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寫景散文精選3篇
高中寫景散文精選:雨中的神農架
在神農架住久了,感覺神農架一切都是那么美麗而神秘,就連呼一口空氣都是那么清純,使人浮想聯翩,但最讓我感到最遐溢的還是雨中的神農架,有滴物生情之感,更讓人清心寡欲,寧靜如世外桃園。
春季是如詩如畫的季節,但對神農架而言,春季的珊珊來遲,感覺春寒料峭,一丁點小雨或許讓神農架大山被上雪白的冬裝,但不多時,一日暖陽便使冬裝換成雪流成河之美感,而山下卻是零碎小雨,伴著春風的吹拂翩翩起舞,那絲絲細雨如行云、如絨線、如少女婀娜多姿的身段,或直或斜或彎,飄飄灑灑的落入地面。我喜歡此時的雨,更喜歡若無其事的在雨中打鬧嬉戲,那絲絲細雨就像多不勝數春姑娘俊俏的身子,讓人感覺就像至身在女人的安樂窩里,充滿詩情畫意般甜蜜。
夏天的雨對神農架而言是變化多端而又神秘多彩的。曾有時,為追趕烈日下的雨滴,我踏著清清的河水,向著綠意盎然的林中找去,那絲絲雨滴并不曾濕透我的衣裳,反而林子里的綠葉卻一點一點將我全身濕透,但伴隨著頭頂上的烈日,我卻是蕩然喜于此景此山,畢竟這綠色的林海此時正是換發她生機的時候,你看那綠浪翻滾的林層,在風力的吹噓下波浪翻滾、連綿起伏,從高處一層層向低處推進,比海浪更壯麗而雄偉;溪水由細變粗,由緩變急,由清變濁,由靜變脆,那聲音就像是聶耳的進行曲,美妙動聽;而此時最感到無助的就是那些喜歡熱鬧的鳥類,它們在雨水的洗刷下早已鉆進了窩棚里,正和家人嘰嘰喳喳的沉靜在甜蜜與幸福之間,不忍心打擾,腳步輕輕的從它們家門經過,那其樂融融的親情不正是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嗎?不知不覺,我已是居高臨下,從高處極目遠眺,那或高或低的山巒連綿不絕,那彎彎曲曲的盤旋通天路如巨龍,那原始而古樸的山民生活氣息全然暴露在天地之間,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神農架迎來了八方游客,他們被這里的神秘與美麗所吸引,他們被這里的原始和古樸所感染,他們被這里的生態文化所招呼,慢慢地,她成了中國的世界自然之地,綠色現在林業建設示范之地,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核心之地,我們每個人都不敢否定她的美麗,她的生態價值,她的綠色之昂貴。雨停了,烈日獨自霸占著天空,我開始退縮,因為我不喜歡霸權主義,就象我的民族一樣,和諧才是民生之本,才是穩固之基。比起雨來,我更喜歡烈日中的雨滴,因為這樣不僅有光明,還有濕潤,這就是任何一個國家都喜歡看到的,也就是我們所言:風調雨順。
雨中的神農架美麗而神奇,當雨水慢慢濕透山林地塊時,地表形成的水蒸氣如薄霧從地面慢慢升騰,一層層,或高或低,無論林子還是溪間,都被薄霧環抱,慢慢的,森林被包圍,雨不停的下,霧不停的升騰,不多時,整個綠色的林海被霧包圍,有時沒有被環抱的山巒偷偷的伸出,就像海似層樓,美侖美喚,不知不覺吸引更多的游客停足觀之。
高中寫景散文精選:黃河口遐想
2015年11月6日—9日,《散文選刊》與《作家網》在山東東營市舉辦了“2015年中國旅游散文創作高峰論壇”,8日這天上午,組委會安排到“黃河入河口”采風,多么令人神往,會場一片歡呼。我便和“黃河口之約”采風團的作家一起,攜著淅淅瀝瀝的小雨,伴著初冬習習的涼風,在幽默兼職導游的引領下,興高采烈地向夢中的黃河口進發。
行進中,聽說離黃河口還有一段距離,八十高齡的詩人、散文家石英便和當地女作家老楊唱了一路呂劇,他倆所唱的呂劇就盛行在黃河口岸邊,這樣一路歡歌笑語,盡賞窗外的美景,我還不時地舉起相機對著窗外美景“咔嚓、咔嚓”,定格了美麗的瞬間,經過了一片片鹽堿灘和茫茫幾十里似“紅地毯”的野草地,仔細辨認著路口,終于找到了“黃河入海口”,大家便端著相機,有人還打著雨傘,從車上走下來,可惜“天公不作美”,陰雨影響了拍攝效果,不過,更給我們留足了思索和想象的空間,難怪組委會張殿武主任說:“大家回去好好運用自己的想象力”,是啊,這次到“黃河入???rdquo;,我本來就是想來寫點什么,拍照是次要的。說實話,我是帶著一顆虔誠的心來黃河口的,想到這里靜聽遠古的吶喊,寫點今天的感觸。當我站在萬里黃河匯入大海的地方,我的思緒與黃河與大海的波濤交融在一起,一起翻騰,洶涌澎湃,浮想聯翩,我不由得回憶起我過去聽說過的黃河,我過去親眼看到的黃河,我現在目擊的黃河口,我想象著未來的黃河。
我從小讀著贊美黃河的文章,唱著歌頌黃河的歌曲,一路走來,一句“長江、長城,黃山、黃河......”的歌詞,曾使我熱血沸騰,豪情滿懷,使我對黃河更加關注,黃河在腦海里有了更深的印記。“古老的東方有一條河,它的名字叫黃河......”,唱著這深情的歌,腦海里油然而生出對黃河的一片深情。黃河,在我國古代被稱為“大河”,它發源于我國的青海省巴彥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陜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后于山東省東營市的墾利縣匯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是僅次于長江的中國第二大河流。在中國歷史上,黃河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被國人稱為“母親河”。
我最初聽說過的黃河,其實就是解放前時的黃河入海口,那一帶連年決口,那時候還沒有東營,也沒有墾利縣,毗鄰黃河最近的大概就是廣饒縣,因黃河兩三年一決口,百姓的家被淹了,衣食無著,只好拉著要飯棍子,帶著老婆孩子四處乞討,那一帶的百姓都逃往了他鄉,等到河水退了再回來。聽家鄉老人們說,許多廣饒縣一帶的百姓當年遭了“渾水淹”(其實,就是黃河決口),許多人乞討到我們膠東這里,因為這,有人還編了個小典故,說是乞討的人到了我們這里,有人便問他們是從哪里來的?回答說是廣饒的。那人就說,廣饒為什么遭“渾水淹”,就是因為起的名字不好,“廣饒”聽起來就像“光澇”。從此以后,因傳說這個小典故的多了,再問乞討的人是哪里的,沒有說是廣饒的了。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很好地治理了黃河,再沒聽說過黃河決口,黃河一直造福于人民。
我初識黃河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那時,當兵的經歷,讓我認識了橫亙在中原大地上的黃河。當我乘車行駛在廣袤中原的時候,我就盼望著見到黃河,先是在鄭州流域,后來在新鄉流域,我見識了不同的黃河,每到一處,戰友們總會齊聲驚呼:“黃河到了”、“這就是黃河大橋”。聽到戰友的呼聲,接著映入眼簾的就是黃河公路大橋,橫跨黃河,蔚為壯觀,置身于黃河大橋上的時候,我的身隨著急駛的“大解放”在奔馳,而我的心卻隨著橋下滾滾的黃河水在奔流,我腦海里的潮水在涌動。再仔細看我眼前的黃河,河面很寬,渾黃的黃河水水流湍急,不斷奔騰向前,黃河波瀾壯闊的氣勢震撼著我,漫長的黃河大橋寄托了我幾多情思和無限遐想,我在想,奔流不息的黃河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我們的祖先就是在黃河流域,喝著黃河水,開辟黃土地,造就了偉大的中華民族。作為炎黃子孫,我終于看到了黃河。我還在想,過去的黃河曾在中原大地給人民帶來了災難,今天的黃河卻給人民帶來了福祉,勤勞勇敢的人民在激流奔涌的黃河上架起了大橋,“一橋飛架東西”,給黃河兩岸人民帶來了方便,讓黃河造福于一代又一代人民。中原黃河給我留下了最初的印象,現在想來,又給我帶來美好的回味。
也許我與黃河就是有緣,1984年,我所在的部隊進入秦嶺山區,途經三門峽時停留一段時間,便組織觀看了三門峽大壩。這里屬黃河的中游,據說遠古時期,大禹治水用神斧把高山劈成“入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引滔滔黃河水向東流去,三門峽由此得名而流傳至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我國在三門峽興建黃河有史以來的第一座大壩,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大壩全長713米,最大壩高106米。站在雄偉壯觀的三門峽大壩上,確實感到了一種震撼的力量。1959年,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郭沫若視察三門峽大壩時曾寫道:“鬼斧神工天作險,人工民斧險為夷;三門峽上英雄漢,動地驚天大史詩”,這是對當時三門峽大壩的真實寫照。為了真切體驗三門峽大壩的壯觀景象,我和戰友們曾饒有興致地站在大壩上,遙望黃河的美景,這是一個人工建造的數百平方公里的美麗湖泊,鑲嵌在三門峽,湖面碧波粼粼,一望無際,山光水色,美麗如畫,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后來,我在部隊乘車到西安提報材料,每年都幾次途經三門峽,因有了先前的機緣,每次到了三門峽大壩時,我都會定睛觀看,偶遇三門峽大壩泄洪,看到洪水如同數條巨龍騰空而出,頓時怒濤翻滾,濤聲轟鳴,水花飛濺,蔚為壯觀,一覽“不盡黃河滾滾來”的雄偉氣勢,感受到無比的震撼。有了與黃河的經歷,我便大膽地想,黃河確實造福于三門峽人民,使三門峽一步步發展起來,就是三門峽市也因黃河而得名。如今,三門峽大壩已成為國家AAA級旅游區,提起三門峽來,可以說無人不知,這都是黃河給三門峽人民帶來的榮耀。
我當兵的年代,多在黃河流域,這還真是與黃河有緣呢,在陜西當兵那陣子,曾參觀過黃河壺口瀑布,它位于山西和陜西的交界處,這是鑲嵌在九曲黃河之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黃河中氣勢最宏大的瀑布,也是我國僅次于貴州黃果樹瀑布的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浩浩蕩蕩的黃河在這里突然從二三百米寬收縮到只有50多米寬,即使旱季,那平緩的黃河水到這里都要咆哮,30多米的落差濺起漫天的水霧,就像一朵云一樣,既壯觀又美麗。“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這句詩中所描繪的就是黃河壺口瀑布的壯觀景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與黃河還有過親密接觸的經歷,前些年,山東電力作協在齊河舉行采風活動,我被邀參加,當我乘車行駛在臨近齊河的高速公路時,便讓司機師傅停下車來,遠眺了一會黃河,那時黃河缺水,我所看到的黃河,身子瘦瘦的,遠看更沒有什么氣勢,與往日看到雄偉壯觀的黃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心中不免增添了些許遺憾。到了采風那天,組委會恰好組織到黃河岸采風,這是與黃河的“親密接觸”,是再次走近黃河,問候黃河,考察黃河的良機,采風團成員便乘興結伴來到了黃河岸,可當我們親腳踏上長長的黃河大堤,奔走在干涸的河床上的時候,不免集體發出了“這就是黃河啊!”的惋惜。不管看到的黃河怎樣,總算也是看到的一條真實的黃河,還親身體驗了齊河縣流域黃河的特點,并了解到齊河縣正在著手打造“黃河水鄉、生態齊河”品牌,借黃河來發展旅游生態經濟,有了采風帶來的這些收獲,也不枉來齊河一趟,心中也有諸多感觸,還多了一次與黃河會面。
黃河就像經常見面的朋友一樣,在我心里已占據了重要位置。我還去過許多地方采風,都從一個側面見過黃河,它在山東流經的地域很多,大概有菏澤、聊城、濟南、泰安、淄博、濱州等許多地方,每到可觀看到黃河路段的時候,同行的朋友都會熱情地提醒著:“黃河到了”,我聽了心中就會涌起一股暖流,就會全神貫注這條“母親河”,我在心中就會默默地說:“黃河,我們在這里又見面了。”黃河在我腦海里又會激起一片波瀾,我與黃河的感情又遞進了一層。
我與黃河的接觸還有很多、很多。曾記得,前些年我在北京參加研討會的時候,大宇書社董事長丁曉宇先生為我們授課,這位河南籍的老總授完了課,還瀟灑地給我題了詞,我前兩天特意找出那個簽字本,見上面寫著:“望三門,三門開,黃河之水天上來”。說實話,我當時對這句題詞的涵義理解不深,現在細細想來,丁先生是借古人的詩句,歌頌黃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的精神,用以勉勵我學習黃河精神,勇往直前,我這心里才有所感悟。我還參加了全市大型歌詠比賽,合唱《黃河大合唱》,我放開喉嚨,熱情高歌我心中的黃河,當我唱起“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我內心感到無比激動,仿佛心隨著黃河在奔騰,在激蕩。此時此刻,我感到無比振奮,更鼓起了奮進的力量,這就是黃河精神,這就是中華民族精神使然。
而當我真正站到黃河口的時候,上述的一切都黯然失色,顯得都蒼白無力。因為,直到今天,我這才認識了真正意義的黃河;直到今天,我才知道黃河是那么神奇,那么有力,整個東營都是黃河造出來的,6000平方公里的黃河三角洲都是黃河造出來的。置身于黃河口,內心深處才受到無比的震撼,更讓我震撼的是,這里就是萬里黃河匯入大海的地方,這是一個無比神奇的地方,在這個奇妙的地方,我也產生了奇思妙想,于是我就想,黃河是用它的生命在流,它是帶著千年、萬年的希冀來的,帶著提前的約定和呼喚來的,帶著遙遠的祝福來的,它接受大海的邀請,攜著滾滾波濤,從遠古走來,又經過九曲十八彎,流經九省區,千回百轉,跋山涉水,不舍晝夜,奔到了入海口,感情激蕩的黃河,風流倜儻的黃河,伸出了有力的臂膀,敞開滾燙的胸膛,涌入了大海,這時的黃河,在大海里翻滾的不再是水,而是青春,是火。頓時海河洶涌澎湃,波瀾壯闊,黃河與大海緊緊握手,了解習性,熱烈擁抱,相互融入,親密接吻,接吻聲驚濤拍岸,不絕于耳,激情四射,黃河的火舌與大海的火舌勾勒纏綿,相互表達愛意,津液與津液匯融,愛意與愛意纏綿,時而喁喁細語,時而大聲呼喚,盡情地融入。滔滔黃流與渤海碧波交匯,黃河匯入大海的瞬間,就如同千萬條巨龍飛奔向大海,呈現出“黃龍入海”、“海河交匯”的壯觀景象,構成了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景觀,在交匯處形成了一條奇妙的分水嶺和優美的曲線,河海在激情合抱,一邊是黃,一邊是藍,接著就相互交融,黃中有藍,藍中有黃,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最后黃河與大海攜手并肩,滔滔黃河水隨大海向遙遠的地方奔去,真像古詩里所說的“奔流到海不復回”了,這就是神奇的黃河三角洲,這就是神奇的黃河入海口。這是大自然的杰作,這是天地的造化,千奇百怪,奇妙無比,大氣磅礴,氣勢恢宏,象征著中華民族的黃河已匯入世界與永恒,黃河改寫著歷史,改寫著世界,黃河在這里譜寫出一曲氣勢宏大,令人心顫的華美樂章。
黃河匯入大海后,在歷史的頻繁交匯中,與大海握手、擁抱、接吻、融入的過程,碰撞出千千萬萬愛的火花,產生出愛的巨大能量,黃河把這種能量化為與大海共謀大志的動力,與大海攜手并肩,造福于人民。再看海河共融的水面上,在鮮艷太陽的映照下,泛起七彩的波光,黃河與大海豪情滿懷,相擁相攜,在歷史的責任中,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奔向美好的明天。
黃河用行動在告訴我們,縱有千難萬險,也要順應時勢,百折不回,勇往直前,奔向既定的目標;黃河告訴我們,縱有巨大的能量,也要保持謙遜,化害為利,造福人民;黃河還告訴我們,世界萬物個性不同,風格不一,都要相互包容,彼此交融,為著共同的目標不懈奮斗。這就是黃河精神,這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正是黃河以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精神,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的精神。
所有到過“黃河入???rdquo;的人,都是“黃河匯入大海”的見證者,站在它的旁邊,你的身體,你的靈魂,你整個兒也掙脫了束縛,就像黃河一樣,涌入了大海,與大海一起奔涌,把你的激情,你已經逝去或還在身邊的青春,統統投進這熱情奔放的激流中,釋放生命的能量,完成神圣的歷史使命。想起“黃河入海”的那一剎那,我對黃河就肅然起敬,我感到渾身增添了無窮的力量。
從黃河口歸來,我在細細想,黃河就是一部歷史悠久、知識浩瀚的大書,是一部展示在天與地之間的奇書,是遠古與今天的啟示錄,是我心中不朽的經典。我過去在認識黃河的過程中,在它的有些章節中讀出了不同的內容和感受,就是間或了解了它的細枝末節,都使我感到有學不完、寫不完的東西。參加“黃河口之約”采風后,我開始細細品讀這部大書,我感到書中更有我讀不懂的大深奧,它足夠我讀一生,并感到越品讀越有味,我還要像黃河之水一樣一直讀下去......
黃河在奔流,奔流,不息地奔流,浩浩蕩蕩,洶涌澎湃,
一條河為什么流得這樣洶涌,這樣浩蕩,這樣久長?就這樣奔流上萬里,奔流了數萬年,依舊川流不息,沒有人知道何年何月邁出了第一步,哪里才是它的第一滴水,也不會有人知道它將流到哪一天,哪里是它最后一滴水,這就是黃河精神,這就是黃河的力量,它會不停地流下去,流過地老天荒,永遠流下去......
黃河口岸,流連忘返。察今思昔,受益匪淺。想象不到這次“黃河口之約”給我帶來這么大的收獲,真是不虛此行啊!
高中寫景散文精選:遲暮殘虹
今天的黃昏真是不尋常!
傍晚剛剛來臨時,正逢課罷,一路匆忙,只覺得今日的夕陽過分的冷,尚不覺得天色奇特!等到飽食之后,捧茶坐在小院的藤椅之上,這才發覺今日的天色真是奇峻!不曾觀過落日,從沒有想過這日薄西山處更有一種頗為沖擊的瑰麗!漫天的紅云似冷火般燃燒而最終至于熄滅,是自然的奇觀,或許這更是人生的贊歌!
紅透的半邊西天,如沉穩而又冷峻的碳火,云彩掛在天際肆意地在被燃燒!極限處的殘陽半邊冷半邊暖,半邊寒半邊溫!不是人刻意的擺弄可以造就的奇跡,就如同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那般,是如此的湊巧卻又那么的和諧與自然!這種偶然性的云彩在這天際一隅變得絢爛與多彩,不拘泥于紅與火黃,那就是燒過的天空,火心到燃盡的殘熾。從紅黃到冷淡的藍紫,藍色逐漸成為了天空的主旋律,不是朝陽初生時那富有活力與生機的星藍,而是暮年那般帶著感慨與滿腹風霜,經過烈火鍛造焚燒,帶著遺憾與感喟地蒙蒙沉藍!
那沉藍中帶著淡淡暖意,日頭已經浸沒在云層之中,只有稀薄的光芒透過殘息的晚云透出一片極限的紫韻,鄢紫與重紅,便是那炭盆中熄滅的碳火留下的殘余溫涼!那是人生中最后的時光,他崛起于一生的坎坷與輝煌,沉透在半生浮沉,半生溫涼,人情世故,崎嶇記憶??v而遺憾,縱而嘆息,縱而悵惘……那時的點點滴滴,酸甜苦楚,雜糅在一塊,萬色雜糅漸漸擠成這一抹帶著各色的深色!那是百感交集和百味雜陳,不甘與無奈,在人生最后的生命間頓然解脫,雖然只有那么片刻!
天色逐漸變得黯淡無光,只有一只孤鳥從天邊飛過,失群落寞,劃過匆匆一道弧線,消失在無盡的天空之中!本不知從何而來,又終歸不知歸于何處!漫漫黑夜,只有西方一隅溫涼,天際本就是這些墨蘭!深藍近乎于紫色的便是天,灰藍帶霧的便是云,浸透在一種熄滅的殘火中,飛云掛落盡成殘灰,瑰華俏麗終成虛無!從虛盡而來,從虛盡而歸!可嘆于人生,可嘆于遲暮殘虹!
放下了茶盞,站起身子,回到屋中,沐浴在光亮之中感嘆于人生之遲暮,笑看于天下之殘云冷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