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成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一天
7月3日成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一天
當地時間7月4日《國會山報》報道,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數據,7月3日是地球上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天。
報道稱,根據緬因大學的分析數據,地球表面以上2米的全球平均氣溫在7月3日達到62.62華氏度或17.01攝氏度。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地球學家羅伯特·羅德表示,極端高溫是氣候變化和厄爾尼諾天氣模式的結果,厄爾尼諾天氣模式可能導致美國北部和加拿大部分地區變得比平常更溫暖和干燥。羅德警告道,預計在接下來的一個半月里將會出現更加炎熱的天氣。
高溫預警等級劃分標準
高溫預警信號分三級,分別是黃色、橙色、紅色,級別依次增加。高溫黃色預警信號標準:連續三天日最高氣溫將在35℃以上。高溫橙色預警信號標準:24小時內最高氣溫將升至37℃以上。高溫紅色預警信號標準:24小時內最高氣溫將升至40℃以上。
氣象學上,氣溫在35℃以上時可稱為“高溫天氣”,如果連續幾天最高氣溫都超過35℃時,即可稱作“高溫熱浪”天氣。一般來說,高溫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氣溫高而濕度小的干熱性高溫;另一種是氣溫高、濕度大的悶熱性高溫,稱為“桑拿天兒”。
面對極端天氣的改善措施
為了應對極端天氣的出現,我們必須采取恰當的措施來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生命安全。以下是一些改善措施的建議:
1.加強氣候變化防范
氣候變化是導致極端天氣的重要因素,必須對其進行有效的反應。我們應該制定與實施集約利用能源、減少污染和降低廢棄率等措施,以減緩氣候變化。
2.提高抗災能力
在城市規劃和建設過程中,要考慮到防洪、防火、防風等災害,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提高防災和減災能力,如搶修路橋、排水系統等。
3.加強生態保護
加強生態建設,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嚴格保護生物多樣性。減少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強化環保意識。
4.實施科學技術支撐
開展應急減災科研和技術開發,提高相關的科研人員的綜合應急準備能力,同時加強現代化應急管理系統建設。
總之,極端天氣對環境、經濟和社會產生的影響極大,保護自然和環境是我們的責任。因此,必須采取多種措施以應對極端天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