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閱讀答案
《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閱讀材料
岑參
年紀蹉跎四十強,自憐頭白始為郎。
雨滋苔蘚侵階綠,秋颯梧桐覆井黃。
驚蟬也解求高樹,旅雁還應厭后行。
覽卷試穿鄰舍壁,明燈何惜借余光?
《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閱讀題目
(1)詩中頷聯寫景有何作用?(3分)
(2)簡析詩歌頸聯的妙處。(4分)
(3)詩歌尾聯用了什么典故?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愿?(4分)
《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閱讀答案
(1)描寫了秋夕讀書的清幽環境,照應題目,烘托了歲月蹉跎的感傷之情,為下文言志抒情作鋪墊。(3分)
(2)觸景生情,以“驚蟬”和“旅雁”自比,含蓄地表達了詩人仕途上進的愿望。(4分)
(3)鑿壁偷光(1分),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攜(2分)。
《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賞析
這首詩當作于廣德元年(763)秋始為祠部員外郎時,是岑參因官職低微而轉求從軍的干謁之詩。
詩題《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表現了詩人于秋夕讀書之時產生的微妙感覺。“夕”是個值得玩味的詞。“夕”表示時間,指的是夜晚,如“除夕”是指大年三十晚上。杜牧《秋夕》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也是指夜里看星星。這首詩中和讀書相關聯的是“覽卷試穿鄰舍壁,明燈何惜借馀光”,這兩句詩用了匡衡鑿壁引光的典故,自然這也是夜晚。也有人認為“明燈何惜借馀光”是用了“余光”的典故。《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臣聞貧人女與富人女會績,貧人女曰:我無以買燭,而子之燭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無損子明而得一斯便焉。”也有一定道理。但匡衡鑿壁便有“借光”的意思了,后句是申明前句之意,而不必疊床架屋,再用一個典故了。
審視岑參此詩的意思,其“幽興”便是由讀書借光聯想到升遷靠關系了。詩人先寫自己“四十”始“為郎”有自傷身世之感。接著一句“雨滋苔蘚侵階綠,秋颯梧桐覆井黃”,使他悟到,沒有外力的作用,沒有他人的提攜,要想使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實現,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走“干謁”這條道路了。干謁在當時是很普遍的求官方式,就連岑參的好友“詩圣”杜甫也曾經上詩權貴,獻賦天子,“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那么向何人獻詩進行干謁呢?岑參想到的是李進。“驚蟬也解求高樹,旅雁還應厭后行”明白地表達了自己欲選調之意。據研究資料,岑參與李進有一年時間同時在雍王府供職,雖然一個是品低職輕的文官,一個則是品高職重的武官。但是,李進雖為宗室,官大品高,然他“好從當時賢士游”,且好“赒人之急”,何況岑參亦非等閑之輩,其“識度清運,議論雅正,佳名早應,時輩所仰”(杜甫、裴薦《為補遺薦岑參狀》),因而同府供事,彼此慕名結識、相為友善,已是自然之事了。于是,岑參于秋夕讀書之時,生幽思之興,發慨嘆之辭,遂成佳句以獻之。這里才婉轉地點出了由讀書而產生的“幽興”。
看了“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