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級知識點
地理七年級知識點:重要緯線
重要緯線:
00緯線(赤道):幾內亞灣(0)、剛果盆地、東非高原(維多利亞湖30E)、馬來群島(120E)、亞馬遜河口(60W)
地理意義:最長緯線;南北半球自然分界;全球晝夜等長.
北回歸線(2326'N或23.5N):撒哈拉西部(0)、紅海、阿拉伯半島中部(60E)、印度半島北部、恒河河口(90E)、云南廣西廣東南部(汕頭)、臺灣海峽(120E)及中部、夏威夷群島、加利福尼亞半島南端、墨西哥灣中部(90W)、古巴以北
地理意義:太陽直射點地表最北;熱帶與北溫帶分界.
南回歸線(2326'S或23.5S):南非高原東側(30E) 澳大利亞西部高原(120E) 澳大利亞大分水嶺(150E) 拉普拉塔平原(90W)
地理意義:太陽直射點地表最南;熱帶與南溫帶分界.
300N緯線:蘇伊士運河、波斯灣北部(阿拉伯河口)、青藏高原(拉薩以北)、四川盆地(成都)、長江中下游平原、杭州灣南端(寧波)、密西西比河河口
400N緯線:南歐三大半島、黑海海峽、塔里木河、敦煌、嘉峪關、河口、大同、北京、秦皇島、鴨綠江口
(秦嶺淮河:32-34南嶺:26陰山:41N)
北極圈(6634'N或66.5N)穿過歐洲、俄羅斯北部。
地理意義:北半球極晝極夜的最南界;北溫帶與北寒帶分界.
南極圈(6634'S或66.5S)南極大陸外圍。
地理意義:南半球極晝極夜的最北界;南溫帶與南寒帶分界.
大洲經緯大致定位:
非洲最西側正是東西半球分界線20W左右,最東側大約50E左右,北側在地中海沿岸,南側開普敦,兩地均是地中海式氣候,而地中海式氣候在世界各地分布為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總結起來非洲位置應該是:小東經,小緯度!同樣道理,歐洲位置(小東經,大北緯)在非洲北面;大洋洲位置(大東經,南半球);南北美洲都在西半球(160E --20W),且北美東側和南美的西側都是大致60W,所以是:大東經,小西經;南極洲自然是大南緯,全經度了;我們亞洲是:東半球(20W-160E),中(30-60)低(30以內)高緯度(60N以北).
地理七年級知識點: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的特點是: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時,形成濕季;受信風控制時,形成干季。其分布規律是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對此學生會產生疑問: 赤道低氣壓帶的移動范圍是在南北緯10以內,它是怎么控制熱帶草原氣候的呢?通過分析,我們可以把這種氣候的成因歸納為:
一、季風型
盛夏季節,在低緯度地帶(特別是在大陸上),往往在南北半球信風帶插入一個赤道西風環流。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行星風帶的季節移動;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陸的加熱作用,更助長了赤道低壓槽移動時在大陸上被加強。 北半球夏季時(7月),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向北越過赤道向右偏轉,形成西南季風;南半球夏季時(1月),北半球的東北信風向南越過赤道向左偏轉,形成西北季風。這一現象,在從非洲經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帶最為顯著。
1、非洲10N至20N地區和北美洲南部 夏季,兩地分別受到掠過暖流上空和受地形抬升作用的暖濕西南季風的控制;且由于西南季風與東北信風輻合上升,多對流雨,降水豐沛,形成濕季。冬季,受單一、干燥的東北信風控制,形成干季。
2非洲10S至20S地區和澳大利亞北部
夏季,兩地受到暖濕的西北季風控制,且由于西北季風與東南信風輻合上升,多對流雨,降水豐沛,形成濕季。冬季,受單一、干燥的東南信風控制,形成干季。
二、熱帶鋒型
夏季,在廣闊的熱帶太平洋東部,赤道西風不顯著,且由于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脈的阻擋,來自太平洋的暖濕季風對南美洲的熱帶草原氣候區的影響幾乎沒有。但來自陸上的西南季風和西北季風,分別與來自熱帶大西洋上、并掠過暖流上空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在此輻合上升,形成熱帶鋒,多對流雨,氣候濕熱。
赤道以北的圭亞那高原、奧里諾科河流域和哥倫比亞北部,6月至10月潮濕多雨;赤道以南的巴西高原內部,10月至次年3月,降水豐富,形成濕季。冬季,兩地分別受單一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控制,干燥少雨,形成干季。
三、副高型
1、南非高原南部(20S至30S)
1月的南半球是夏季,大陸內部形成范圍廣大的熱低壓,暖濕的、掠過暖流上空的東南信風吹向大陸,為南非高原帶來較多的降水,形成濕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