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敘史事和三代史詩閱讀答案
《口敘史事和三代史詩》閱讀材料
夏、商、周三代,還以神話故事、歷史傳說為主要內容編成史詩,傳誦這些史詩的人,往往是瞽朦瞍一類的樂官。左丘明就是一個失明的人,做魯國的史官。以失明之人傳誦歷史故事,不只在古代中國,在其他一些古國也有相同的情況,如希臘的荷馬,也是一位失明者。以詩的形式傳誦歷史故事,容易記憶,便于普及,所以,傳誦久遠。當然,起初的史詩是很粗糙的,經長期的流傳,不斷加工完善,所以這些史詩都是眾人的作品,并非少數樂官的創造。
在先秦,史詩繁多,孔子刪《詩》時,尚可見到3000余首。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史詩主要保存在《詩經》中,共有305篇,分“風”、“雅”、“頌”三大部分。“風”是民歌,由政府派“行人”從民間采集而來,經過加工潤色而成,以反映現實為主,但今天看來,也未嘗不可稱為“史詩”,比如:《豳風·七月》反映一年四季農業生產勞動,對我們認識西周社會,具有相當的史料價值。“雅”、“頌”,在當時就是史詩,多為追憶祖先,歌功頌德之作。比如《大雅·生民》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這是推尊周的祖先后稷之詩。后稷之母姜嫄踩了高辛氏之足印而生后稷,把后稷神化了。文王、武王的先祖即能非同常人,當然他們自己也就非同尋常了。非常之人才能做非常之事。這反映了先民們的思想認識特點。“雅”、“頌”還有些篇章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產、習尚、筑城、立廟、封邦、建國的基本過程。
“史詩”作為史料來說,它與歷史傳說一起反映著廣闊的社會內容,對當時簡略而缺乏關聯的史官記錄,起著聯絡會通、委曲細節的作用。對于后來發展起來的某些史體也有創始之意。如:歌頌英雄人物的篇章,上繼傳說遺風,下開歷史傳記的端緒;專詠一事的篇章,具有紀事本末的性質;歌頌先王偉業的篇章,又可以看作歷史論、贊的遠祖。
(選自《中國史學史綱要》,有刪節)
《口敘史事和三代史詩》閱讀題目
12.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 )
A.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有一千多年的史事是靠先人一代代腦記口敘傳下來的。
B.甲骨文記載的社會內容不能反映豐富多彩的客觀歷史,許多史事仍依靠口敘來傳播。
C.口敘史事在史事傳播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如天子聽政時臣子們所講的許多內容就是先祖的事。
D.傳說的歷史內容的顯著特點是:人物被神化或者都是改天換地式的英雄,是群眾的利益代表者。
E.在古代,中外均有以失明之人傳誦歷史故事的例子,例如古代中國的左丘明,古希臘的荷馬。
13.下列關于“史詩”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史詩”是指以神話故事、歷史傳說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故事。
B.“史詩”主要由瞽朦瞍一類的樂官編寫并傳誦。
C.“史詩”以詩的形式來傳誦歷史故事,是由于詩容易記憶,便于普及,可以傳誦久遠。
D.“史詩”具有史料價值,并對后來的某些史體有創始之意。
14.根據文意,簡要回答第3段所說的“先民的歷史觀點”的內容及其產生的原因。
15.司馬遷寫《史記》時曾“網羅天下放失舊聞”,大量搜集民間口傳的異聞傳說等史料,如《史記》中記載了契的母親呑食了玄鳥掉下的卵而懷孕生下了契,周后稷的母親姜原在野外將自己的腳踏在一個巨人的腳印上,因而懷孕生下兒子等神乎其神的事。請結合文章內容,談談如何看待司馬遷的做法和《史記》中的異聞傳說。
《口敘史事和三代史詩》閱讀答案
12.【答案】C、D
13.【答案】B
14.【答案】(1)先民的歷史觀點:非常之人才能做非常之事。(或:歷史是由神仙般的改天換地式的英雄人物創造的。)(2分)
(2)產生原因:當時的人們認識水平低下,對許多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無法解釋,只好將其神化。(2分)
15.【答案】(1)司馬遷囿于當時(史料不足)的現實及認識水平,重視搜集異聞傳說以充實史料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2分)
(2)遠古神話傳說中保留有很多史事,我們可以透過這些神話傳說窺探遠古的社會內容和人們的思想狀態。(2分)
看了“口敘史事和三代史詩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