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教學設計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教學設計
1.理解世界個民族文化的長期交融,對現代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明確不同文化交流、借鑒和融合是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
2.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和文化傳播的方式和特點,了解文化的傳播與借鑒對文化發展的重要性。
3.在實際生活中傳播中國文化,自覺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教學重點】
列舉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方式,評估它們各自的特點;理解傳媒技術的進步以及教育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對文化傳承具有深刻的影響
【教學難點】
傳媒技術的進步以及教育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對文化傳承具有深刻的影響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選擇導課案例、錄像、資料,設計探究活動,選擇投影、多媒體教學資料結合教材內容,挑選典型的圖片、音像、文字資料的觀念教學輔助手段。
2. 學生準備。
預習教材內容,根據教材內容,了解現代文化傳播的途徑,了解大眾傳媒的不同特點,并選定重點發言人。準備發言或參與討論的講話要點,發言提綱。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的?
2.尊重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要怎樣做?
導入: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多種多樣的文化必然要相互交流。文化的交流過程也就是文化的傳播過程。
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于其本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深度和廣度。____培根
由此可見,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是很重要的。
一、生活中的文化傳播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文化傳播的現象無處不在,旅游歸來,收看新聞,收聽電臺,家人聚會,朋友聚會等都屬于文化傳播現象。文化的交流過程就是文化的傳播過程。具體來說
1. 文化傳播的含義
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
從古代的烽火狼煙,晨鐘暮鼓,驛寄梅花,鴻雁傳書,到今天的網絡、手機等,我們可以看到,文化的傳播總是要通過一定的媒介、途徑來實現。
2.文化傳播的途徑
商業活動:絲綢之路(展示絲綢之路圖片,結合探究活動2簡單介紹)
人口遷徙:秦、兩晉、唐末、兩宋(結合探究活動3說明,簡單介紹客家人的由來)
教育:學校教育、遠程教育
各種經濟、政治的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文化傳播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商業活動、人口遷徙、教育活動是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文化傳播的手段也越來越多樣,越來越先進。現代文化傳播已經不僅限于這些,傳播的媒介越來越多。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發展階段。
二、大眾傳媒: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
1. 傳媒:傳播的媒介
2. 發展:口語--文字--印刷--電子--網絡
3. 現代傳媒包括:報刊、廣播、電視、網絡、雜志、書籍、手機、電子讀物等
各種現代傳媒的作用各具特色,各有優點。
(學生討論并暢談各自的優缺點)
歸納:新的傳媒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舊傳媒的消失,各種傳媒都在文化傳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傳媒的真正開始面向大眾傳遞信息,是以印刷媒體的推廣為標志的。
如今,依托電子技術、微電子技術、光纖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穿越時空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經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過渡:文化多種多樣,傳播的途徑也日益豐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作為四大文明故國之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縱觀上下五千年,曾源源不斷地向外輻射和傳播,我們也不斷吸取別國優秀的文化。
你能提供哪些歷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話嗎?
(學生討論回答)
A. 張騫出使西域
B. 晉朝法里南亞之行
C. 唐朝玄奘西行
D. 明代鄭和下西洋
E. 1271,馬可波羅旅行到中國,著《馬可波羅行紀》,詳細介紹中國。
F. 2004年中法文化年(簡單介紹、展示相關的圖片,主題:浪漫、創新、以認為本)
1. 文化的交流促進世界文化的發展
2. 做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總結:從張騫到鄭和下西洋,到中法文化年,歷代的志士仁人、學者高僧、工役商賈不遠萬里、不避艱險的文化之旅,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而外域文化也不斷地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我們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華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課堂小結】
(請學生進行歸納)通過本節課的探究與學習,我們感知了世界文化傳播的方式,手段,特點等,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生應該肩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板書設計】
生活中的文化傳播 商人的貿易活動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徑
人口遷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和途徑
文化在交流中傳播 大眾傳媒 文化傳播媒介,簡稱傳媒
大眾傳媒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交流 歷史上中外文化的交流及其表現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課后反思】
本框題的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比較密切,也可以直接從日常生活中大家了解的現象入手,由學生搜集整理材料,以學生的探討為主,在思維碰撞中得到結論,這樣的教學效果更好一些。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知識點總結
1、什么是文化多樣性?它有哪些表現?
(1)含義:是指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2)表現:
①民族節日
A性質: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
B作用: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透過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及習俗,我們可以領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韻味。
②文化遺產
A性質: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B作用: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C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以名錄的方式對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D世界遺產包括: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同時含有文化與自然兩方面因素的雙重遺產、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的工作。
2.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樣性?
(1)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即文化多樣性的地位)
(2)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基本要求。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
(3)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繁榮。
3.如何尊重文化多樣性?
(1)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
(2)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4.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但是,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
5.什么是文化交流?它有哪些途徑?
(1)含義: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2)途徑:
①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②人口遷徙時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
③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
④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文化傳播,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6.什么是傳媒?它經歷哪些階段?
(1)含義:文化傳播總要通過一定的媒介才能實現,傳播媒介簡稱傳媒。
(2)發展階段:口語—文字—印刷—電子網絡
(3)特點:①新的傳媒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舊的傳媒的消失。
②傳媒真正開始面向大眾傳遞信息是以印刷媒體的推廣為標志的。
7.什么是大眾傳媒?它的地位是什么?
(1)含義: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這種傳媒叫做大眾傳媒。
(2)地位:如今,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8.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作用有哪些?又如何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1)意義:①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②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發展和進步
(2)途徑:
①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
②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看了“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