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放在哪里才適得其所閱讀答案
《古民居放在哪里才適得其所》閱讀材料
“翠屏居”事件很像一百年前敦煌的藏經洞事件。它說明我們雖然有悠久的文明,也有久遠的蒙昧。這張紅牌是一個文明自覺的信號。我為叫停的這些部門和這些人叫好。
然而,接下來必須思考的是被掛上“文保單位”而禁止出售的“翠屏居”誰來管?類似的古民居都做過普查和認定嗎?
我們在“翠屏居”事件的跟蹤調查中得知,這座古宅由于這個事件出了名,現在被一家經營茶葉的公司以每年6000元租用了。據說這家公司有意把這里辦成皖南茶文化館,倘能如是,當為幸事。但更多的遍及中華大地的“翠屏居”們呢?它們絕不會有“翠屏居”這樣的好運。如今各地的古民居大多未經普查與定性,在保護責任方面沒有歸屬。反正絕大多數房主對其古屋古宅是沒有保護意識的。如有人知道應當保護,也是既無辦法,又無財力。連北京已經定為保護范圍的四合院都扔在那里,沒人過問。難道它真像主張外賣的人所說:寧肯讓它爛掉也不放手?問題不是又回到這一話題所爭論的原點上?
在國人尚未有普遍的文化保護的自覺之時,該怎么辦?此刻我又想起了阮儀三先生。如果沒有他切實的努力,江南六鎮今何在?可是一個或幾個阮儀三,救得了成百上千個奄奄一息的古村落嗎?由此想到曾經在一次文化界的會議上說:我們在伏案研究民間口頭文學,可是民間口頭文學早已經沒人再說了,馬上就要從人間不知不覺地蒸發掉了。我說:請諸位先離開我們的書齋到田野里去吧,先去把那些殘存在記憶中的“最后的口頭文學”記錄下來吧!我們沒時間清談妙論,侃侃而談,我們應該去到文化遺產的重災區里,切切實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選自2006年11月27日《文匯報》,有刪改)
《古民居放在哪里才適得其所》閱讀題目
1.作者反對古民居類歷史遺存“漂洋過海”,列出作者反對的理由。
2.分析本文結構上的特點。
3.對于如何保護文化遺存,你有什么建議呢?試寫出兩條。
4.文章結尾引述了作者自己的一次發言的內容,想要說明什么問題?
《古民居放在哪里才適得其所》閱讀答案
1.(1)將文化遺存放到國外,未必能得到有效保護;(2)任何遺存的首要價值都是見證的價值,它是那塊土地的文化生命與歷史的物證,具有那塊土地的代表與象征的意義;(3)物質性的古民居遺存是極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存的載體,倘若物質載體不存,非物質遺產也將不存在了。
2.第一部分:作者由瑞典人欲買安徽古民居“翠屏居”引起的爭論入題,闡發為什么要保護文化遺存的問題。
第二部分:在闡發保護文化遺存很重要的觀點的基礎上,遞進一層,回答怎樣保護文化遺存的問題。
3.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言之成理即可。如:加強教育,提高全民的文物保護意識;通過制定更為詳盡的法律法規保護文化遺存;政府需加大文物保護的力度;鼓勵民間資金投入文化保護工作等。
4.放棄空談,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做實實在在的工作。
看了“古民居放在哪里才適得其所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