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為什么要吃面
中伏為什么要吃面
“上車餃子下車面”,面條在中國不論南北方都是大家非常喜歡吃的家常美食,面條不僅簡單易做,關鍵時它還有美好的寓意在里面。
進入中伏以后高溫高濕的天氣會逐漸增多,很多地方都會上蒸下煮的“桑拿天”,這個時節不僅高溫難耐,很多毒蟲也到了繁殖活躍期,防止蚊蟲叮咬也是這個季節必須要做的。
面條細細長長的有著長長久久的寓意,中伏天氣熱屬于比較氣候比較惡劣的一段時間,中伏到了時吃面條有寓意安康和長久的意思。
面條不僅有著美好的寓意,而且它可以跟多種食材搭配做成不同風味的美食,各地都有當地人津津樂道的“名面”,比如北京的炸醬面、新疆的拉條子、山西的刀削面、蘭州拉面等等,面條在中國人的手中可以變換出成百上千種美味,因此面條也代表著家鄉的味道。
“伏”跟“福”諧音,人們在中伏來臨時吃面條,也有著福氣長久的寓意。
中伏吃面為什么流行于北方?
在番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引進中國之前,中國農民耕作的單位收成是很有限的。
一般來說,一畝地小麥能收一百多斤。對一個農民家庭而言,他們耕種三年,才能存下一年的口糧。新收下來的麥子,自然是很珍貴的,值得嘗鮮。
由于麥子還沒有經過長期儲存,營養幾乎沒有損失,里面豐富的糖、維生素和礦物質,能為人體提供充足的熱量。而經過粉碎的小麥顆粒(面粉),再經過水煮,也變得更容易消化吸收。在容易食欲不振的暑熱天氣,一碗面的價值非同小可。
相比之下,南方不是小麥種植區的地方,就會有別的選擇。比如上海人講究“頭伏餛飩二伏茶”;杭州人講究的是“頭伏火腿二伏雞”;南昌人講究“頭伏吃雞二伏鴨”等,南方的同胞們似乎普遍比北方同胞吃得好一點。可以理解,自從唐代以來,中國的經濟重心一直在向南方轉移,而北方植被、氣候也有惡化的趨勢,南方飲食更豐富,也是情理之中。
伏天的伏是什么意思
“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文言講,伏即為潛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邪。在夏日里暑邪會逐漸的深伏于體內,而不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傷肺氣,導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發熱等疾病。而進入冬季以后,這些病會反復發作,“……秋為痃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因此,黃帝內經明確指出要“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調房里。冷飲不但消不了暑氣,反而會傷了脾胃。要知道茶是解暑的最佳飲品。一杯熱茶喝下去雖會出一些汗,但隨之而來的是一陣陣的清涼。凡事不能只看眼前,眼光放遠些。養生必須從當下做起。
中伏天怎樣養生
1、早睡早起:三伏天合適的睡眠時間為:22:00—23:00,早上起床時間為5:30—6:30。
2、合理飲食。三伏天在飲食上也要注意解熱防中暑,要少吃辛辣油膩的食物,要多吃一些含苦味的食物來健脾開胃,比如瘦豬肉、雞鴨肉等肉制品也有滋陰養胃的效果。
3、適當運動:適當的運動可以激發人體的陽氣,促進氣血的運行,而且適當的流汗可以排出體內的寒氣。但是要記得不能進行太過劇烈的運動,建議選擇瑜伽、慢跑、太極等較輕緩和的運動。
4、三伏貼、三伏灸等:一年中陽氣最為旺盛的當屬三伏天,人們常說冬病夏治,因此這時候進行伏貼治療可以借助外界的陽氣起到最好的調理功效。
中伏天注意事項
1、不貪涼。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這時候人體的毛孔處于張開狀態,如果過度地吹空調、喝冷飲,會使人體表面的溫度驟降,血管出現驟縮,毛孔關閉,體熱無法散出。
2、不熬夜。夏日的時候晝長夜短,高溫會導致人體的新陳代謝加速,三伏天熬夜的話,就容易引起氣血不足。
3、忌濕氣。一年中三伏天算是最悶熱的,這期間的濕熱之邪以及暑濕都易侵入人體,就會導致人們出現疲乏無力、胃口不佳、脾胃不適等癥狀。
4、防中暑:三伏天非常容易中暑,因此要保持室內適當通風,室外溫度過高時盡量減少外出,做好防護措施,防止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