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夜》杜甫閱讀答案
《倦夜》原文閱讀
竹涼侵臥內(nèi),野月滿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
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
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本詩寫于“安史之亂”剛剛平息之后。
《倦夜》閱讀習(xí)題及答案
1、前三聯(lián)中,哪些詞句暗示了從入夜到天明的時間推移,請簡要說明。
答案:(1)首聯(lián)“竹涼侵臥內(nèi)”,寫涼氣漸漸侵入臥室內(nèi);“野月滿庭隅”寫月光灑滿庭院:表明時已入夜。
(2)頷聯(lián)“稀星乍有無”寫月升中天、群星暗淡,似有若無:“重露成涓滴”寫夜越來越?jīng)觯端絹碓街兀傻乃尾粫r從竹葉上滾落下來:寫出夜已經(jīng)深了。
(3)頸聯(lián)“暗飛螢自照”寫黎明前大地漸暗,唯有螢火蟲閃著微弱的光,“水宿鳥相呼”寫水邊棲宿的鳥,已經(jīng)睡醒,互相呼喚著:說明天已破曉。
2、本詩為什么以“倦夜”為題,表達(dá)了怎樣的情感?
答案:以“倦夜”為題,突出表現(xiàn)詩人為“萬事干戈里”徹夜難眠。表達(dá)了對國事民情的憂慮,及報國無門的感慨。
3.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本詩描繪了一幅 “秋夜圖”,試分析這是一幅怎樣的圖畫,透過這幅“秋夜圖”,我們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樣的形象。
答:主人公輾轉(zhuǎn)反側(cè),不能成眠,一會兒聽到窗外竹葉蕭蕭,一會兒對著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會對著曠野心事浩茫……從月升到月落,詩人徹夜不眠,真可謂寂孤老倦。
4.(1)從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兩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達(dá)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答:前六句是借景抒情(0.5分),后兩句是直抒胸臆(0.5分)。(全對1分)憂國憂時,報國無門。(1分)
(2)題為“倦夜”,但全詩卻有“夜”無“倦”,詩歌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體現(xiàn)"倦'意的?(4分)
答:自月升到月落,詩人不曾合眼,身倦;(2分)詩人心事重重,徹夜難眠,心倦。(2分)
《倦夜》閱讀賞析
起句云:“竹涼侵臥內(nèi),野月滿庭隅。”涼氣陣陣襲入臥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灑滿了。好一個清秋月夜!“竹”、“野”二字,不僅暗示出詩人宅旁有竹林,門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氣:夜風(fēng)吹動,竹葉蕭蕭,入耳分外生涼,真是“綠竹助秋聲”;郊野茫茫,一望無際,月光可以普照,更顯得秋空明凈,秋月皓潔。開頭十個字,勾畫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況。
三四句“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越來越?jīng)觯端絹碓街兀谥袢~上凝聚成許多小水珠兒,不時地滴滴答答地滾落下來;此時月照中天,映襯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象瞌睡人的眼,忽而睜,忽而閉。這已經(jīng)是深夜了。
五、六兩句又轉(zhuǎn)換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這是秋夜破曉前的景色:月亮已經(jīng)西沉,大地漸漸暗下來,只看到螢火蟲提著小燈籠,閃著星星點點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棲宿的鳥兒,已經(jīng)睡醒,它們互相呼喚著,準(zhǔn)備結(jié)伴起飛,迎接新的一天。
詩的最后兩句“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對全篇起了“點睛”的作用。讀了這兩句,讀者回過頭來再看前面所描寫的那些自然景物,仿佛顯現(xiàn)出一層新的光彩,無一不寄寓著詩人憂國憂時的感情,與詩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詩人為國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涼侵臥內(nèi)”;由于詩人嘆息廣大人民的亂離之苦,故對那如淚珠滾動般的“重露成涓滴”之聲特別敏感;那光華萬里的“野月”,使人會聯(lián)想到詩人思緒的廣闊和遙遠(yuǎn);那乍隱乍現(xiàn)、有氣無力的“稀星”,似乎顯示出詩人對當(dāng)時政局動蕩不定的擔(dān)心;至于那暗飛自照的流螢,相呼結(jié)伴的水鳥,則更明鮮地襯托出詩人的孤寂心情。“萬事干戈里”,這一夜他思考著千樁萬樁事,哪一樁不與戰(zhàn)事有關(guān)!詩人是多么深切地關(guān)注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難怪他坐臥不安,徹夜難眠。當(dāng)時昏君庸臣當(dāng)政,有志之士橫遭賤視和摒棄,作者自己也是報國無門。故詩的結(jié)語云:“空悲清夜徂!”枉自悲嘆如此良夜白白逝去。“空悲”二字,抒發(fā)了詩人無限感慨與憂憤。
這首詩中由于詩人以“情眼”觀景、攝景,融情于景,故詩的字面雖不露聲色,只寫“夜”,不言“倦”,只寫“耀乎外”的景,不寫“融乎內(nèi)”的情,但詩人的羈孤老倦之態(tài),憂國憂時之情,已從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鮮明地流露出來。在這里,情與景,物與我,妙合無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讀之令人一詠三嘆,味之無盡。
看了“《倦夜》杜甫閱讀答案”的還看了:
1.《登高》杜甫閱讀答案
2.杜甫《春望》閱讀練習(xí)答案
3.孤雁杜甫閱讀答案
4.《望岳》閱讀練習(xí)及答案
5.杜甫草堂記 閱讀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