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與寫的變遷閱讀答案
《讀與寫的變遷》閱讀材料
雖然一直有人贊頌那些天才的文字快槍手,所謂“洋洋萬言,倚馬可待”,但真正的文學大師往往心照不宣地恪守一個道理:文學是比慢的藝術,藝術的的經營容不得“狂拼”的蹄子來撒野。不扯遠,近當代的世界文壇也是如此,那些寫得最快的,一般也是通俗程度最高的作家,如偵探小說家、武俠小說家等。而類似喬伊斯、普魯斯特這樣的作者,寫作永遠
是緩慢的。古人寫得慢,讀得也慢;今人寫得快,讀得也快。舉個世俗的例子,如果閣下花了錢去按摩房,你肯定不愿意對方用過于麻利的手法,三下五除二地把你打發。既然你是在享受生活,不管世道如何推崇速度,你都不想減少享受的時間。再以圍棋為例,那些每手棋能夠用半小時而不是一分鐘來思考的人,棋力總是更高一些。難道我們可以嘲笑他們的效率低下?面對美妙的文學作品,讀得快不是本事,讀得慢才是能耐。
這是一個資訊時代,信息強權派生出一種風卷殘云的閱讀傾向,結果,越來越多的讀者,竟至越來越習以為常地用對待信息的態度面對文學。這種態度的表象之一,就是一種“關鍵詞”狂潮。依我理解,對文學作品來說,隱匿而不是展示自己的觀點,常常是一種更可取也更高明的手段。尋找觀點,把骨肉豐滿的文學作品濃縮為機械的“關鍵詞”,其實是透露出一種對欣賞之道的不耐煩。我知道,對于志在尋找觀眾點的網友,他的閱讀通常是以“飛流直下三千尺”為基本特色的。把書讀薄,固然是一種能耐,把書讀厚,何嘗不是一種更高明的能耐?
換個角度說,飯要一口一口地吃,這話天經地義,灌腸法是不可取的。同理,字要一個個地寫,按說也順理成章。但“智能狂拼”的設計者卻告訴我們,字不必一個一個寫,而不妨一句一句來。這當然無可厚非,對于技術進步,我得心存感恩才是。只是我們還應面對一個事實:寫字速度的大幅提高,屬于一樁計劃外改良,該技術可以大大改善文人的作業條件,但對作品的優秀,卻完全沒有提供承諾。我們也許沒有想到,該技術也可能誘人下墜,讓人誤以為輸入速度的提高,可以起到類似縫紉機的發明對裁縫行業所帶來的迷人革新??p紉機的作用原理是:你的腳踩得越快,那條褲線也就越筆直。但是,文學語言與褲線總不宜等量齊觀吧?
閱讀的最小單位,同樣呈放大之勢。古人讀書,最小單位是一個個文字,今人讀書,最小單位恐怕已有了大幅度提高。律師調看卷宗式的閱讀法,是否正在文學讀者面前大肆推廣呢?當然,話得分兩頭說,如古人那樣把閱讀注意力過于集中在單個文字的審美上,也會對閱讀視野造成損害,不宜培養弘闊的文學氣度;但眼下這種大而化之的鯨吞式閱讀法,又絕非培養文學大氣度的方便法門。弄得不好,還可能弄成駝子摔跤,兩頭沒著落。導致細微處不見了精神;宏大處亦如一只斷線的紙鳶,雖高高在上,終不知魂歸何處。
《讀與寫的變遷》閱讀題目
小題1:第五段“把書讀薄,固然是一種能耐,把書讀厚,何嘗不是一種更高明的能耐”中的“把書讀薄”“把書讀厚”在文中的具體含義是什么?(4分)
小題2:分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義,并分別說明這樣寫的好處。(6分)
(1)文學語言與褲線總不宜等量齊觀吧?(3分)
(2)弄得不好,還可能弄成駝子摔跤,兩頭沒著落。(3分)
小題3:文章的標題是“讀與寫的變遷”,在作者來看,“讀與寫”有著怎樣的變遷?(2分)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4分)
《讀與寫的變遷》閱讀答案
小題1:“把書讀薄”的意思是快速閱讀,僅把握作品的概況和主旨。(或:以對待信息的態度對待文學作品,篩選關鍵詞和作者觀點) “把書讀厚”的意思是對文章進行細致的解讀,體會作品的深層意蘊和豐富內涵。
小題2:(1)含義是:文學作品創作速度并不能提高文學作品的質量。采用縫紉對比的手法,鮮明通俗。
(2)含義是:粗略而快速的閱讀方式,有可能導致文學作品的豐富精妙之處與作品的主要信息兩方面都沒有把握的后果。運用比喻,形象生動。
小題3:由過去的“慢”變為現在的“快”。作者意在批評當前文學創作和文學鑒賞領域只注重速度,不顧質量的平庸化傾向,倡導精心創作認真品讀。
看了“讀與寫的變遷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