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燈盞閱讀答案
《秋日的燈盞》閱讀材料
?、芤槐緯诮涍^春風、夏雨的重疊,終于在深秋的最后幾日結束了文字的蔓延。這個文人松了一口氣,好幾次他像一個持燈者,火舌飄忽不定,他的心時浮時沉,晴明陰晦在瘦削的臉龐上隱現。夜半推開窗門,所有家庭的燈盞都熄滅了,自己卻還在夜色里跋涉--這大半年的燈火費得太多了。在鄉村寫作,筆下的蔬筍氣明顯與上一個章節慢了一個節奏。似乎都有這樣的感覺,在鄉村里完成的這一部分,像是夕陽余暉下歸欄的牲口,腳步細碎,神色安然,被深濃起來的薄紗籠罩。也應該有一個相近的閱讀環境----村頭老樟樹下,寂靜蕭然的風雨亭里,簡約樸素的廊橋上。選擇環境閱讀是一種智慧,刪去書寫者身上的種種附加,也放棄了自己種種目的性,此時,書頁打開,字句聯袂而起,人融了進去。有幾次我讀到一些殘本,殘本毀棄了創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異地驟遇了陌生人,沒有既往的歷史記錄,沒有陰影和光圈,使閱讀時每一字句都像秋風里吹過的干果,水分濾去,肉質干脆。秋風殘照下的人、文要比濕潤陽春時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節,濃縮著艷麗的汁水,到了這個節氣的文人筆下,我們說韻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樸實無華來承擔的。
?、轁u漸形成一個晚秋愛好者。尚在硯邊的余墨被風吹干,兌點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視著筆底漫不經心的揮灑狀態,萬木蕭疏,百草枯黃,一個在秋風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葉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時代持抱不放的愛戀,不是展現了,就是放棄了。季節使人、物發生了多大的變化啊,幻想的春日和無比實在的秋日――有理由說,春日秋日的筆下文辭一定是不同色澤的,盡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記得秋日里修訂春日寫下的一疊文稿,落筆如刀斧,刪盡繁枝縟葉--這就是文字的命運,像許多果實那樣,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確認。
⑥有一些燈盞沒能亮到秋日,與生俱來的命數,使它們止步于初秋。劉安說,不與夏蟲語寒,不與曲人語道。因為生命中缺乏言說的條件,回放曾經在春日里生機無限的花朵,不禁追問起空間的歷程,究竟隱伏著多少玄機:在時光攜帶著無數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進時,傷逝之美也在同時上演--使一個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積著濃艷和空洞的春愁,此時一筆勾銷。(選自《經典美文》2007年8月,有刪節)
《秋日的燈盞》閱讀題目
1.作者為什么說“農夫指縫里漏下的一枝金黃”“此時的美超過一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3段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此段突出描寫了什么?渲染了什么?揭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日的燈盞”在文中指什么?為何稱之為“燈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隱含作者對生命追求過程的思考,結合全文,對此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A.生命的追求過程是一個由繁華、虛浮而歸于本真的過程。
B.生命的追求過程是一個漫長而又充滿艱辛的過程。
C.生命在追求過程中,葉片脫離枝條,生命枯萎,滿目蕭索,令人對生命的短暫無奈、傷感。
D.達成了自己的目標,固然令人欣喜;即使達不成目標,只要經歷過,奮斗過,也可以無愧無悔。
E.生命的追求過程是一個看透人世悲涼,人生輪回,只有默默承受苦難的過程。
《秋日的燈盞》閱讀答案
1.因為它的獨立存在體現了山村的岑寂或“虛構出岑寂田野的動人一幕”,揭示了到了秋日一切美艷都歸于素潔,歸于自然的道理。(意對即可)
2.運用比喻,選取山村秋收后一家人圍聚爐火和谷倉的典型場景進行描寫,渲染了溫馨、喜悅、滿足、實在的氛圍,揭示出希望不落空才會快樂的道理。(意對即可)
3.秋天的果實或勞動的結晶。這里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因為燈盞發出光和熱,給人溫暖,讓人心里踏實,使人充滿喜悅、看到希望,這些與秋天的果實、勞動的結晶給人們的感受相同,二者有相似點。(意對即可)
4.CE
看了“秋日的燈盞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