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滿分歷史文化散文3篇
高考滿分歷史文化散文一
永遠令人陶醉的王朝
我用想像觸摸你詩的輪廓,我手心的雪花含苞欲放,我夢想的枝頭輟滿星光。沒有比楓橋更波瀾的心情,搖蕩清秋的月亮;沒有比李白更易醉的豪腸,張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商隱的秋池澆開紫丁香的惆悵,渭城的朝雨沾濕王維的衣裳。在一個民族精神疆域里呈現出人生的壯美,藝術情懷的宏廣。唐朝啊,你美麗竟是這么多生命的拓荒,怎能不令人陶醉,怎能使人遺忘?
我的腳步驚醒了你繁華的美夢了嗎?那根透明的琴弦還在你修長的十指下震顫,震落了美人臉上凝香的露華,是誰的眼淚這樣甘之如泉?面對銀燭秋光冷畫屏,你嘆息了嗎?獨步瑤臺的風采,高處不勝寒的無奈,切莫亂了音律,不然,古淡清醇的山水恨你,恨你彈指驚春去。而今,你竟融成一盞鐵觀音,散發著在滄桑中冶煉過的從容風味,讓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來品評你如盛絢的過往,一個泱泱大氣的傳說!
讀完這兩個段落,我們對作者的寫作才能表示贊賞,作者深厚的詩詞底蘊和歷史底蘊在這篇“文化散文”中彰顯無遺。從詩詞意蘊看,作者已不僅僅引用古典詩詞(唐代詩歌菁華),更是達到了靈活化用、渾然天成的高度,散文氤氳著厚重的詩香氣息。這兩段精美的排比喻句和疑問句盛滿了精工雕琢化用的古典詩詞,能夠融會貫通,語言優美自如地抒情,突出了“時間”為什么“不會使記憶風化”的內在原因,讓詩句的光芒懸浮在文字上空,綴成文采飛揚的云霞。
同時,文段所選取的李白、李商隱、王維等幾個歷史人物,用厚重的唐代歷史素材作為自己的寫作源泉,以典型的歷史人物為材料,筆調婉約,將歷史的煙云浣紗,為表達中心張本,如歌如詩般地沁人心脾,體現出風華絕代的王朝孕育出的仙人道骨的超凡脫俗,表達他們捍衛自己的精神家園的不可磨滅,唐朝那些人和事兒,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風化”,扣緊中心,恰到好處。可以說,精彩的典雅語句和厚重的歷史人物素材使此文在考場上笑傲江湖,成為一片出色的“文化類散文”,得滿分也是水到渠成。這位同學具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對歷史人物和詩詞名句不僅爛熟于心,而且是深入閱讀,細致思考,讓這些素材化為自己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看到,有的同學在盲目地寫“文化類散文”,但是不得“文化類散文”的要領,結果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高考滿分歷史文化散文二
孫臏
孫臏,戰國時代著名軍事家,孫武后裔。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鄄(今鄄城北)一帶人,主要活動于齊威王時期。
人物事略
師從鬼谷子 孫臏,自幼聰慧。不幸幼年喪父,二哥孫虎因兵亂走失。孫臏立志拜師學藝,造福百姓。當時楚國有位學者,姓王名栩,精通兵法,武藝高強,隱居鬼谷山中收徒傳藝,世人尊稱"鬼谷先生",孫臏于是學藝于鬼谷先生。與孫臏一起學藝的還有龐涓、蘇秦、張儀,被后人稱為"鬼谷四友"。
因才遭妒 龐涓是其同學,孫臏勤奮好學,為人忠厚,與師兄弟們相處和善。而龐涓卻心胸狹窄,驕傲自大,嫉賢妒能。龐涓比孫臏先下山,做了魏惠王的大。他自認為才能不及孫臏,就悄悄派人召孫臏到他那里共事。等孫臏到了以后,龐涓設計陷害孫臏,削去了他的兩只膝蓋骨(古代稱為臏擯刑),想使孫臏的才能不得顯現于世。這是"孫臏"這一名字的由來。
逃魏奔齊 孫腔被削去了膝蓋骨后,成了殘疾人,并且是受人賤視的"刑徒"。有一天,他聽說齊國的使者到了魏國郡城高考滿分作文與歷史文化名人司馬遷
司馬遷(前 145或前 135梷前87?),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西南)人。太初元年(前I04),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后因替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于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
人物事略
少年司馬遷 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親司馬談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達三十年之久。司馬遷10歲起誦讀《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啟蒙教育。淵源久長的家學對他后來治學道路有深刻的影響。后隨父去長安,同當時著名經學大師孔安同、董仲舒學習《古文尚書》和《春秋》。19歲為補博士子弟。
游歷天下 20歲開始了他的游歷生活。他的足跡到達會稽,訪問夏禹的遺跡:到過姑蘇,眺望范蠡眨舟的五湖:到達淮陰,訪求韓信的故事:到過豐沛,訪問劉邦、蕭何的故鄉:到過大梁,訪問夷門,并考察秦軍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過楚,訪問春申君的宮殿遺址:到過薛地,考察孟嘗君的封邑:到過鄒魯,拜仰孔孟的家鄉。此外,他還北過涿鹿,登長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壯游使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
臨危父命 司馬遷的父親病危時,拉著兒子的手,流著眼淚對他說:“……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著做太史,千萬不要忘記我一生希望寫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繼承我的事業,不要忘記啊!”這一番諄諄囑托極大地震動了司馬遷,他看到了父親作為一名史學家難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也知道父親將自己畢生未竟的事業寄托在白己的身上。
修著歷法 太初元年(前104),司馬遷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孫卿、壺遂及歷官鄧平、落下閎、天文學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歷法。經這批專家通力合作,反復計算、選擇,終于在這年五月制定出新歷,這就是著名的《太初歷》
仗義執言 天漢二年 (前99),李陵出征匈奴時被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罵李陵投降可恥。司馬遷辯言:"李陵轉戰千里,矢盡道窮,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投降,尚屬情有可原。臣以為只要他不死,他還是會效忠漢朝的。"盛怒中的漢武帝聽了司馬遷這番話,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護短開脫,把他投人監獄,并處以腐刑。
忍辱負重 不幸的遭遇,尤其是腐刑,使司馬遷精神受到極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殺。但他想起了父親的遺言,又以孔子、屈原、左丘明、孫子、韓非等在逆境中發憤有為鼓勵自己,終于以驚人的意志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經過六年的囚禁生活,終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巨著一一《史記》
史書體系 《史記》開創了“紀傳體”體例。何謂紀傳體呢?紀,指本紀,即皇帝的傳記:傳,指列傳,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傳記。在《史記》中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結構,創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為主體的歷史編纂學方法。司馬遷創造性地把這五種體裁綜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系。
開綜合纂史之法 《史記》開創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各種知識的綜合纂史方法。《史記》第一次把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包容在歷史學的研究范圍之內,從而開拓了歷史學研究的新領域,推動了我國歷史學的發展。
名家點評
(宋)蘇轍: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
(明)茅坤:渾渾噩噩,如長川大谷,探之不窮,攬之不竭,蘊藉百家包括萬代者司馬子長之文也。 大梁,就以犯人的身份秘密地會見了齊使,陳說自己的遭遇、行軍布陣的策略及政治主張。齊國的使臣大為感動,認為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車把他帶回齊國。
賽馬顯才 孫臏到齊國時,齊威王即位不久。齊國王公貴族常以賽馬為樂。有一次,孫臏去看田忌和齊威王賽馬。孫臏出主意說:"先用下等馬和威王的上等馬賽,再用上等馬和他的中等馬賽,用中等馬和他的下等馬賽。"田忌照做了,結果一負兩勝。以往比賽,田忌都輸給了齊威王,這次齊威王對田忌突然贏了自己感到奇怪,就問他用的是什么辦法。田忌借機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召見孫臏,跟他談論兵法和治國之道,威王衷心信服,"遂以為師"。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趙國出兵攻占了衛國的漆和富丘,衛國原來就依附于魏國,當受到趙國的軍事壓力后,衛國屈服了。魏惠王為了奪回屬國,以龐涓為將率軍伐趙,兵圍邯鄲。次年,邯鄲在久攻之下己岌岌可危,趙國便向齊國求救。齊國應趙國之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孫臏向田忌提出"批亢搗虛"、"疾走大梁"、"攻其所必救"的戰略。田忌依計而行,令一部輕兵乘虛直趨魏都大梁,而以主力埋伏于龐涓大軍歸途必經的桂陵之地。魏惠王見齊軍逼進,急令龐涓回師自救。剛剛攻下邯鄲的龐淚聞大梁告急,急率疲憊之師回救。至桂陵時,遭到齊軍迎頭痛擊,幾乎全軍覆滅,龐涓僅以身免。
馬陵之戰 公元前342年,魏國發動對韓國的戰爭。韓國遂派使向齊國求救。齊威王采納孫臏"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議,在魏韓兩國幾經激戰,韓危魏疲之際,再次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韓。孫臏依然采用圍魏救趙的計策,率兵長驅魏境,兵鋒直逼大梁。魏國鑒于桂陵之戰的教訓,遂撤韓國之圍,調十萬大軍,以太子申為上、龐涓為副,準備與齊軍進行一場戰咯性決戰。孫臏為調動敵人,創造戰機,果斷引兵東撤。他命令軍隊進人魏境先砌十萬人做飯的灶,第二天砌五萬人做飯的灶,第三天砌三萬人做飯的灶。龐涓行軍三日,特別高興地說:"我就知道齊軍膽小怯懦,進人我國境才三天,開小差的就超過了半數啊!"于是放棄了他的步兵,只和他的輕裝精銳部隊,日夜兼程地追擊齊軍。孫臏估計他的行程,當晚可以趕到馬陵。孫臏就叫人砍去樹皮,露出白木,寫上:"龐涓死于此樹之下。"命令一萬名善于射箭的齊兵,隱伏在馬陵道兩邊,說:"晚上看見樹下火光亮起,就萬箭齊發。"龐涓當晚果然趕到砍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白木上寫著字,就點火照樹干上的字,上邊的字還沒讀完,齊軍伏兵就萬箭齊發,魏軍大亂,互不接應。龐涓自知無計可施,敗成定局,就拔劍白刎,臨死說:"遂成豎子之名!"齊軍就乘勝追擊,把魏軍徹底擊潰,俘虜了魏國太子申回國。孫臏也因此名揚天下。
回歸田園、著書立說 齊宣王拜田忌為右丞相,孫臏為左丞相。不料一些朝中權貴大臣不斷向宣王進讒言,宣王起了疑心。孫臏知道后,即勸田忌一同棄官隱居。孫臏回到自己的老家,在這里寫成了《孫臏兵法》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的軍事戰略思想,這是一部享譽世間的兵家寶書。
高考滿分歷史文化散文三
永恒的記憶
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但滾滾江水忘不掉蘇軾江邊的低吟,忘不掉江水中失去生命的抗洪英雄們。這就是時間的魅力,沖刷掉了塵世的喧囂與紛擾,留下了硬如磐石的記憶。
時間不會讓記憶風化,正因為這樣,我們才銘記了“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飛,更記住了陷害忠良的秦檜;讓我們銘記了一身渾然正氣的文天祥,也記住了無恥小人的潘仁美。記憶在時間的淘洗中更加彰顯,更加鮮明。
2005“感動中國”中有一個平凡的名字——陳健,30年前,他與朋友一同跳進滔滔江水中救人,他上來了,但朋友卻再也沒有上來。30年中,他完成了一個生者對死者的承諾,這只是良心的自我約束,但他卻拋棄了親人、工作,只為一個承諾。
30年,讓一個少年變成一個頭發蒼蒼的老人,但時間卻從未讓他的記憶風化,他用30年的堅守完成了一個承諾,那被是近親時候留下皺紋臉龐上滿是堅毅,它是一個平凡人,卻讓九州動容。
時間不只記住了偉人、英雄,也讓平凡的人放出光彩。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戈壁的風沙遮不住開拓者的足跡,清清江水沖刷不掉英雄的身形。
從內容上看,全文共有八段文字,敘寫了人物事件達十個之多,雖選材均能扣題但挖掘不深,淺嘗輒止,對于為什么流逝的“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的內在原因挖掘很淺,細細讀來,作者在這里只是為了湊字數而已,大有羅列之感。
從表達上看,“文采句”倒是有了,但不貼切,完全屬于背誦組合。其中,關于2005“感動中國”人物陳健的事跡與評價以及前面敘述的鄧稼先的事跡與評價(限于篇幅,略),細致分析,我們注意到,這里作者重點敘述的兩個主要論述的人物屬于現當代的,而對鄧稼先與陳健的事跡與評價完全照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毫無自己的思考與創造。從歷史風云中擷取了蘇軾、岳飛等人物,卻也只是泛泛而談,沒有深入挖掘,僅僅停留在“復述人物”的“傳聲筒”水平上。綜合起來看,這是一篇平庸的“偽文化散文”,只是作者為它披上了看似是“文化柔情”的外衣。當然,在高考網上閱卷的快速瀏覽中,這篇文章的最后得分是46分,有些偏高。
應該看到,這位同學對文學不可謂不喜歡,只是對所閱讀的材料未能深入分析思考,不能靈活運用,生搬硬套,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而是捉襟見肘,窮于湊字數,完全讓自己的文章成為別人的跑馬場。
對于此類文章,我們既不能提倡,也不能壓制,但語文教師應靜心為由這類問題的學生把脈。我們看到:一方面,學生的古詩詞底蘊和文化底蘊的積累不足,功底弱,使用不到位,就要從“歷史文化”層面為學生補鈣;另一方面,要進行“思維創造”補鐵,彌補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匱乏,審題、扣題能力不夠等問題,從思維角度進行啟發和引導。讓學生要秉承關注生命、進而關注歷史的陽光來審視歷史,從歷史的濫觴里提取生命的有效因子,思索生命的價值,讓歷史人物灌注生命過程中的因子綻放出生命的火光,讓火花轉化為我們文章的靈感和血液。
積極行動起來,引領學生在歷史文化的汪洋里遨游,幫助他們叩開“文化散文”的大門,讓選擇“文化散文”的學生不在考試中“翻船”,而是“直掛云帆濟滄海”,獲得滿意的分數,這,難道不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應該深思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