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歷史下冊一至六課知識點總結
初二歷史下冊第一課知識點總結: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一、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
1、時間:1949年9月
2、地點:北平
3、內容:
(1)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在當時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
(2)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決定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以北平為首都并改名為北京,采用公元紀年。
(4)大會還決定在首都天安門廣場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以表示對革命先烈的無限崇敬和緬懷。
二、開國大典:
1、時間:1949年10月1日下午
2、主要參加人物:毛澤東、朱德、宋慶齡等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和影響:
(1)開辟了歷史新紀元。
(2)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
(3)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成為國家的主人。
(4)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
(5)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都中。
三、西藏和平解放:
1、時間:1951年。
2、歷史意義: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初二歷史下冊第二課知識點總結:最可愛的人
一、抗美援朝:
1、中國人民志愿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原因:①美國侵略朝鮮,轟炸中國邊境城市,侵犯了中國主權,嚴重威脅著中國安全;②美國派太平洋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臺灣,公然干涉中國內政。③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朝唇齒相依,唇亡齒寒。
2、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兵的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3、抗美援朝勝利的標志: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4、抗美援朝勝利的原因:①黨的英明決策和正確指揮;②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③志愿軍和朝鮮人民的英勇奮斗。
5、抗美援朝的歷史意義: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為中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和平環境,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威望。證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國的時代過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為保衛祖國而抵抗帝國主義者的決心和信心。
二、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
1、黃繼光——用身體堵住敵人的機槍射口,掩護戰友奪回陣地,自己壯烈犧牲。
邱少云——嚴守潛伏紀律,紋絲不動,直至被大火吞噬,壯烈犧牲。
2、中國人民志愿軍被稱為“最可愛的人”。
3、中國人民志愿軍被稱為“最可愛的人”的原因: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表現出了高度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他們不畏艱險,英勇頑強,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為國家和民族贏得了榮譽。
初二歷史下冊第三課知識點總結:土地改革
1、原因:①舊的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②新解放區的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2、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國分批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應得的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自食其力。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3、土地改革的目的: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4、土地改革的意義:①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剝削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了。②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③使人民政權得到鞏固。④ 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農業生產獲得了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建設準備了條件。
初二歷史下冊第四課知識點總結:工業化的起步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1957年):
1、背景:新中國成立后,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好水平。但我國的工業發展水平仍然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甚至不如印度。
2、基本任務: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3、成就:到1957年底,各項經濟指標超額完成。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建成投產,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制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地得到了加強,華北和西北業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
3、意義和影響: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二、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
1、時間:1954年9月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3、憲法的內容: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利屬于人民。
初二歷史下冊第五課知識點總結: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內容: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三大改造的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3、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
①原因:土地改革后,農業生產有了恢復和發展。但是我國農業仍然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難以解決生產工具、資金和水利問題,難以抵御自然災害,影響了農業生產發展,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谛Ч捍龠M了農業產生的發展,使農業產量年年增高。
(4)三大改造的完成:①時間──1956年底。②意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的任務,在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我國進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初二歷史下冊第六課知識點總結: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一、中共八大:
(1)時間:1956年
(2)內容:①分析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②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3)意義: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4)八大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比較:
?、賰纱螘h的相同點:都提出要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
?、趦纱螘h的不同點:實施的情況及影響不同。八大后,社會主義建設蓬勃展開,成就顯著,但由于“左”傾錯誤的影響,正確的路線沒有得到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堅持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了迅速發展。
二、1958年經濟建設總路線的提出
(1)總路線內容: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2)評價:總路線反映了廣大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愿望,但由于中國剛剛從革命戰爭轉向社會主義建設,黨和人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三、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時間:1958年發動。
(2)原因:黨和人民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又急于求成,忽視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3)表現:以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為標志的“左傾”錯誤泛濫。
(4)影響: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再加上自然災害等因素,使我國人民遇到了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經濟困難。
(5)教訓:①搞經濟建設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不能急于求成。②要尊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
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建設成就和模范人物:
(1)建設成就:主要工業產品都有很大增長,石油工業尤為突出。大慶油田的建成結束了中國靠“洋油”的時代,實現原油和石油產品全部自給。新興的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航天工業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
(2)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模范人物:焦裕祿,王進喜,鄧稼先,雷鋒。
(3)我們應學習模范人物的精神品質:艱苦創業的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為社會主義奮斗;奉獻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科學求真的精神。
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運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不同點:土地改革是1950年開始,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即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農業合作化是1952年開始,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人民公社化運動是1958年在大躍進中發展起來的。人民公社是在農業合作社的基礎上合并而成的政社合一的社會基層組織。公社的一切財產統一核算,統一分配,社員的自留地、家畜、樹木等都為公社所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在實行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