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
8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如下:
一、水中生活的動物
魚類:體表常有鱗片,用鰓呼吸,通過尾部擺動和鰭(尾鰭—控制方向和速度,其它鰭—平衡身體)的協調游泳。
腔腸動物:海葵、珊瑚等,結構簡單,有口無肛門。
軟體動物:田螺、扇貝等,身體柔軟,靠貝殼保護身體,烏賊、章魚貝殼退化。
甲殼動物:蝦、蟹,體表有甲
水中各種動物,它們之間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形成緊密而復雜的聯系。
二、陸地生活的動物
陸地生活動物特點: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如角質鱗片或甲,昆蟲有外骨骼,有支持身體和運動器官,有氣管或肺,適宜在空氣中呼吸,有發達的神經和感覺器官
環節動物:蚯蚓,通過濕潤的體表呼吸
哺乳動物:家兔,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用肺呼吸,心臟四腔,牙齒分化為門齒(切斷食物)和臼齒(磨碎食物),盲腸發達,適宜吃植物。
體溫不隨外界環境溫度變化而變化叫恒溫動物
保護動物就要保護動物的棲息地。
三、空中飛行的動物
鳥類:適宜飛行的特點:身體流線型,前肢變成翼,有羽毛,胸骨和胸肌發達,有氣囊,消化能力強等。
節肢動物:蜘蛛、蜈蚣、蝦和蟹,昆蟲(有翅和有三對足,能飛行)等,體表有外骨骼(保護支持體內器官,防止體內水分散失),足和觸角分節。
*兩棲動物:青蛙、蟾蜍等,幼體(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
四、動物的運動
1)運動系統的組成:骨、關節(骨連接)和骨骼肌
(2)骨骼肌的結構:兩端是白色肌腱,中間是肌腹,特性:受到刺激,能夠收縮
(3)關節的結構:
(4)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屈肘: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
五、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先天性行為:生來就有,由體內遺傳物質決定的,如小鳥喂魚、蜘蛛織網、野鴨遷徙等
學習行為: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的,如蚯蚓走迷宮、鸚鵡學舌、黑猩猩釣取食物、大山雀偷喝牛奶等
六、社會行為
特點:群體內形成一定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如白蟻群),有的還形成等級(如狒狒群)。
群體中的信息交流:通訊語言包括:動作、聲音、氣味
七、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卡遜--<寂靜的春天>
動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1)在生態平衡中作用: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列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2)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3)幫助植物傳粉
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1)動物與生物反應器:最理想的一種是乳房生物反應器
(2)動物與仿生:雷達—蝙蝠 螢火蟲—熒光燈 烏龜背甲—薄殼建筑
二、細菌和真菌(第四章、第五章)
1. 菌落: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
細菌菌落特點: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白色;
真菌菌落特點:較大,呈絨毛狀、絮狀蛛網狀,有紅、綠、黃、褐、黑等顏色
2. 培養細菌真菌的方法:①配制培養基(含營養物質的有機物)②高溫滅菌 ③接種 ④恒溫培養
3. 細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一定的條件:水分、適宜的溫度、有機物。另外,有些需氧,而有些則厭氧(即有氧時生命活動受抑制)。除少數細菌外,都不能自己合成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作為營養(即營養方式為異養)
4. 17世紀后葉,荷蘭人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并發現細菌;而19世紀,“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利用鵝頸瓶實驗證明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細菌產生的
5. 細菌特征:微小,有桿狀、球狀、螺旋狀等形態,無成形細胞核。大多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來生活,屬分解者。分裂繁殖(裂殖)。有些細菌能形成對不良環境有較強抵抗力的休眠體,叫芽孢
6. 真菌特征:菌體由許多細胞連接形成的菌絲構成;每個細胞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另外還有單細胞的真菌,如酵母菌;均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用孢子繁殖后代
7. 青霉青綠色,著生孢子的菌絲成掃帚狀;曲霉黑褐色(有時也有黃、綠等色),孢子著生在放射狀或圓球狀菌絲頂端;蘑菇從腐爛的植物體獲得營養。這些真菌生活在溫度適宜、水分充足且富含有機物的地方
8. 細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①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即把動植物遺體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機物。故對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質的循環起重要作用 ②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這類微生物多營寄生生活,從活的動植物體上吸收營養物質。如鏈球菌引起扁桃體炎,真菌引起癬、小麥葉銹病 ③與動植物共生。共生指一種生物與另一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不能分開的現象,簡言之,互利共生,如真菌與藻類共生形成地衣
9.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體現在四個方面:①食品制作。即發酵原理的應用,發酵就是有機物在一定溫度下被酵母或其他菌類分解成某些產物的過程 ②食品保存。腐敗原因-------細菌和真菌分解食品中的有機物并在其中生長繁殖所導致;保存原理-------將細菌和真菌殺死或抑制其生長繁殖;常用保存方法--------低溫保存、高溫滅菌保存(如巴氏消毒)、缺氧保存等③疾病防治。主要指抗生素治病與轉基因技術生產藥品。抗生素是真菌(另外還有放線菌)產生的可殺死某些致病菌的物質 ④環境保護。無氧時一些桿菌、甲烷菌可將引發污染的有機物發酵分解,產生甲烷等,而有氧時另外一些細菌(如黃桿菌)可將這些廢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這樣都使污水得到凈化
第六單元 生物的多樣性極其保護
注:1對植物進行分類主要觀察其形態結構
2花、果實、種子是被子植物 分類最重要的依據
藻類 如水綿
無種子 苔蘚 如地錢 孢子植物
植物的分類 蕨類 如腎蕨
有種子
種子植物
生物分類法
概念: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并對每一類群的形態結構等特征進行科學的描述
依據:生物在形態結構等方面的特征
目的和意義:弄清不同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和進化關系
裸子植物(種子外無果皮包被)如 腎厥
被子植物(種子外有果皮包被)如柳樹
腔腸動物:珊瑚
軟體動物:河蚌
環節動物:蚯蚓
節肢動物:蜘蛛
魚類
兩棲類:大鯢
有脊柱 爬行類:龜
鳥類
哺乳類
無脊柱
無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
注:(1)對動物的分類,除比較外部形態結構
還要比較內部構造和生理功能
(2)細菌真菌等的分類也是根據它們的形態結構特征進行
42.生物分成不同等級的目的是為了弄清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依據是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
43.生物分類單位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其中種是分類的最基本單位。
分類單位越大,包含物種越多,但物種間的相似程度越小,親緣關系越遠;分類單位越小,包含物種越少,而相似特征越多
44.生物命名法: 瑞典人林奈提出的雙名法,即屬名+種加詞
45.生物多樣性:指地球上所有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和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由它們與環境所組成的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由此可知,它包括三個層次:(1)生物種類多樣性(即物種多樣性),(2)基因多樣性,(3)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生物種類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三者關系:
(1)基因多樣性決定種類多樣性,種類多樣性的實質是基因多樣性。
(2)生物種類多樣性影響生態系統多樣性。
(3)生態系統發生劇烈變化時也會加速生物種類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的喪失.所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是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