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黃土高原的另一種居民閱讀答案
《古代黃土高原的另一種居民》閱讀材料
這樣,在黃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現了不同的區域。在南部地區,水熱條件好,農業持續發展,人口與時俱增,城郭壯大,文人滋生。而在北部地區,人們要艱苦得多。他們"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處在這種狀態下,社會進化當然緩慢得多。于是,南、北之間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別日益增大。后來,南部的人叫做華夏,而北部的人稱為戎狄,相互反目,關系緊張了很久.
在華夏人撰寫的史書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搶掠、禍亂華夏,便沒有什么正面的歷史貢獻。我們說,這種看法是不公平的。
戎狄正是古代處于中國北方的過渡地帶(或曰邊緣地帶,生態敏感地帶)的一個主角,而戎狄的起源與自然環境變化引起的整個生態變化有關。戎狄起源的過程就是中國古代北方畜牧業大面積產生的過程,我們關于戎狄的概念離不開畜牧業。戎狄的興起反映了人類對環境變化的一種適應方式,在"適應"中也伴隨著創造,畜牧業就是一個創造性的成果。
在中國歷史上,戎狄社會的貢獻不僅是發展了畜牧業的規模、技術,將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礎地位,還為后來草原大規模游牧經濟的產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跳出農業社會歷史的局限,放眼中國北方的遼闊大地,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上人文發展的豐富性。這些人文的豐富性,是對多樣地理環境適應的結果。而所謂"適應",對人類來說絕不是消極的。人類文明中的許多重要內容,都是在能動地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農業是一種創造,畜牧業也是一種創造。
《古代黃土高原的另一種居民》閱讀題目
小題1:下列對 "另一種居民"含義的解釋,不符合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 )
A.是指長期生活在黃土高原北部而政治、文化不同于華夏的族群。
B.是指不行禮樂,不修文字,不念詩書,卻大量畜養牲口的族群。
C.是指地域與華夏相鄰、有歷史貢獻卻被漢族士大夫貶斥的族群。
D.是指生活在我國西北部地區并開創出半農半牧生活方式的族群。
小題2: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在新石器時期,黃土高原上的戎狄族群就開創了大范圍的半農半牧生活方式。
B.華夏與戎狄出現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差異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環境的不同。
C.相互反目,關系緊張,最終導致黃土高原出現了華夏與戎狄兩個不同的族群。
D.畜牧業是戎狄族群在改造自然環境中的一個創造,是他們對中國歷史的貢獻。
小題3: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戎狄創造性地發展了畜牧業的規模與技術,因此,沒有戎狄世上便沒有畜牧業,也就沒有后來大規模的游牧經濟。
B.戎狄的興起與畜牧業的發展密不可分,因此,要正確認識中國古代畜牧業的發展史,就必須了解戎狄的歷史貢獻。
C.華夏士大夫歷來低視戎狄,在撰寫的史書中對戎狄作了不公平的評價。所以,有關戎狄侵犯的說法應糾正。
D.迫于環境的變化,戎狄開創了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可見,自然環境的惡化,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誕生的前提。
《古代黃土高原的另一種居民》閱讀答案
小題1:B
小題2:B
小題3:B
看了“古代黃土高原的另一種居民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