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想擺脫書》閱讀答案
《別想擺脫書》梁文道
意大利著名學者安伯托·艾可認為,即使我們會有越來越多的電子閱讀器,但書這個東西是一個非常好的發明,是不能被改進、不會被替代的發明。就像剪刀、車輪或者勺子一樣,這些東西自從問世之后,就幾乎沒怎么變過,我們一直在使用,也不嫌它們落伍,也許需要小修小補,但整個形態上的大規模的變化是不必要的。
法國知名電影學者尚·克洛德·卡里耶爾說,25年前,他在巴黎坐地鐵的時候,總是會遇見一個坐在地鐵站的長椅上好像在等車的人,這個人身邊總有四五本書,天天坐在那里看書。有一天他終于忍不住好奇,過去問這個人到底在干嗎,這個人說了讓卡里耶爾難忘的一句話:我就是在讀書。至于為什么選擇在地鐵站里讀書,是因為那里是唯一一個不用消費就可以一直坐著的地方,而且冬暖夏涼。“我很快走開了,因為我意識到自己在浪費他的時間。”卡里耶爾說。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永遠別想擺脫書。
《別想擺脫書》習題
1.文章第二段為何要提到剪刀、車輪和勺子?請簡要分析。(2分)
2.文章第三段所舉的事情發生在“25年前”,顯然當時的人不可能有選擇任何一種電子書的機會。你認為此例的價值會不會因此而大打折扣?(2分)
3.從全文看,在電子閱讀器越來越多的今天,我們仍“別想擺脫”傳統意義上的紙質書本的因素有哪些?(3分)
《別想擺脫書》答案:
1.(2分)與紙質書本作類比,讓人更容易接受書本是個“好發明”的觀點。
2.(2分)此例不會因為年代“久遠”而喪失說服力。第三段的事例重在強調了書本的攜帶方便,即使在電子書盛行的今天,這一點仍是不可替代的。
3.(3分)迅速翻閱圖書,對書有大概的了解;自發明以來,形態上長期保持穩定;攜帶方便,無須額外的支出。
《別想擺脫書》作者介紹
梁文道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哲學系畢業。從1998年開始,梁文道就不斷活躍于香港文化界、知識界,足跡范疇從大學講師、文化從業人員、自由撰稿人、電視電臺節目主持人、牛棚書院院長、中學校長、商業電臺臺長、電影創作人和劇評家、作家、書評家、食文化研究人、時事評論員、樂評家,到公共危機處理專員、環保權益維護者、香港愛護動物協會的動物保育大使和觀察員、古跡研究員、文化推廣研究學者、艾滋病權益維護義工等。2008年,梁文道皈依了南傳佛教。
梁文道曾說,他最喜歡熱愛的城市就是香港。而梁文道在香港出生后不久,因家庭當時經濟情況因素,父母不得不將他送到臺灣爺爺奶奶家照顧,中學時在臺灣接受教育,15歲時才回到香港父母家,情況卻又倒轉過來,令他開始認識到兩岸社會政治的沖突所在。游走于兩岸三地之間,因此梁文道的文章多分析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的社會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