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讀書筆記(一)
但涅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希望,瑪斯洛娃的改變。讓他足以拋棄官場的地位與金錢的誘惑,他的精神復活了。瑪斯洛娃也改變了,她為了不連累涅赫留朵夫,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愛。
愛過,懊悔過,反思過,最終,他決定,他復活,他重生,他在紛雜的社會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準則。也許涅赫留朵夫追求的不僅僅是瑪斯洛娃,在這條尋求重生,精神復活的道路上,他見到了,他做了,他去積極的改變了。那夜,涅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讀福音書,那曾經是他看不懂的教訓。經歷了這一切,他這次突然看懂了圣經的教訓,并且發現在其中有他必須的、重要的、且是喜悅的東西。
去追尋,也許受用的不知是追尋最終得到的。還有這一路上看到的。
復活讀書筆記(二)
當我第一次看到“復活”這個書名時,我心里就產生了疑問:誰,怎樣就復活了?然而當我把這本沉甸甸的大書從書架上拿下來時,我知道了答案就在這一片片的白紙黑字里,只有用心去讀,才能體會到作者叫它“復活”的用意。
看完了書,合上書頁后,聶赫留朵夫成了一個思考的對象。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他。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家中的女仆卡秋莎產生了愛情,但沒有過多的表露。當他做了幾年的軍官回來后,原本善良的他變成了一頭野獸,他玷污了卡秋莎,給了她一筆錢后就拋棄了她。在一次法庭審理案件時,聶赫留朵夫作為陪審員,目睹了審理馬斯洛娃(卡秋莎)毒死人命案的經過,當馬斯洛娃的眼睛掃過他時,他心里極度恐慌,并產生了自己無法控制的悔恨情緒。隨后的幾天里經過思想的斗爭,決定“救助”馬斯洛娃,及其他一些受苦的人并與馬斯洛娃一同流放到西伯利亞。
讀罷這本《復活》,我的感覺就是聶赫留朵夫能洗心革面,便會他原來的自己實在是非常不容易。早先他只是一個善良的貴族青年,過著屬于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生活,與卡秋莎也只是單純的喜愛。但是周遭的人不但不認可他,反而覺得他很好笑,使他逐漸不信任自己的善良。經過三年的軍旅生活,他更深刻的感受到了這一點,并決定做“跟大家一樣的人”。
這使他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利益主義者”,迷戀酒色,享樂成癖。他把女人當作玩樂的工具,于是便在回來后誘奸了那個曾經單純可愛的卡秋莎。但是在法庭上的相遇為他敲響了警鐘。他不敢直視馬斯洛娃那雙斜睨的眼睛。他感覺是自己曾經的舉動迫使卡秋莎墮落成現在的馬斯洛娃,一個妓女,囚犯。于是經過多日的思想斗爭,他找回了自己的本色,他要去“救助”馬斯洛娃,并要徹底拯救她,與她結婚。這就是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這讓他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它有許多被污染的地方需要清理。
然而,我認為聶赫留朵夫能做到這一點的確是很不容易,這也是給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在周遭可以說是十分惡劣的環境中,他墮落了。可他能被與馬斯洛娃的重逢所震撼,并決定重新做人,這說明了他的本質還是善良的。他重新開始記日記,“同自己談話”,“同人人身上都存在的真正的圣潔的自己談話”,這是他人生的轉變。試想,在一個人人都享樂的貴族環境中,一個公爵,只因一個妓女、囚犯的一個眼神就改變了自己,這是多么不可思議。然而聶赫留朵夫卻做到了,而且是在那個妓女、囚犯近乎于玩弄的態度下做到的。這不得不讓人好好思考一下自身。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不僅“救助”了馬斯洛娃,讓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還有善良的人,也“救助”了其它受著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幫助被誣陷的囚犯,去找典獄長、副,那些它并不想見的人。復活的聶赫留朵夫成為了黑暗社會中的一個亮點。
至于他與馬斯洛娃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亞,并不顧馬斯洛娃已不再需要他,仍舊希望馬斯洛娃能寬恕他,并想繼續幫助馬斯洛娃,這也就是聶赫留朵夫真正的復活了,他已經徹底從一個貴族公爵便回一個善良的人了。
想想聶赫留朵夫,再想想我們自己。他在一個不甚明朗的環境中復活,找回自己,而我們在一個十分光明的環境中就應該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讓人無法接受的事實。在報紙上曾刊過有個見義勇為的人總是不遺余力對不正確的事做出糾正。有次他看見卡車司機亂吐檳榔汁,好心的勸他,卻因而被打了幾乎送了半條命!真是諷刺,報上這活生生的案例使的原本熱心的人不由得猶豫起來,最后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勸阻,變成一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這是一個好人的“墮落”。
再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如今有許多學生不好好學習,天天往游戲廳、網吧跑,家長、老師教育了半天,可惜學生不僅“堅決不改”,還“變本加厲”。學生不學習,也可以適當休息。但是根本不把學習當回事,只顧“休息”就是“自甘墮落”了。在一個很好的環境中不知道珍惜,倒顯得不如到差的環境中體會一下再回來的好。可是又有誰會到差的環境中去體會呢?既然沒有人想去,那么就是人們不知珍惜了。
《復活》使我懂得了人的善良又多么重要。珍惜現在良好的環境,真正去付出自己,把握生命的每一刻,不讓一絲一毫的不良因素動搖自己,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復活讀書筆記(三)
突然的心血來潮,讀了一本厚厚的名著,也懂得了為什么它能成為名著。
黑幕重重的政府機構,腐朽的上流社會造就了荒唐的法庭、黑暗的監獄、苦難的農村。人性:上流社會的人性。在這環境下,墮落,昏睡。
聶赫留朵夫作為一名公爵窮奢極侈,荒淫無恥的生活再正常不過了。精神的空虛使他無所作為。也許在他心底的深處有著一顆被深深隱藏的追求正義的種子。
年輕的時候他抱著“正義不允許土地私有”的觀點把一塊自己從長輩那里繼承下來的土地分給了農民。如今繼承了大量土地的他,既不能放棄產業,又不愿否定自己年輕時的觀點。
年輕的時候他玩弄和拋棄了喀秋莎之后,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了內疚。為了使自己快樂,他迫使自己不去想她,努力忘卻。表面上他成功了,但內心深處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哪怕是他知道了喀秋莎生性放蕩,自甘墮落之后。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會在陪審席上認出喀秋莎后如坐針氈,內心展開一場復雜而痛苦的斗爭。
聶赫留朵夫精神上盡管還有健康的因素,“精神的人”與“獸性的人”常在他內心發生沖突,他還幾次進行“靈魂的凈化”。他在法庭上認出瑪絲洛娃后,主動上監獄去求她寬恕,并愿意與其結婚,以此來贖罪,可他正真地覺醒了嗎?
沒有!在法庭上他心驚肉跳,并非因為譴責自己的可恥行為,而是擔憂自己名譽掃地,“目前他說考慮的只是這事不能讓人家知道,她或者她的辯護人不要把這事和盤托出。”
但他又邁出了一大步,因為他鼓起了勇氣去監獄里探望喀秋莎。這個充滿空想的精神探索者終于采取了切實的行動……
就在他見到多年未見的喀秋莎時,他還沒有在內心承認自己的殘酷卑鄙,而是居高臨下地審視被他蹂躪的不幸女子。只有在瑪絲洛娃的精神完全覺醒下,他的心靈才受到正真地觸動。“直到現在,他才了解自己的全部罪孽……發覺自己罪孽深重……感覺到他害了她到什么地步。……以前聶赫留朵夫一直孤芳自賞,連自己的懺悔都感到很得意,如今他覺得這一切簡直很可怕。”
聶赫留朵夫自此才開始正真覺醒,背離了上流社會:否定了貴族(包括自己),分送了土地,為平民奔波。
復活讀書筆記(四)
《復活》是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是他長期進行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總結。這一時期,作者的世界觀已經發生激變,他拋棄了上層地主貴族階層的傳統觀點,用宗法農民的眼光重新審查各種社會現象。
《復活》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公爵在一次法院陪審一樁毒死人命案,三名被告人中的瑪斯洛娃因誤判導致她要被流放服苦役,而她竟是他青年時期的戀人,他把她誘奸了,且在她懷孕后將她趕了出去,使她最終淪為妓女。這一往事使聶赫留朵夫感到特別難受,一番思想斗爭后,他決定為之前的過錯贖罪,他要為瑪斯洛娃的案件奔走,且決心要跟她結婚,即使她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瑪斯洛娃明白他同她結婚是他所作出的犧牲,于是堅決反對,但他還是為此努力著。
在這期間他看到了貴族(包括自己)生活的奢侈、政府的黑暗和殘酷以及許多被貴族壓迫的可憐的百姓。他認為是土地私有制使農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遭受壓迫且貧困潦倒,而土地是大家所共有的,于是,他就把他的土地分給了農民,把租金作為農民的公益基金。之后他搬出了豪華的老宅,住在簡陋的旅館里。他在彼得堡呆了幾天,為瑪斯洛娃的案子向樞密院提出了上訴,但因理由不充分被法院駁回。于是,他便同瑪斯洛娃一同踏上了去西伯利亞的旅途。旅途中,聶赫留朵夫結識了許多可愛的人,而瑪斯洛娃在被調到政治犯的隊伍后,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期間,聶赫留朵夫接到了他向皇帝上訴的批復,將瑪斯洛娃所判苦役犯改為流放犯。但瑪斯洛娃怕拖累聶赫留朵夫便答應了政治犯西蒙松的求婚,與此同時,聶赫留朵夫也進入了一種新的生活環境。
“復活”是全書的基本主旨。作者精心描寫了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復活過程,也描寫了瑪斯洛娃的精神復活過程。
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時期也是一個善良的、有抱負的青年,可凡是他從自己的信念出發認為是好的東西,別人都認為是壞的,反之,他認為是壞的,別人都認為是好的。最終,他屈服了,不再堅持自己的信念,成為了一名迷戀酒色、貪圖享樂,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者。而他與瑪斯洛娃的再次巧遇則讓他重新開始審視自己,開始了他的“復活”之路。他對自己所犯的罪行深感愧疚,對上層貴族階級的虛偽、對政府的殘酷和偽善十分不滿和厭惡,加之他看到了成千上萬的貧困潦倒的百姓和走投無路的罪犯,他決定開始新的生活。
瑪斯洛娃同樣有一個精神復活的過程。她曾是一個天真善良的姑娘,但當她所愛的聶赫留朵夫誘奸了她,塞給她一張一百盧布的票子后,她就開始墮落了。她懷孕后被地主趕了出來,之后不斷的被男人玩弄,又不斷的被拋棄,最終,她不再相信愛與善良。她不愿過苦日子,便甘愿淪為妓女,過著卑賤而奢侈的生活。后來她冤屈入獄,并巧遇聶赫留朵夫。聶赫留朵夫的贖罪犧牲行為讓她開始覺醒,并重新愛上了聶赫留朵夫。她不再酗酒抽煙,但她發生重大的改變是在結識政治犯后。政治犯不惜犧牲自己的特權、自由和生命,為人民謀取利益,他們的利他主義精神使瑪斯洛娃十分欽佩,并以他們為榜樣極力模仿。她不論是穿戴、梳妝、還是待人接物上,都不再是過去那種賣弄風情的樣子了。她不想讓聶赫留朵夫為她犧牲,于是甘愿自己犧牲,便答應了西蒙松的求婚,開始新的生活。
我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夠為他人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其精神層面就上升到了一個高度。無論是聶赫留朵夫為農民放棄了自己的土地,還是瑪斯洛娃為聶赫留朵夫犧牲了自己的愛情,這都是其復活的重要體現。書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聶赫留朵夫特別喜歡的克雷里佐夫,原本是闊地主的兒子,為了革命事業,放棄優越的生活,并多次入獄、被流放,最終得了癆病死在了監獄里。瑪斯洛娃十分欽佩的瑪麗婭·帕布洛芙娜原是的女兒,但她把自己的東西都給了人民,自己卻生活簡樸。愛上瑪斯洛娃的西蒙松,原是軍官的兒子,他要求父親把財產歸還給人民,父親不僅不肯還把他臭罵一頓,他便離家出走,到鄉下去當老師,宣揚他認為是正確的一切東西。
與上面這群人截然相反的則是那些為了自己利益而剝削他人的利益的人。這群人多處在上層貴族階級。地主就是通過剝削農名的利益而得到他們的利益的,土地所有制使農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農名辛苦勞作,卻只能得到極少工薪,農奴制使地主階級把農民壓榨到了一種地步。政府官員也是通過剝削人民的利益而得到他們的利益的。他們的俸祿很是可觀,當然這些錢是從廣大的人民群眾身上搜刮來的,而且他們拿著老百姓的錢,卻無所作為,只想著通過法律等各種途徑來鞏固貴族階級的地位和利益,殘酷無情地剝削著廣大勞動人民。
當時的沙俄,階級矛盾已經極為激烈。地主貴族的住宅富麗堂皇,生活也是極為奢侈,而農民卻住在破舊的快要倒塌的房子里,吃不飽穿不暖,生活無比艱辛。聶赫留朵夫到了村子里,農民的處境讓他既驚訝又難過,頓時感到,作為貴族,他們是如此的殘酷無恥。但是政府的一切制度都是用來維護貴族階級的,人民群眾只要稍有不慎,就會入獄。犯人們的生活更是悲慘。在監獄令人窒息的空氣、臟亂差的環境、以及看守們的虐待下,犯人們有的身患重病,不治而死,有的精神崩潰,最后自殺,剩余的多數犯人則會被流放到各種荒蕪之地做勞役犯或是自生自滅。總之,下層勞動人民的生命就如鴻毛一樣輕,被緊緊地握在貴族的手里,貴族的一點不快便會讓他們喪命。
當然,在本書中,也反映出了托爾斯泰的矛盾和薄弱之處。托爾斯泰對專制制度的抨擊,對資本主義的抗議,對官方教會的揭露,對土地私有制的批判,都反映了農民的民主主義要求。但是俄國大部分農民不能正確認識革命的性質、任務、前途和方法,他們只是“哭泣、祈禱、空談和夢想,寫請愿書和派請愿代表”。托爾斯泰的“不以暴力抗惡”、“道德自我完善”的說教和空想“社會主義”等,都反映了農民“幻想的不成熟、政治素養的缺乏和革命的軟弱性”。由于托爾斯泰表現了“俄國千百萬農民在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快到來的時候的思想和情緒”,所以他的全部觀點。
總的說來,恰恰表現了俄國革命是農民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列寧稱托爾斯泰為“俄國革命的鏡子”。最后,列寧指出俄國農民思想的局限,是造成1905年革命失敗的極重要的原因。
看過“復活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