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關于人與動物散文3篇
高中關于人與動物散文:動物與人
我家是有條小黃狗的,狗不大,若是在以前,那也是貴族,只是現在貴族沒落了,倫落到與普通狗一樣的境遇了,只是能看個家護個院了。其實在護院這方面,這樣的狗是遠要比那些看起來很大很兇的狗要更受歡迎的,其一,因為這種狗安全,來了人也只是叫一叫,既是最兇的狗,以它們那樣的身材也不太可能對別人有所傷害。來人只是起到報警的作用,而不能傷害到來人。這是很關鍵的。另一點,這種狗吃的很少,這一點很實際。除此兩點,還有一點,可能很多人是想不到的。有句俗語:“偷雞摸狗”。其中所謂之摸狗,其實便是將狗偷了去吃了。而現在這種小狗身上的肉實在是少的可憐,所以不太會引起那些摸狗者的興趣。這是缺點,卻是它安全的保證。又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狗就是反證。
其實說了許多,我并不是想說,用什么狗來看家會比較好,只是想說明一下,我家確是有這樣的一條狗的。只是,狗在前幾天脫開繩索跑了。我給身在外地的母親說這事兒,母親第一句話,便是說“一定是你不好好的喂它,把它餓跑的。”冤啊,那有的事兒啊。狗每日是到點吃飯。有時我少吃一些,也要給它的。因為母親很喜歡這條狗的,我那敢惡待了它。但它還是跑了。
我是不去動物園的。記憶中小時候是去過的。那時很小,第一次看見鷹,覺得那只鷹好大哦。比我還高。其實鷹并不大。只是當年我太小,。但此后的歲月里,在我的替意識中,便一直以為鷹很大很大。我看到的那只鷹,我到現在還是不能清楚,它是因為老了,還是因為退化了,身上的羽毛,只是稀疏的剩下少許。可是,偶爾的將翅膀展開。翅尖的羽毛還是很光亮的。小孩子應該不太會深入的思考一個問題。但很多年了。我卻清楚的記得我當時的心情。只覺得那只鷹好可憐,一動不動,就呆站在那兒。偶爾將翅膀展又收起。只是因為那一點憐憫。讓我從此討厭動物園。也很討厭看電視中的那些訓獸類的節目。,我家的小狗剛拿來時,便將它鎖在一個柱子上,小狗每天都在它那一小塊領地玩耍著。慢慢的它大了,不喜歡玩耍了,越來越喜歡躺在地肚皮沖向太陽。狗是有思想的。我常看到它試圖扯斷那條鎖著它的鏈子,只是以它的力量卻不可能辦到。它喜歡叫。沒人時它也叫,有時是周圍有狗叫聲,它才叫的。又或是,它叫了周圍的狗又跟著叫。我常留意聽。我想它是在找在附近的同類聊天。
它走了,它終于走了,去做它想做的事了。它做了我想為它做的事。以前我曾試圖說服家人將它放開,給它自由。我的理由是。如果是喜歡它,那么讓它自由。如果是想用它來看家。其實我們這很是太平,而且院子里實在沒什么東西可要它來看著的。但是我的提意沒有被批準,現在它走了。它去看經常聊天卻從未曾見過的同類了。它自由了。它沒有走遠。只是在我家的附近,它還把這里當做家。只是不肯回來。
高中關于人與動物散文:動物緣
走在路上,看到行人蹓狗,拎著鳥籠之類,我總是艷羨地望著他們,心中有絲絲柔情在蔓延。我對動物的情有獨鐘是根深蒂固的,不因為歲月的流逝而消失。如今因為年齡日趨變老,所以總是愛回憶起少年時代的人和事,而伴我少年時代過來的,卻是那些個可愛的動物,那些生靈噢……
鵝
我一向對鵝沒有好感,主要因素是我的乳名是“鋨”,而“鋨”與“鵝”是同音,所以我身邊的人群總是習慣地稱我為:“小鵝”,更有甚者,看到我就放聲“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天,我恨我的名,更恨這些個昂著脖子高聲叫喚的鵝。令我緊張的還有每當我遇到這些家伙的時候,它們總是脖子升得老長,拼命地想用它的嘴“擦”你一口,我向來對它們是避而遠之。而讓我對鵝態度的改變卻是我家唯一一次養鵝經歷。
父親是我們那所村辦學校的教導主任,兼畢業班的語文,在那兒也算是個較有知名度的老師了,有一學生家長在中秋節之際送我家一只鵝,盡管百般推辭,但對于純樸的家長卻也盛情難卻,可面對著這樣一只鵝,全家沒有一人敢屠宰它,父親就把它系在我們宿舍后的一條小河邊,每天按時喂食,轉眼已是一周,父親見它甚是可憐,就放了它,恢復自由之身的它立馬猖獗起來,校園里到處亂逛,不時還“嘎嘎”放聲高歌幾句,跟著父親身后溜。想來那時的情形特逗,我們晨讀時,只要聽到那一聲高歌,看到那白影,立即停止打鬧,認真讀書,大家都已熟知,只要有鵝,后面必跟隨著主任的腳步。鵝是父親的追實追隨者,也成了我們通風報信者,大家對它打心眼地喜愛。因為鵝已差不多人性化,所以總會有些人拿它取樂,不知哪位老師在它身上涂了各種色彩,有藍、紅、黑……鵝自以為美,在校園里大大地炫耀了一番,真令我們全家哭笑不得。就在這鵝與我們全家,全校融為一體時,在某個深夜卻被小人盜走,估計已成為別人的美餐。而整整一周我們全家陰云密布,父親更是一下子老了幾歲。
狗
在初中時,我抱養了一只狗,身子是灰里帶些黃,我們給它取名“灰黃”諧音“輝煌”,寓意將來我們全家都能有個輝煌的前程。灰黃乖巧、伶俐,特會看人的眼色,而我整個初中讀書時代,都是他一路陪我走過,學累了,我說:“灰黃,咱們去散步!”然后就在黑漆漆的夜晚亦或是月明風輕的白天,總會看到一只小狗和一少女在小徑上徘徊。那個時候我家還養了一只貓,全身漆黑一團,可鼻子卻是潔白一片,很像七品唐知縣,我們喚它為“白鼻大黑”。我家貓的待遇向來是高于狗一等,好吃的總是先讓貓選擇,貓剩下的才有狗的份,所以狗一直憤憤不平,時不時地向貓挑釁,終有一天激怒了我們家的那只貓,貓跳上桌子居高臨下,狗趴住桌腿欲向貓撲來,不時還“汪汪”狂吼幾聲,貓抓住有利時機,用它那尖銳的爪子“溫柔”地撫摸著灰黃的額頭,可憐我們家的小狗立即鮮血直流,我們全家停止午餐,立馬投入調解和搶救的工程。
就在我家養灰黃的第二年,我七伯家的一只大黑狗——黑豹走進們的生活,養它純碎是感動,當它第一次從幾十里之外的七伯家偷渡到我家時,我們大為詫異,而七伯家人也到我家帶它幾次,可都是不到一周,它又溜了回來,七伯無奈只好放棄撫養權,我們也終被它誠意所感動,就這么它也成了我家一員。那一階段是我家飼養動物的高峰期,細想來有:一鵝、二狗、二貓、一羊……在繼鵝失蹤之后,兩只狗前赴后繼,成為我父的左膀右臂,父親背對著我們在黑板上板書時,兩只狗一左一右,對著我們伸長舌頭,虎視眈眈,如有誰違犯紀律,兩只狗不時“汪汪”兩聲算是提醒。同學們也習以為常,而狗只要看班級很安靜,它們索性閉上眼假寐,那情景現在回憶起來都讓我啞然失笑,可好景不長,起先灰黃因為春節期間躲避鞭炮聲而悄然失蹤。再不久,因有小偷瞄上學校的財產,藥死了我家也是我校的忠實衛士——黑豹。它臨死的慘狀,我現在仍記憶猶新,不堪回首于往事,就在它死了第二天,校財務室被盜,大量財物流失。我家的黑豹就這樣成為殉葬品!
貓
關于貓的文章我寫了不少,比如《我們家的貓》、《貓癡》等,我家的戀母情結不是我的文字所能表達的,而似乎總也應驗了那么一句:“沒有不散的宴席”,這些個貓總沒有陪我們到永久。這次回娘家,聽父親說跟隨我們十五年之久的老白貓,終于老死,我黯然淚下。這只貓真的是見證了我整個青春。在我工作的第一個年頭,我抱回了它,當時它剛滿月,是個白白的小絨球,然后就伴隨著我們全家,它就好像一個知己看到我由少女變為女人再成為母親。我每次回娘家對它尤為尊重,跟女兒說:“它是白貓奶奶。”女兒受了我的影響,只要去外婆家,她對那只老貓是關懷備至。當這只貓終于死的時候,卻是那么的安然,在我家的養貓史中也唯有這只貓最為幸運,其它的貓種種離別的過程,總是一次又一次地令人傷感悲痛!
在經歷那么多的傷痛離別,經歷了很多的茫然若失,我再也沒有能力養這些可愛的生靈。它們的善解人意、玲瓏剔透是人生的樂事,可當它們悲慘消忘之時,對于我們又何嘗不是一種折磨。所以我寧愿遠遠地欣賞它們,也不敢去守候它們!
高中關于人與動物散文:從“虐待動物事件”所想到的
印度圣雄甘地曾說過:“從一個國家對待動物的態度,可以判斷這個國家及其道德是否偉大與崇高。”可見這位建立“非暴力不合作”主張的精神領袖對待動物的態度是何等神圣。從2006年我國報道第一例虐待動物的事件后,到2010年11月份的“虐兔女”及其續集事件的發生,再次敲響了全社會的警鐘。
在前幾日的虐待動物事件中,“虐兔視頻”上傳者“柳隨風”發帖揭露了虐殺動物視頻的產業鏈。文中指出“虐兔女”所轄的虐殺團體名為“Crushfetish”,直譯為“粉碎崇拜”,此前的虐貓、虐狗、虐鳥的視頻,也系該團體的“杰作”。虐兔續集中4名妙齡女郎腳穿高跟鞋,談笑風聲間將一只可愛的小白兔踢來踢去直至氣絕身亡,這其中小兔子還發出悲慘的叫喊聲,死狀更是慘不忍睹。這段8分鐘的視頻立即引起中國網民前所未有的憤慨,自11月14日視頻發布以來,點擊率已過1300萬次,直逼當下的“朝韓炮擊事件”。
虐兔事件當事人在“人肉”的強大威懾及眾媒體的輿論轟炸之下,終于露出他們可惡可憎的廬山真面目并虛情假意地向世人道歉。按照慣例,此次事件隨后自然而然會消停一段時間,除非等到下一次“有影響力、有號召力”的虐待動物事件出現。
無論是圍觀打醬油的,還是參與其間的人,其中有你、我、他都不應當心平氣和地置之度外,或者作為網民們憤懣之后的談資。道歉對于那些施虐人來說不過是對牛彈琴,比如什么“我爸是李剛”,“我女是彭帥”之類的極度膨脹的心理扭曲觀。其實有關虐待這一定義,有關界限不一定把握得準。比如殺羊吃羊肉火鍋的,殺狗是吃狗肉火鍋的,最直接的就是國人天天都吃的豬肉吧。假如一個屠戶把殺豬過程全程錄下并上傳到網絡,那血腥的場面更是讓人不寒而栗。況且我們國家是一個農業大國,同時也是一個以“吃”為研究的國度。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嘛。在生產關系中大量的豬、牛、羊等動物處于價值鏈中的一環,自然會遭宰殺供我們老百姓享用。還有那些品位獨特以專吃野生珍稀動物的食客們,我們暫且不討論他們的飲食文化。所以我們需正確對待虐待和對待的異同,以及是否涉嫌傳播此類影像導致一定的社會不良影響,以此來界定他們的是非。
我們再來看看美國朱迪思·赫爾曼所著的《創傷與康復》中關于虐待的簡述:“虐待是一個人以脅迫的方式控制另一個人的一種行為模式。虐待是一種行為,這種行為造成身體上的傷害和心理上的恐懼,它使別人不能做她想做的事,或強迫她以不情愿的方去做事。虐待包括使用人身暴力和性暴力、威脅和恐嚇、情感虐待和經濟剝奪。”這個概念主要是以人為模版而言,不過人難道不也是動物嗎?只不過人類這個動物具備語言的能力,人類才是世上最為恐怖和兇殘的物種。故虐待和對待的區別不言而喻,虐待是給人或動物身心造成損壞,而對待,是指非強迫的方式。對于人類來說,輕輕拍拍小動物們的頭,撫摸它們的身體,人與動物和諧共處,更重要的是人們可以從對待動物身上獲得精神上的慰籍。所以對于有的人來說,養條狗比養人更有意義。在日本著名電影《忠犬八公》里面的那條八公犬便是人與動物和平相處、不離不棄、催人淚下的例子。
我們針對動物來說,主要是以《動物保護法》或與動物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來制裁虐待事件的發生。不過我們國家目前對于動物保護領域的法律法規仍處于空白的尷尬地位。歐美等眾國家對動物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是相當成熟,處罰力度也頗為嚴厲。正如我們經常可以從媒體上看到某某國家的動物保護者們化妝成各種各樣的動物造型集聚到政府進行抗議,這樣的行動已經根深蒂固地埋置在他們的心中。中國當代著名法學專家常紀文認為,虐殺視頻中的行為已經構成故意虐待,這些施虐人存在主觀故意。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制定了《禁止虐待動物法》。在歐洲一些國家,虐殺的行為會收到非常嚴厲的處罰和相應的刑責。鑒于我國在這塊法律上的空白,目前暫時是拿那些施虐人是沒辦法的,頂多就是打開自家的防盜門說一聲:“對不起,我錯了,再也不敢了。”,然后關起門來又繼續他們的“視頻杰作”。
部分心理學家對虐待的解釋也異曲同工:“有嚴重的心理疾病、心理扭曲,意圖通過一種殺死弱小動物的方式獲取心理上的滿足;也可能是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因缺少關愛,希望用極端的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以表示自己的存在。”其實這個只是理論,不足以推敲。如果這些暫且稱之“有嚴重的心理疾病、心理扭曲”的人慣以通過虐待各種動物達到身心上的滿足欲。那他們大可不必拍攝、制作并放到網上公布那么麻煩,如果只是單純的發泄而已,你大可慢條斯理地折磨,或者快刀斬亂麻來個庖丁解牛。把動物弄死了不就滿足你的欲望了嗎?干嘛非要不厭其煩地放到網上?一來會受到“人肉”搜索,我想以他們的“聰明才智”不會不知道這個道理,二來會造成不必要的結果,比如人身安全、輿論譴責壓力等各種負面報道。而且玩這個出名了,那以后無論在工作事業、生活起居各個方面都會受到牽連,絕不亞于屢禁不止的對“艾滋病和乙肝人群歧視”,進而恐其遠之。但是這些串聯的虐待事件背后其實是有利益驅動的。據知情人士透露,近年來備受公眾關注的“虐兔”“虐狗”“虐貓”等網絡視頻,并非是由個人心理扭曲造成的孤立現象。在各種“虐待門”背后還有著我們從前不知道,或者一知半解的,那便是幕后的利益集團在操控這一新型產業。為什么他們情愿以身試法冒天下之大不韙。通過精心組織、精密策劃這些的事件呢?道理很簡單,一個字“錢”。這個同貪腐這一塊有異曲同工之處。不同的是一個以死亡為代價,一個以金錢為代價。
短短幾年,所謂的“虐待市場”(非指人類的SM)便搞得“如火如荼”。有需求就有市場,無論這樣的市場和需求如何滑稽與如何違背倫理道德。對于處在這個產業鏈里的人來說,只要有錢,連他們的父母都可以拿來虐待。“虐兔門”事件同樣說明了這樣的道理,倘若沒有人追逐血腥而殘暴的“虐兔”視覺感官刺激所帶來的市場經濟,那自然是不可能發生這樣的怪現狀。無論我們是打著批判的旗號“人肉”當事人,還是打著正義的名頭“法辦”當事人,都在無形中助長和擴大著這個市場。這些“虐待女”們只不過是這個利益集團里的其中一條生物鏈而已。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但有的事物存在的前提是看有沒有給社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倘若沒有道德約束和法律懲罰,類似需求就得不到抑制,既然是市場,有供必有需,那些需求的人,姑且不去討論他們心智是否健全,道德是否淪喪。抑或許只是通過這樣的暴力行刑的方式來獲得心理的興奮。所以這樣的“虐兔”事件則肯定會“東山再起”,或者穿個馬甲又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接下來就要看我們國家的動物保護法律法規的全面實施和全社會共同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