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學習名言
論語中的學習名言: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論語·述而》)
譯:孔子說:“(如果)三個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為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的長處(優點),而跟從(學習);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此句中“三”也有多的意思。研修中我們小學組的語文教師有兩萬多人,可以為師的多矣。更有專家的引領為我們的前行保駕護航。擇其善者,改我不善者。
2、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譯:孔子說:“(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領會不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方形的)一個角,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要重復去教他了。”
一個學期以來,我的課堂存在的問題,一學年中我的教學存在的困惑,教語文這些年,我的迷惑。它們一直伴隨著我,需要解決,需要追問,需要清醒。研修給我啟示,幫我答疑解惑。
3、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譯: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永不滿足,耐心地教導別人而不怠倦。”
靜靜的學習,哪怕是一點心得,出自自己的內心就好。只有自己今天學習的不滿足,才會換來明天教育孩子的不倦怠。
4、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乎!”(《論語·雍也》)
譯: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多學文化典籍,用禮來約束自己,就可以不違背自己的(君子之道)了吧!”
研修中專家舉了很多有創意,有智慧的教學案例,對照自己的教學反思、學習,收獲頗豐這就是君子博學于文吧!
5、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譯:孔子說:“(對于任何事業)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實行它為快樂的人。”
我的研修之路也經歷了這樣的過程,由想知道,到喜歡它,并最終在其中找到了快樂。
6、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治長》)
我不聰明但好學,向專家請教,向同行請教,向同組請教,以問為榮。
譯:孔子說:“聰敏而好學,不以向下面的人請教為恥……”
7、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論語·為政》)
研修前自己也在苦苦的追尋,為了自己的專業成長,為了我那些可愛的孩子,為了語文這兩個字。雖有得,也有偏失。研修為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攻乎正端,斯益也已。
譯:孔子說:“去攻讀鉆研邪說,那就有害了。”
8、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譯:孔子說:“學習了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惑;然而只去空想而不去學習,那就危險了。”
研修中我抱著學習的態度,思考也未停止,專家、同行的方法結合我的實際情況是否也有需要改變的地方?學習、思考、實踐,永不停歇。
9、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譯:孔子說:“時時溫習學過的知識,(由此可以獲取更多的知識),這樣就可以為人師了。”
看視頻,讀文章,發評論,寫作業,我也能成為課改專家!
10、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學而》)
譯: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
11、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2、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3.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早晨聽到真理,晚上死去也甘心。
14.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看見賢德的人就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反躬自問有沒有和他一樣的毛病。
15.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聰明的人明理通達,隨機應變,和水的流動暢通、隨岸賦形相似,所以愛水;仁德之人仁厚自重、沉靜不移,同山的肅穆屹立、巋然不動相似,所以愛山。寬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傷于物,不憂不懼,所以能夠永恒。
16.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學生不到苦思不解的時刻,我不去開導他;學生不到想說又說不出的時刻,我不去啟發他。舉一例不能推知其他,我就不再啟發他了。(反:類推)
1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取法的人。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發現他們的缺點就作為借鑒而改正自己。
1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論語·泰伯》)
一個讀書人,應當胸懷寬廣意志堅強,因為他的責任重大,路程遙遠啊。
1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軍隊的統帥是可以俘虜過來的,但普通百姓立定的志向是不可強迫改變的。
20.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到了寒冷的時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孔子以松柏傲霜為喻,贊頌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堅強不屈,忠貞不渝)。
2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處于領導地位的人自身端正了,不用發布命令,別人也會照著你的樣子去做;如果自身不正,即使發號施令,也沒有人聽從。
2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自己想要生活得好,也必須使別人生活得好;自己想通達,也必須使別人通達。
2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24.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挽回了,但未來的事情還是可以補救的(諫:匡正,挽回。追:補救,挽回)。
25.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君子不善于講話,但辦事很敏捷。
2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成全人家的壞事;小人恰恰與此相反。
27.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向學;三十歲時完成了自我人格的建立;四十歲時不再困惑;五十歲時明白了命運是怎么一回事;六十歲時聽到任何話都能平心靜氣;七十歲以后,更能夠隨心所欲,卻不會逾越規矩。
28.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29.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
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
30.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為政》)
有三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學的知識,并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三為“溫故,知新”:隨著自己閱歷的豐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頭再看以前看過的知識,總能從中體會到更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