟分。如果你能做到會的題保證不丟分,成績就能上升一個檔次。可惜的是,我們總是練習做更新更難的題,想著去得分,其實最有效的復習應該是怎樣不丟分或少丟分。記住,我們的水平沒有那么低,把真實的水平充分發揮出來就是提高成績。
不等式三、做對難題≠考得高分
考試題有4類:難度低而高分值的、難度低而低分值的、難度高而高分值的、難度高而低分值的。所以,如果你做對了一道難而分低的題,卻在一道易而分高的題上丟分,那是得不償失的。考試的時間是成本,分數是收益,別做虧本的交易。
不等式四、感覺不好≠考得不好
感覺不好意味著題目難,而題目難就意味著比你水平低的同學更做不好,他們趕不上你;而比你水平高的同學也未必做得對,就有可能被拉下來。感覺好則意味著題目容易,所以比你水平低的同學也可能做對,就會趕上你;而水平高的同學當然會做,你就沒有追趕他們的機會。況且,任何試題都是有陷阱的,感覺良好可能意味著你事實上已經掉了下去。
中考經驗總結:不選最好的,選最合適的
因為在所謂的名校工作,所以每年中考后我家的電話都成為擇校咨詢熱線。那些帶著孩子拼命往名校鉆的家長,令你看了既感動又感慨。曾有家長日夜守護我們校長出入必經的路口,就為了遞上費盡千辛萬苦批來的“條子”;也有家長為了那幾個有限的“隨機”名額,全家出動,帶躺椅晝夜排隊;也有家長不滿教育局的某些做法,集體靜坐甚至采用集體磕頭這般自傷的“請求”方式……
這些都是為什么?為了孩子不在“家庭”這塊輸給別人。我們的家長為了孩子,已經到了上可掏天下可入地的大無畏境界,可是,名校真的那么“跨入即成才”嗎?
我一朋友的孩子,在初中屬于中游偏上,默默無聞者,他母親認定他缺乏劇烈競爭促發斗志的大環境,于是在選高中的時候,硬性幫他拔高,沒根據孩子的成績入學,而是通過熟人、關系及條子等三途徑,把孩子送進了我們這所“全市最好的學校”。結果孩子來了以后,終日排在隊尾郁郁寡歡。朋友妻著急,與老師溝通,老師建議他轉學,朋友妻勃然大怒,說你以為我找個名額容易啊?
于是還在那個班蹲著,越蹲越自卑,到最后提到考試孩子就發燒。朋友妻不反省,認定是老師關心不夠的緣故,跑到學校找校長,一度跟老師關系搞得很僵。說我原來多么活潑可愛的孩子,怎么進了你們學校就弄成這樣了?其實大家都知道,這是她自己揠苗助長的惡果……“轉學之際,便是你兒子得救之時。”我跟朋友這樣說,朋友在QQ那頭沉默著,不知他是不認同,還是拿自己老婆的執拗束手無策。
再看我的表妹,中考時考上了縣中也考上我們這所市中,當然,因為分數線差距,上市中要花很大一筆委培費。舅舅興奮,覺得孩子應該揀高枝,于是不惜借貸湊齊幾萬元,送孩子來了最好的高中學府。表妹活潑,屬于好動型。到了市中,父母離得遠,市中管理相對縣中“活套”,表妹把這“活套”不是用于補差,而是用于跟同學一起過生日逛街。到最后高考,分數比她原來的縣中的同學低好多。對于學習主動性不太強的孩子,選學校當然得選管理相對嚴格的學校。另一熟人的兒子就是這個情況,父母看他在寬松的管理中,一玩再玩,不知方向,立馬給他換了學校。后來結果很好,可是中間的波折,都是父母迷信名校自討的苦果。
我很欣賞我一同事的做法。他有條件給孩子上名小名中。可同事認為孩子屬于老實內斂派,不適合那些光鮮繽紛的環境,于是一路普通小學普通中學,結果兒子陽光自信,幾年不見已是復旦大學的高材生。
所以,奉勸那些“不甘人后”的家長,擇校方面不要迷信名校,不一定選最好的,但一定得選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