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校民校外國語學校分別適合怎么樣的學生
所謂: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小編認為在小升初這個事情上,這個法則一樣的使用。那么公校民校外國語學校分別適合怎么樣的學生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公校:尖子或有優秀特長的學生
廣州小升初,優質公辦學校主要集中在越秀、天河兩區。越秀的省實、2中、7中、16中、鐵一中學、廣大附中、培正中學、育才中學、西關外國語學校、廣州外國語學校等;天河區的華附奧校、47中、113中、匯景實驗中學、天河中學等,向來是中考高分大戶,尖子生數量和質量高,公校集中很多優質師資力量,辦學經驗豐富,學校尖子生夠尖,優質生數量大,針對有各科成績優秀、或者有特長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選擇。比如華附奧校,招生對象是智力超常、身體健康,全面發展,各科學習成績優秀并有數學特長,通過2011年全國數學“華羅庚”金杯賽初賽并獲得決賽資格;或者獲得全國小學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二等獎以上(縣級)的學生(如:祖沖之杯、育苗杯、希望杯、小學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等。西關和廣外都招收英語特長生,錄取分數都非常高。
2014年公校招生方式及2015年招生展望
以往針對老三區來說,派位分批次,所以各科優秀的學生極大可能就是在第一批進行派位,學生的六年級上學期的期末成績非常重要,這是學校分批次的重要依據之一。雖然“推薦生”被取消,但良好的學校成績仍然是學生能順利進入好的公辦初中的重要保障。
對于特長生來說,首先要關注特長生資質認證。每年5月份,由學生提出申請,然后由學校統一向區教育局提交特長生資質認證,通過區教育局認證的,每人將發一張特長生報名表(一人一表,兩個意向),特長生正式報名時需將報名表原件交給第一意向的中學,只有拿到了特長生報名表,才算是一名真正意義的特長生。 第二步要關注各校的摸底測試時間。每年3月底開始,名公校就會陸續發通告,舉辦特長才藝的摸底測試比賽,初賽時間一般安排在4月底至5月中期間進行。第三步,關注正式報名時間與操作流程。向目標學校報名后,學校會安排一次特長初試,通過初試的學生還要再參加一次區教育局組織的特長復試;通過區教育局的復試后,錄取名單會在就讀的小學和錄取的中學同時公示一周后正式生效;第一意向錄取結束后,各中學對符合條件并已報考第二意向的特長生再進行專項測試和補錄。因為公校招生的渠道和信息比較隱蔽,所以家長要密切關注目標學校的招生信息,包括報名時間點、考試方式。
2014年很多學校取消筆試,增加面試,也還有很多公校采取隱蔽筆試的情況,但面試會成為2015年小升初的主要方式。綜上所述,2015年公校派位可能會提前,那么家長也要密切關注所在區的電腦派位的時間,如果派位提前,就要兩手準備,假如派位結果不滿意,可以選擇民校作為第二目標學校,這時需要關注該校往年的招生方式,已經今年會有怎樣新的變動。
民校:中等水平,想要有更大提升的學生
家長在擇校上始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總想把孩子送往最好的學校,但很多人都沒有考慮過最好的是不是最合適的。一個孩子發展得好不好,1/3是靠孩子本人,1/3是看家長,剩下的1/3才是學校的因素。目前中國的教育主要是班級教學,教學安排基本按照中等水平的學生,處在中等位置的孩子往往就會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進一所學校前,家長不妨把自己孩子的水平拿來比照一下。
有不少孩子原本成績不錯,但因為到了不適合自己的學校,在激烈的競爭中不堪重負,自信心遭遇打擊,成績一落千丈,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一定要從各方面分析孩子的情況,幫他們找一個最合適的學校。
2014年民校招生方式及2015年招生展望
今年小升初大部分民校仍然采取了筆試招生。不過由十多個民校組成的“大聯盟”今年“瓦解”,即各考各的,不再統一一張卷子。
2014年民校有一些現象值得關注,一是提前考試,“占坑班”從3月就開始出現。二是民校出現與高中特色課程班相銜接的初中特色課程班。三是民校出現免費班搶尖子生。為與公校爭取生源,民校也承諾會提早錄取。2015年廣州小升初民校將取消筆試,采用“面談”的方式入學。
外國語學校:基本上適合所有學生入讀。
外國語學校雖然以外語為特色,在課時上略長于其他主科,但其仍然是最終以中考出成績的綜合性中學。因其歷年中考平均分較高,且性質為公辦,免收三年學雜費,故備受家長和學生的青睞。
公辦外國語學校的錄取,將按由之前的自主報名變成今年開始的由學校推薦,各區教育局確定名單并進行分配,最后列入面談名單的學生,將享有一次面談機會的方式進行。
2014年外國語學校招生方式及2015年招生展望
由于外國語學校是公辦學校,今年將免試招生已是板上釘釘,只是面談方案 至今尚未公布。
從廣州各外國語學校反饋的意見來看,大多數人更傾向于選擇第二套方案,也就是面談分批進行,讓學校保留特色招生的部分權力。據透露,面談主要考察學生在自我認識、目標動機、思維能力、習慣品質、人際交往、合作交流等方面的素質,側重注意與觀察、語言及表達、邏輯與推理、思維的豐富完整和敏捷開放、學習閱讀和科普素養的積累等。
面談形式不是以往的“一對一”(一個老師面一個學生),而是很有可能改成“群面”,即分為10個小組同時進行,每組5人,評委老師包括英語教師2人、德育工作者2人、學校中層領導1人,其中設1人為組長。面談沒有紙筆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