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川東:高中語文學習方法指導
薛川東:高中語文學習方法指導一
【基礎知識】——該記的一定要記牢
薛川東:目前大家可以看到有15份試題,就是近兩年有些省市自治區有獨立命題權,但是整體結構上除上海以外,沒有太大的變化。現在分三塊說:第一塊對必要的語文知識的考察,這塊題目對學生來講是一個難點,你沒有時間的投入,沒有一個穩定的牢固的記憶,你做是不行的。比如字音字形,說這里有沒有靠理解,有一點,主要是你把它記下來。
參加過高考的同學多少屆,從我最早輔導的同學到現在依然和我們一起進行研究的新同學,我算了有三代人了。他們統一的感覺就是落實就是生命,該記的你要記牢的,死記硬背好像這個詞很難聽,但是需要強記的東西,記得死,記得調牢,到時候調得出來這才行,像字音、字形,像成語的積累,近義詞的辨析,文言實詞的記憶,文言功能的理解這些都有背在里面,盡管表面上我默書的題就幾分,但是實際來講在語文備考過程中,該記的,該背的如果不落實,會直接影響考試成績,這是誰的責任?我覺得到了高三來講,就完全是同學自己的責任,老師只附帶提醒。不是說老師講的遍數越多,你就記憶的越扎實。
任何學有所成的人第一記憶已經就是強大的記憶力。說遺忘率很高的人想當科學家,想當文學家,想當實業家都不可能。這種記憶力的訓練表面看起來是為了解決語文知識這幾道題,比如字音、字形,近義詞的辨析等等,實際上你記憶這些東西是做新的推理判斷的一種依據。比如現代文閱讀,千把百字,在具體解題的時候,文章在你腦子里,隨時題目和文章內容有碰撞,你的方向就比較明確。因此我想第一塊表面應對語文基礎知識的題需要訓練我們記憶功能,實際這是爭取語文考試成績優良的一個基礎,非做不可。
【閱讀】——找到文本中相關的有效的信息
薛川東:第二,語文試卷中閱讀是個核心的東西,這里說的閱讀是精讀,閱讀如果是籠統地來看,感知對于高三學生不難,一文章瀏覽一遍大概就能感知,但是有的問題細化到一個詞怎么解,這已經過了十多年的例子,有一次高考題目,大家現在看復習資料還有是奧地利著名記者散文家茨威格寫的一篇散文,他是1928年拜托爾斯泰的陵墓,回來寫了一篇文,叫《世界上最美麗的墳墓》,里面有一句話,他說在這特殊的日子里如何如何,于是命題人問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說這個特殊的日子特殊是什么意思?那天我記得我還參加閱卷,一看考生還是像小學生解詞一樣,特殊就是不一樣,特殊就是值得紀念,特殊就是難忘,其實這道題出的非常漂亮,因為這篇文章有個附標題,標題是是世界最美的墳墓,附標題是1928年在俄國的一次旅行,加了一個注解,注解列夫托爾斯泰的生日,誕生于1828年,考察同學在閱讀中精讀的能力,能不能把兩個數字信息做一個碰撞,做一個整合,茨威格是1928年去,列夫托爾斯泰誕生是1828年,他說我去的這一天是特殊的日子。顯然是特殊就在紀念托翁誕辰百周年的時候我去拜謁,特殊是這一年。正確者極少,通過這次考試,對語文學習是一個促進。
高考有功勞,有人說高考整學生,實際高考推動大家的學習。現在閱讀中根據命題找到文本中相關的有效的信息,而且這個信息最好能擴到有效的區間里,看多了沒用,看少了重要信息遺漏,答案不全面,閱讀考的是精讀。在題目的設問上,很靈活,有時候填空就行,有時做個簡答。有的時候可能對一個問題做一點辨析。但是不管怎么樣,在閱讀中回答的時候,形成答案是三種事,一個是把原文中的話找出來就是答案,大家回去可以看歷年的考題,特別是05年這15套題,幾乎各省在考試中都有直接提取信息形成答案,這也不容易,多說了就不行,說少了又不全,這是一個。有的同學說要這樣的題不過關就太冤了,就跟日本鬼子似的,八路軍就在眼前,就看不出來,這就是能力。閱讀中一定要根據設問找到直接可以回答設問中文本中的信息。
第二是文本中有些信息需要你進行連綴、組合,可能這個信息點是出在三處,把有關的詞語或者句子找出來,做一點舍取,再加上必要的詞語連綴,形成一個答案,我們借助整合這個詞說,對文章中有效的信息進行必要的整合,形成答案。這是我從答案的情況來說。第三種就是答案,你文本看一年也沒有,比如我剛才說的特殊的日子,人家上面沒有寫,小說創作的目的一般作者都不會寫出來,因為小說創作就是作者言其事,讀者會于心,如果這類題就是你的理解,你的看法,你的評價,用你自己的話來說形成答案,答案就這三種情況,這你心里明確了,做答的時候就有方向了。
另外語文考閱讀,特別是現代文閱讀,不管考散文、小說、報告文學或者考一篇很紀實的文章,社科類,自然科學的文章,考你的無非是三項,一項對重要信息確認的能力,這重要信息究竟含義是什么,進行確認。第二,考察你分析綜合的能力,有些材料出現了,對這些材料要分析一下它想傳達作者什么樣的觀念或者什么樣的感情,可能文章中好幾處都有牽扯到作者思想感情或者對社會看法的這樣的語句文段,要綜合起來,最后加以概括,有的同學總結得很好,他說命題人員如果抓住文章中一段特別形象、具體的文字要來設題,最后答案一定特少,形象、具體的東西最后設題,準保是你要回答抽象的,概括的做答案。同學回憶一下在語文課學習是不是這樣,你學《祝福》特別形象描寫了祥林嫂和魯鎮人的關系,最后一定概括作者寫這段是什么目的,形象具體的材料你看著很多,最后形成的答案是抽象概括的。反過來也有,有一句話特別精煉,特別抽象,命題人說這里有什么深刻含義,讓你分析一下,那這里答案就多了。有一個同學可能化學學的不錯,這跟可逆反應差不多,對了,形象具體的材料要設題,答案往往是抽象概括的結論,抽象概括的語句設題,最后分析出來的答案應該是比較形象,比較具體。
還有一類是文章中特含蓄的話,要清晰化,剛才講了兩種,第三種就是含蓄的語句要會清晰,它的含義很豐富,表面看起來說的似乎不清楚,我這里提一個問題。這是高中的同學回顧他初中學習,他說我到高三,初中學的一篇文章還有疑問,我說當時為什么沒有問,說當時中考沒有設計就沒有問,就是魯迅的孔乙己,用小伙計的口吻說一句話,說孔乙己的下場是怎么樣,說大約的確死亡,說這是矛盾的,要修改病句有這個,說我大約的確知道什么事,這肯定是病句,但是放在文學作品中這是一句好句子,這怎么回答,就含蓄了。看完全篇就知道,孔乙己這樣的人這個社會一定要吞噬的,他的死是必然的,因為最后孔乙己在酒店露面的時候已經打折了雙腿,以手代足走的,誰也沒有人管他。但是孔乙己這個小人物他什么時候死誰記得,我一說這個,二位同學說想起來,他想他說高中學一篇文章,上面不僅寫馬克思去世是哪年哪天幾點幾分都寫了,那是偉大的人物,人民永遠銘記。實際上那大約的確死亡是把孔乙己的特定身份和他的命運說的很準確。這一類含蓄的東西要會分析,你的語文不能說學到家,在高中中登了一個高峰,這個高考還怕什么。
高考中語文閱讀的材料一般來講比我們課文中高難度的材料要容易一點,它還做了一些整合,做了一些刪減,篇幅沒有那么長,不要怕。剛才我以閱讀為例子來講,知道閱讀命題的特點,答案形成的幾種樣式和對文本的處理手段,我想同學按照這個思路,現在老師天天講新課都行。有一個學生高考完了說得好,說我覺得語文沒有什么復習,語文每天都是新的,換篇文就是新的,我說什么有復習?他說好像數學有,數學解一元二次方程,給一個公式,能使好幾百年,最笨的辦法往公式一帶就行,語文不行,材料一變就是一篇新的。他這個看法非常好,實際上你把復習當成一個新的汲取營養。
語文學習無非是完成三個任務,一個就是優化我們的思想,提升我們的思想,讓我們的思維更全面,讓我們認識善惡美丑更準確,包括道德信仰,價值觀。第二個任務學語文天天有文化積累,傳統文化,現代文化,中國民族文化,世界文化,鄧小平同志講三個面向,三個面向一看那就有文化,所以語文學習每天都有文化積累,有的同學說說我數學課都沒有學過華羅庚的東西,華羅庚是數學家,他的東西放在中學數學不行,但是在語文課我學了一篇統籌方法就知道華羅庚,知道華羅庚建設的運籌學、統籌學,那不是文化嗎?第三就是學語文是每天優化自己的口語表達,書面表達能力。
【作文】——綜合考察思想水平、文化儲備、表達技能,
高考命題也是考慮到這幾個特點,話說第三塊作文。作文是綜合考察你的思想水平,考察你的文化儲備,考察你的表達技能,作文不能砍就在這里,同樣一個題目出來了,有人一說,就看出他的思維有深度。那天看一篇文,這是好幾年前考的,是北京的命題叫《規則》,有一段話說足球比賽講規則,各個方面都有規則,以規則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我看有一個學生寫的很好,他上面就說一提起規則,不少人就想到規則是限制,是制約,犯了規要受處罰,規則兩個字給我們帶來的消極因素太多了,其實再仔細看看,規則透著活力,規則的改變,規則的更新,規則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前進。這一開頭一寫,老師一看,他不再按著一個定向的考慮一個問題,他從20世紀60年代,到在乒乓球這項競技體育運動規則的不斷修改,他說了三個問題。對規則技術上的修改,推進了技術的發展,對規則技術的修改,普及了這項運動,第一個我忽略不說,第二我可以簡單傳達一下,這個同學大概是乒乓球愛好的考生,某年多少屆我忘了,地點在印度加爾各答世兵賽,七個獎杯都被中國人抱回去了,他說我第一次知道囊括這個詞,天大的好事。沒過一個月傳來一個消息,國際乒聯修改規則,而且都是針對我們優秀運動員的長項進行規則的,心里不平靜,但是仔細一想規則修改限制了我們,我們就得沖破自己,再有提高。如果永遠對我們有利,永遠囊括,囊括兩次,世界各國不跟你玩了,世乒賽就沒有了,就變成你中國的游戲,效果很好,歐洲人感到高興,日本人也感到高興,韓國人也感到高興。第三就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了,很多人通過電視來看,電視看你的規則在修改,人家要看清楚,乒乓球的顏色,臺面的顏色這都是表面的,乒乓球以后發展太快,前三板解決問題,眼花繚亂,人看著不過眼,物理學家提建議,加大球的直徑,讓它重一點,旋轉多一點,這項規則一改,對競技運動帶來的體育經濟產業產生影響。你說他這個文寫的好是不是他思想水平比較高,乒乓球不是文化,是我們國球能從上個世紀60年代說到現在,文化儲備,三個觀點,語言表達非常準確,這是優秀文,這個文還用準備嗎?剛才主持人給我提的問題,引起我的感想,我說的太雜亂,但是核心的問題平靜地對待,你有應對語文的基礎。
薛川東:高中語文學習方法指導二
考場上提高成績的小技巧
主持人:能不能再透露一下在考場上有沒有一些提高分數的小技巧?
薛川東:技巧有,技巧來源于技能,比如說在文言文閱讀過程中,文言文的閱讀現在題目設置在第一卷安排五個選擇題,這就不是真正意義上你的閱讀,是別人的閱讀成果你來評定一下,比如這個字當什么講,有四種講法,你看哪個對。你要說技巧首先是心態,有一個學生說的好,說我就愛做選擇題,做選擇題的時候我不是學生,我是老師。出題的人都是我的學生,他來匯報,當然這是玩笑話。其實像這類題目,他在答案中,如果說不正確的一項是什么,有三項是正確的。對那不正確的,如果正好是你有含糊,那三項正確你有把握,那當時也認定他了。這種機率不是很高,不過也有。在文言文的第五道題它往往是下列的敘述或評議與原文不相符合的是哪想,就說有三項相符合,有同學說我做文言文的題,先看最后一道題,都用現代漢語寫的,等于是給了文章做了注解,看了看,我再回頭讀就讀的更清楚了。
你剛才說技巧,比如說看文本,看題目結合起來,以不同的選擇性的答案來觸動你的理解,糾正你的誤解,這也可以算一點小竅門了,但這個東西不是很牢靠。至于答案是不是會形成規律,說怎么這五道題一個C都沒出現,肯定我錯了,也許命題沒有這個,不要這么想。至于技巧,我覺得更多的是揚長避短,比如說語文試卷絕不存在第一題容易,第二題稍微加點難度,到最后越來越難,不是這樣的。如果遇到第一題感覺看起來很扎眼,放一放,首戰必勝,我先做一道前面那幾個知識小題,選擇題,先做一道最拿手的,也未嘗不可。
至于有些技巧還是管用的,比如作文,最后時間不夠了,在這個時候你要考慮到一個比較含蓄或者是別有意味的結尾使這個文章感覺到可能言又未盡,你的文章又沒有結尾,就算沒有完成作品,分很低。比如有的老師讓同學寫作文,多分幾段,每個獨立意思分一段,這也是一個技巧,因為對閱卷老師來講,你就一段看著一大片,三行變一段,下面又縮進兩個字,對視覺有一個提高,老師會關注。老師說最重要的話放在第一段說出來,這是一般的議論文,給人家觀點上的烙印,這是一個技巧。但是要因人而宜,在技巧方面我們不必考慮太多,因為有時候不管用。有的同學說文言文考試下列語句的意思正確不正確的是哪一項,反正念的不順嘴的往往沒毛病,是直譯的結果,這個也不太牢靠。
薛川東:高中語文學習方法指導三
高三能否快速提高語文
主持人:您剛才也強調語文是對自己綜合能力的考察,如果到了高三以后,考生想快速地提高語文,您覺得有這種可能嗎?
薛川東:快速這個詞看怎么理解,別人有的可以短期看成果,比如說像標點符號的使用,病句的辨析,如果訓練一定的量在短期就這么幾種情況,量夠,另外訓練以后都接受了講評,又段段清,有落實,我看很快這類題目就能過關。多年都做過這個試驗。
快速還有一個含義就是提高自己的思維力度,敏銳性,比如作文的審題這是寫作的第一關,審題當然需要知識,現代高考作文的審題不是太難,給你材料也好,給你出一個命題也好,文字本身的障礙不大,而且我們經過近20年,中等教育的不斷的優化,我們現在教學成果比20年以前要大幅度提高,20年以前我們教過水平當時比較低的學生,我記得有一次我出作文題叫《行百里者半九十》,這個題目是文眼,現在看不好,高考這么多年沒有拿文眼當題目,現在同學一看馬上有知道,他是還是干一件事情越到最后恐怕越應該謹慎,難度越大。我記得當時一個學生審題沒有過關,看題目這里有九十,與此相關的飯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那還寫什么。
你剛才講的快速,審題的速度能不能提高,我覺得能。你看一定量,雖然有些題目表面材料不一樣,但是有規律,有些材料有些是含有寓意的,最能形成作文中心或主題詞那句話沒有說出來,你得把它說出來,有些材料本身有作文的使用價值,這材料本身既能到作文里進行分析,這個作文就好寫了。有些材料它可以促使你連接與它相關的材料,在你構思中就能很快地把文章,你要寫的素材從你的大腦儲存庫中調出來,如果集中搞一點訓練,抓住規律,比如像這個快速我覺得還是可以的。
但是有一點快速不了,比如語言表達的質量,簡明連貫得體,說訓練一個月就飛速提高,這恐怕很難。因為如果你語言拖沓,你語言不得體,你說話不連貫,這不是一天形成的,長期在語言訓練中有缺失,形成一個弱點,毛病,改毛病需要一個過程。另外優化語言,這是需要下苦工夫的,毛主席他是有大無畏的精神,很多困難不在話下,他詩詞里有,但他著作里有一件事很難,原話這么說,語言這個東西不是很容易學的,非下苦工夫不可。這個就得實事求是了,如果誰打一個廣告說優化語言訓練班,一個月就可以使你的語言達到作家的水平或者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的水平切勿相信,那辦不到,因為語文考的時間跨度太長。
說一句笑話,一個學生有一個發現,他說高考只有一份試卷是小學四年級學生就可以參與能得到分的,我說你甭說了,語文,我試過。物理別小于4年級,初三的學生到那里也一分得不到。語文小學四年級高考的卷子能得分,語文的基礎分比較高,現在不復習得個七八十分明天考都可以,關鍵的是到了100分左右能不能往前再跨跨,所以有的學生提的口號高考應該成功應該過百爭十,我能過100,150分的滿分,再爭取十分,我的成績可以往前提高了。所以對快速我們應該持一分析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