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夏丐尊先生閱讀練習及答案
《悼夏丐尊先生》閱讀練習材料
李先生做教師,以身作則,不多講話,使學生衷心感動,自然誠服。譬如上課,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應寫的,都先寫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時候推開來)。然后端坐在講臺上等學生到齊。譬如學生還琴時彈錯了,他舉目對你一看,但說:“下次再還。”有時他沒有說,學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請求下次再還。他話很少,說時總是和顏悅色的。但學生非常怕他,敬愛他。夏先生則不然,毫無矜持,有話直說。學生便嬉皮笑臉,同他親近。偶然走過校庭,看見年紀小的學生弄狗,他也要管:“為啥同狗為難!”放假日子,學生出門,夏先生看見了便喊:“早些回來,勿可吃酒啊!”學生笑著連說:“不吃,不吃!”趕快走路。走得遠了,夏先生還要大喊:“銅鈿少用些!”學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實在感激他,敬愛他。
夏先生與李先生對學生的態度,完全不同。而學生對他們的敬愛,則完全相同。這兩位導師,如同父母一樣。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媽媽的教育”。夏先生后來翻譯的“愛的教育”,風行國內,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國文教材。這不是偶然的事。
自我離開夏先生的緣帳,直到抗戰前數日的訣別,二十年間,常與夏先生接近,不斷地受他的教誨。其時李先生已經做了和尚,芒鞋破體,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兩個世界的人。但在我覺得仍是以前的兩位導師,不過所導的范圍由學校擴大為人世罷了。李先生不是“走投無路,遁入空門”的,是為了人生根本問題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眾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夏先生雖然沒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懷的;他是贊善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種種塵緣的牽阻,使夏先生沒有勇氣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的憂愁苦悶,由此發生。
凡熟識夏先生的人,沒有一個不曉得夏先生是個多憂善愁的人。他看見世間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狀態,都要皺眉,嘆氣。他不但憂自家,又憂友,憂校,憂店,憂國,憂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皺著眉頭替他擔憂;有人失業了,夏先生又皺著眉頭替他著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產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皺著眉頭替他們憂愁。學校的問題,公司的問題,別人都當作例行公事處理的,夏先生卻當作自家的問題,真心地擔憂。國家的事,世界的事,別人當作歷史小說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問題,真心地憂愁,皺眉,嘆氣。故我和他共事的時候,對夏先生凡事都要講得樂觀些,有時竟瞞過他,免得使他增憂。他和李先生一樣的痛感眾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樣行大丈夫事;他只能憂傷終老。在“人世”這個大學校里,這二位導師所施的仍是“爸爸的教育”與“媽媽的教育”。
1946年5月1日于重慶客寓。
《悼夏丐尊先生》閱讀練習題目
(1)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本文主要記述了夏丐尊先生教授作者時的幾件往事,語言平實,情感真摯,表達了作者對夏先生的感激和緬懷之情。
B.文章開頭寫夏先生分別時“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作者卻笑他多憂,流露出對夏先生消極、悲觀心態的不認同。
C.“木瓜”本是因批評學生招致反感而得的外號,但當學生們看到他把學生的請愿全當作自己的請愿時,綽號就變成了愛稱。
D.文章寫李先生并非“走投無路,遁入空門”,而是痛感于眾生疾苦,“行大丈夫事”,這彰顯了李叔同先生的高尚品質。
E.文章名為“悼夏丐尊先生”,卻用了大量筆墨來寫李叔同先生的行為品性,既有對比,也有類比,突出了夏先生的品格。
(2)第二段在記述夏先生贊美李叔同先生的話后,作者為什么說“這話也可說是‘夫子自道’”?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6分)
(3)文申多次提到“夏先生是個多憂善愁的人”,他的“多憂善愁”源于他的愛,他的愛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分析。(6分)
(4)作者把李叔同先生與夏先生的教育方式分別稱為“爸爸的教育”和“媽媽的教育”。你喜歡哪位先生的教育方式?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8分)
《悼夏丐尊先生》閱讀練習答案
(1)D、E
(2)答案:①因為二位先生都博學多能(或同樣深解文藝的真諦),同樣具有人格魅力。(2分)
②都深愛學生,得到了學生的敬重。(或他們的教育都是愛的教育)(2分)
③都痛感眾生疾苦,對人世有悲憫之心。(2分)
(3)答案:①對國家的熱愛。當時國運衰微,戰亂頻仍,他心系國運,憤然悲嘆。(2分)
②對學生的關愛。像父母一樣,叮囑學生不喝酒,少花錢等。(2分)
③對眾生的大愛。他痛感眾生疾苦,為人世而憂傷。(2分)
(4)答案:答案示例一:喜歡李先生的教育方式。(2分)
①李先生在教學中以身作則使學生感動、誠服。他上課必先到教室,板書寫好,端坐講臺等學生到齊。(2分)
②他性格沉靜,寡言少語,說話和顏悅色,學生對他畏懼又敬愛。學生還琴,若彈得不好,他不言辭責備,只說“下次再還”。(2分)
③“爸爸的教育”主要是重身教,以自身行動影響學生。(2分)
答案示例二:喜歡夏先生的教育方式。(2分)
①夏先生對學生的教育具體瑣碎,無微不至。看見年紀小學生弄狗他也要管。(2分)
②夏先生有話直說,使學生容易親近,感激而敬愛。如放假時反復囑咐學生“早些回來,勿可吃酒”“少花錢”。(3分)
③“媽媽的教育”主要是重言教,率直開導,諄諄教導,更易被學生接受。學生凡有請愿都會告訴他。(2分)
答案示例三:這兩種教育方式都喜歡。(2分)
(理由可參考示例一、實例二。言之成理即可)
看了“悼夏丐尊先生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