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湖北的竹子閱讀答案
《一株湖北的竹子》閱讀材料
我也不明白。竹子不是每九十年或一百二十年才開花死亡嗎?這叢與玫瑰花比鄰的竹子才來我們家三年,來時還是一叢年紀輕輕的嫩竹。
翻看前兩天的報紙,完全沒有預料到,一翻開就是竹子的新聞:歐洲竹子全面開花,瀕臨死亡。
原來歐洲的竹林來自一根竹子。1907年,英國人威爾遜從中國湖北用船運了一株竹子回到英國,并且以他鐘愛的女兒之名為竹子取名:Muriel。原本無竹的歐洲從此就有了竹子,德國大約就有五百萬叢竹子分散在大大小小的花園里頭,在九十年后的今天,默默地開了花。
千萬叢的竹子,在我駐足凝視的此刻,點點滴滴綻開了花穗;每一粒花穗里埋藏著種子,每一粒種子里埋藏著時間,回走的時間里埋藏著1907年湖北的土壤和雨水。誰又能向我解釋所謂基因的哲學意義?三年前我自園丁手中買下的嫩竹,雖然年紀極輕,雖然竹葉新綠、竹桿初挺,但是它已經承繼了1907年以來的歲月,一日亦不稍減。即使是昨日培植而成的新枝,今天也已到了開花的時辰。原來每一粒種子里不只埋藏著過去,還隱藏著未來。
剪下幾枝竹花,插在瓶里,放在案頭。孩子們追逐嬉鬧的聲音隨著風飄進來,使5月的春光明媚又增加了天真爛漫的歡快。孩子與竹花之間,一定存在著一種關系;讓我在這竹花前坐上幾分鐘,我可以聽見極其細微的遙遠的聲音。
1907年的蔣氏正值二十二歲,但是他的眼淚有幾歲?往回走,1904年有日俄戰爭,1900年有八國聯軍,1895年是甲午戰爭,1885年,蔣氏出生的一年,是中法戰爭。蔣氏在上野公園所流的眼淚,無數個近代中國知識分子都流過,是感時憂國的眼淚。那些眼淚,原來早就埋藏在他出生當日的啼哭里。或者更老:1874年日軍犯臺、1860年英法聯軍陷北京、1840年鴉片戰爭…… 英姿煥發的青年人蔣夢麟、魯迅、秋瑾等流下的眼淚其實那樣蒼老。
也是1907年,二十六歲的臺灣人林獻堂在日本奈良遇見梁啟超。閩南語與廣東話不能溝通,兩人以中國文字筆談。林獻堂問:“我們處異族統治下……,最可悲痛者,尤無過于愚民教育,處境如斯,不知如何可以?”梁啟超感慨無限:“本是同根,今成異國,滄桑之感,諒有同情……,今夜之遇,誠非偶然。”
不,當然不是偶然的。臺灣林家的優秀子弟和來自廣東的進步分子會在一個特定的時空里發抒共同的感嘆,誠非偶然。他們的感嘆里深深埋藏了背后整個世紀的痛苦和掙扎。
星移物換,我們走到一個世紀的盡頭,和蔣夢麟、魯迅、林獻堂、梁啟超仍是同一個世紀。英姿煥發的青年人走在街上;那北京、上海來的,那臺北、臺南來的,走在紐約、東京、墨爾本的街上。當他們在某一個公園里獨自流下眼淚時,那世紀末的眼淚是否早已深埋了世紀初的淡淡的軌跡?
所謂基因啊,不過是文化和歷史的宿命吧。
世紀末的時辰到了,千千萬萬叢竹子同時開花,死亡。但是我不知道這能不能稱為死亡?花穗中蹦出種子,種子落在肥厚的土壤中,將衍生出另一片千千萬萬的蔥綠竹叢,在另一個世紀之初始。
死亡,竟是新生。那么文化和歷史的所謂宿命,當新的種子落下,新的思想抽芽,難道宿命所埋藏的不也是民族的新生嗎?
街上,孩子的歡聲不斷。
《一株湖北的竹子》閱讀題目
1.為什么說“英姿煥發的青年人蔣夢麟、魯迅、秋瑾等留下的眼淚”是蒼老的?
2.文中多次提到“1907年”這個時間,這樣寫在結構上有何作用?
3.結合文中,談談你對“孩子與竹花之間,一定存在著一種關系”這句話的理解。
《一株湖北的竹子》閱讀答案
1.因為在他們出生之前中國1840年到1904年幾十年間都受到外國的侵略,他們流過的憂國眼淚,無數個近代中國知識分子都流過。
2.承上啟下,過渡,上承竹子從中國運到歐洲,引起作者思考,下承中國的苦難歷史,中國知識分子的憂國。
3.竹子開花死了之后,將會蹦出種子,長出新竹,死亡也是一種新生。而革命志士也同新竹一樣,雖然犧牲了,但是他們的精神可以傳遞下來,這個傳承棒的承接人則是這些孩子,這種精神在孩子身上也新生了。所以竹花和孩子有著聯系。
看了“一株湖北的竹子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