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學施一公校長新年獻詞:致敬時代,擁抱未來
再見,2023!在這辭舊迎新之際,讓我們共同將這段意義非凡的歷程鐫刻為恒久的記憶,敬過往、成遠大。
五年,是難忘的歷歷來時路。
西湖大學自創辦伊始就獨辟蹊徑,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也意味著選擇了未知的風險與磨礪。幸運的是,一路走來,來自全世界的3000余位志同道合者陸續加入、攜手同行,包括215位優秀科學家擔任博士生導師,其中2023年就新增了46位,既有像付向東、楊健、李波、管坤良、金耀初、陳華一等海外執教多年的華人科學家毅然回歸,也有像AlexeyCheskidov、MarcoAmabili等對中國充滿友好與信任的非華裔學者加盟;更有150余名本科生、1600余名博士生、600余名博士后及研究人員,以及900余名教學、平臺、行政和技術人員,跨越五湖四海匯聚西湖,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標,一起分擔創業的甘苦。時至今日,西湖大學走過初創期,正在開辟高教強國的新賽道,我們回望來路,有歡笑有淚水,收獲了與眾不同的體驗,初心彌堅。
五年,是鏗鏘的改革進行曲。
西湖大學承載著幾代人對教育、科技的省思與期許,在辦學實踐中改革先行。以全職聘用為前提,以準聘長聘為抓手,以年薪制為保障,營造善于創新、敢于冒險的人才發展環境,柴繼杰獲得2023未來科學大獎,于洪濤、朱聽、吳從軍、程建軍等4人先后入選新基石研究員。博士生“申請-考核”制、本科生“創新班”扎實推進,一流的課堂教學與一流的科研訓練相輔相成,牽頭承擔了國家生物科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試點任務,與復旦大學聯合舉辦國際暑期學校,塑造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新范式。實行徹底摒棄四唯的科技評價標準,發揮“獨立實驗室”制的優勢,開拓學科交叉研究新方向,建設首個國家級的未來產業研究中心、首批省實驗室之一的西湖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以及光電研究院、西湖牧原合成生物研究院等新型產學研平臺,構建起“熱帶雨林式”的原始創新生態,世界首次的重要原創突破達30余項,成功發現了首例具有本征相干性的光陰極量子材料,合成生物技術的關鍵突破有效推進了飼用豆粕減量替代。風好正揚帆,改革正當時,西湖大學正以獨樹一幟的理念穩步前行。
五年,繪就關于夢想的同心圓。
“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辦學模式,匯聚起從政府到民間的合力,來自社會各界、海內外3萬余名捐贈人的沉甸甸的信任,是我們砥礪前行的堅強后盾;5周年之際,校友會正式成立,進一步吹響了社會參與辦學的集結號,西湖師生正在以實際行動傳承科教夢想。董事會代表校內外多方參與治理、科學決策,顧問委員會從國際國內雙重視角提供咨詢建議,確保辦學方向與國家戰略、社會需求、人類利益高度統一。與此同時,學校立足中國、聯通世界,不斷拓展開放共贏的辦學空間,與40余所海內外兄弟院校建立伙伴關系,與Cell和Science等國際學術組織建立密切合作,主動架設中西交流橋梁、致力科教前沿變革。西湖大學來自于全社會、屬于全社會、服務于全社會,我們相信,匯眾流、成江海,一定能為人類明天注入磅礴的新動能。
五年,肇啟關于未來的新征途。
西湖大學站在5周年的新起點,正式啟動建設一所小而精的醫學院,由免疫學家董晨教授擔任首任院長,并在杭州市的全力支持下,與市衛健委共建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探索優秀醫師科學家的培養路徑,開展尖端醫學創新。這是西湖大學面向更長遠的未來邁出的關鍵一步,具有里程碑意義。
前路依然漫漫,但我們信心十足!我們牢記大學本質,以學術為要、學生為本,集聚國際領軍、有情懷的科學家、大先生,培養堪當民族大任的拔尖人才,以前瞻性創新為人類進步帶來深遠而積極的影響。五周歲的西湖大學,已經開始給世界高等教育和科技進步的大舞臺帶來別樣的精彩和希望。放眼未來,精彩一定會繼續,希望一定會不斷變為現實。
青衿之志、履踐致遠,我們篤信:不畏困難艱險,朝著夢想大步向前,一定能創造奇跡、改變世界!我們已經做好充分準備,長空萬里,奔赴新一程!世界,因為有了西湖大學,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