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電影名作簡要賞析
根據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城南舊事》滿含著懷舊的基調,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有關賞析城南舊事的范文,歡迎大家參閱!
《城南舊事》電影名作簡要賞析
整部影片可分為三部分:“瘋女人”;“小偷”;“爸爸的死和宋媽的離開”。用串珠式的聯接方式承上啟下,每一部分的開頭都是宋媽的男人來要錢,每一部分的結尾又都是不同的主人公離開小英子死去。本課節選了第二部分中的大部。
朱天緯在談《城南舊事》的音樂時說:
一雙充滿純真童稚之情的眼睛,在觀察著世界,思索著人生。
一曲《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歌聲,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盡在不言中。 這兩句話可以作為我們鑒賞這部電影文學劇本思想內容的鑰匙。
第一,兒童視角,童真的心。
生命中總有些東西讓我們夢牽魂繞。冰心到人生的晚年總是做夢回到她童年生活的帽子胡同,因為那里有她最純真的童年時代,有她和父母度過的最無憂無慮的時代,走遍了世界,她嚷著要回家,回童年的家。為什么?因為那里是童真所在,是心靈的故鄉。臺灣女作家林
海音也同樣如此,始終不忘她在那里度過童年的第二故鄉——北京。
現實世界人與人是隔膜的,人與人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正如我們看到的《故鄉》中成年的“我”與閏土的隔膜。而童真則反之。童真是童年時代的純真無邪的感情,“純”在有一顆“童心”,一顆真的善的美的“童心”!與人交往沒有隔膜,不受任何世俗的干擾,用人的本真和天性看世界。
影片選擇了英子這一特殊的觀察角度,用小女孩幼稚的心來感受身邊的一切,用非成人的眼光和思維來對待成人社會,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觀,思考成人社會的各種問題。盡管它很不成熟,但對人生、對社會卻作了真實的實錄。
英子在胡同玩耍時,總會看到會館門前癡立的“瘋女人”秀貞,漸漸地,她們熟識了,秀貞非常喜歡英子,英子也很喜歡她。從秀貞口里,小英子知道她的情人是一個北大學生,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被反動軍警抓走了,下落不明。而他們的女兒“小桂子”也被人扔到齊化門城根底下,至今生死未卜。于是秀貞就成了現在這種瘋瘋癲癲的模樣。小英子很同情秀貞,答應幫她尋找小桂子。而在世人眼中,秀貞的悲慘遭遇非但得不到絲毫同情,還被視為傷風敗俗。在成人的社會里,秀貞不過是個瘋女人,人人避而遠之。可是英子不懂得世俗的這一套,她以一顆純真、善良的童心來理解了秀貞反常舉止下的真實內心,理解她對愛人的期盼,對骨肉的思念,同情她的遭遇。后來,英子發現她那個時常被養父虐待的伙伴就是小桂子,終于幫她們母女相認。 在荒草園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藹而又憨厚的小偷。他們常常在一起聊天,英子得知他還有個學習非常好的弟弟。不久,他就被警察抓走了。可是,英子并不認為他是個壞人,因為他曾說過自己是為了“奔窩窩頭和供弟弟上學,不得已才走了這一步”的。英子對他沒有任何世俗的成見和歧視,他們的交流是真誠平等的。在這一場戲中,劇本運用了英子與小偷的大量對話,以及家人、鄰居對小偷的議論來交代故事的原委和矛盾。其中有一段對白:
小偷:小妹妹,你說我是好人,還是壞人?
英子:人太多了,我分不清。我們有一篇課文叫《我們看海去》。可我沒見過海,我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跟壞人。你分得清海跟天嗎?
多么幼稚而真切的話!英子用她的純真和寬容感化著小偷。
隨著故事的推進,英子在畢業典禮上與小偷相遇,使觀眾了解到小偷善良的另一面,并諒解了他的所為。從小英子和小偷的幾次交談中,我們知道小偷本性善良,社會現實卻逼良為盜。傳統的文化教養和不堪負荷的生活壓力導致了他精神和行為的雙重分裂,使他在偷盜別人錢財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精神自責。英子與小偷的最后一次相見,蕩漾著兩個不相稱的世界——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之間溫暖的友情,令人感慨唏噓。
英子的眼光是純真的美好的,她看到的是人心的善良和美好,世人眼中的瘋子、小偷是她的朋友,她的善良和真誠使得她能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膜,進入瘋子、小偷的心靈世界,看到瘋子對愛情的執著,看到小偷對供養弟弟、母親的責任及對他自己的道德譴責。她不懂的是這個世界,為何把她的友情一一剝奪。
英子用無暇迷惘的眼神表現了純真的無污染的心靈對社會和人生的拷問,她不明白成人朋友們的命運為何這樣艱難,包括那些被殺頭的學生。電影就這樣借助孩子的視角,將成人世界丑惡的一面暴露出來,發掘出來。成人心中的憂愁和世事的艱難,孩子未必明了,但通過孩子的眼睛來看這些憂愁和艱難,卻另有一番特別的意味。
第二,人生,在不斷的“離別”中成長
世界對于天真純樸的小英子來講。本應象海跟天那般絢麗多彩。在影片中兩次出現吟誦《我們看海去》的片斷就鮮明地寄予導演的這一主觀愿望。
隨著小英子那純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離我而去”的傷懷情緒顯得尤為真切,同時也顯得更加凄婉和痛楚。秀貞和妞兒死了,“厚嘴唇的人”也被抓走了。
小英子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開始成長起來。秋天到了,她唱到“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時落下了淚珠,她在長高。
如果說影片的上半段,小英子還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殘酷的現實只是新奇,那么到了下半段從小英子在病床上蘇醒開始,她開始成熟起來,也逐漸領會到了世間的復雜與苦楚。與善良的小英子內心逐漸浸染著人生的苦楚和憂傷的同時,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連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靜地離去,化作臺灣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親的墓地里六次紅葉疊化的鏡頭,《送別》主題曲的再現,無疑將影片貫穿的離別主題推向了高潮,接著宋媽告別了小英子一家,騎上丈夫牽來的小毛驢兒回家鄉去了,這位善良女人有的只是失去兒女的落寞與孤獨。
這時的小英子趴在馬車后坐上,含著淚花無限依戀地揮別了她童年時的生活家園和精神巢穴。小英子在不斷的離別中長大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這首題為《送別》的樂曲中緩緩地流淌著人生的美麗、無奈和憂傷,“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在曲中流淌,它述說著“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我覺得這歌曲也闡釋了《城南舊事》的主題。音樂的每一次出現都是一個故事的結束和一個人物的離去,也伴隨著英子對人生離別的體驗和成長。
但是,當我們隨著影片中的人物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各自命運的故事時,你會驚訝地發現:隨著“一切都離我而去”這一主題的流逝,那個“大時代的小故事”留給我們的是一份哀懷,而不是沉淪;是一種眷戀,而不是淹沒。追憶之中更多的是一種對社會人生淡淡的哀愁和對故土人情沉沉的相思。曾經有過的那么真、那么善、那么美的一切,都已經沉淀在了靈魂深處,讓人永遠有悠長悠長的懷想,猶如學校的陣陣鐘聲和孩子們的陣陣歌聲,還有那轆轤井,那水車,以及在烈日下吐著舌頭的狗和那條幽靜而蟬聲如雨的小巷……盛滿了對人世滄桑的眷戀之情,保存了一份難得的溫馨。
作者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出版后記中寫道:“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物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童年是短暫的,但愿童年的純真和詩意能讓我們放下現實的苦難而永葆快樂的心情。
《魂斷藍橋》電影劇情介紹《魂斷藍橋》作為電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愛情影片之一,是一部蕩氣回腸的愛情經典之作,內容雖有些傳奇化,但文藝氣息濃厚,具有甚高的催淚效果。
一輛軍車停在了滑鐵盧橋上,英軍羅依.克勞寧從車上走下。他從口袋里拿出一個象牙雕的吉祥符,獨自憑欄凝視,二十年前的一段戀情如在眼前……
1917年,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倫敦。空襲警報響了,街上的人們慌亂地跑向防空洞。一群年輕姑娘在滑鐵盧橋上飛跑。忽然,其中一個的提包被碰掉了,東西灑了一地。她停下來撿,眼看就要被飛馳的馬車撞上。年輕的軍官羅依.克勞寧也在滑鐵盧橋上奔跑,他及時拉了姑娘一把,躲過了馬車。羅依為姑娘撿起散落在地上東西,其中就有那個象牙吉祥符,是姑娘的珍愛之物。姑娘找不到同伴了,羅依拉著姑娘的跑進擠滿人群的地下鐵道。在嘈雜的人群中,羅依與姑娘交談起來。姑娘名叫瑪拉,是一位芭蕾舞女演員,瑪拉對這個風流倜儻的年青軍官一見如故,向他談論起自己鐘愛的舞蹈。羅依則告訴姑娘他是來英國度假的,假期已滿,明天將赴法國前線。警報解除,羅依為瑪拉叫車趕往劇院演出,自己則去赴上司的一個無法推辭的宴會。臨走時,瑪拉將心愛的吉祥符送給了羅依:“愿它能給你帶來運氣.'羅依已深深愛上了這個端莊秀麗而天真的姑娘,望著瑪拉遠去,他若有所失。
羅依終于沒有去赴上司的宴會,他趕去觀看瑪拉演出的《天鵝湖》。散場后,他向后臺遞了一張條,邀請瑪拉共進晚餐。紙條被劇院經理笛爾娃夫人沒收了,她嚴厲地訓斥了瑪拉。瑪拉背著經理來到燭光俱樂部。大廳內,羅依向瑪拉傾吐愛意,《一路平安》的華爾茲舞曲中兩人翩翩起舞。隨著每一聲部的演奏完畢,蠟燭一只只熄滅,曲終,大廳沉浸在一片黑暗中。羅依與瑪拉含情相望,擁抱長吻。
翌日上午,窗外下著瀝瀝小雨,瑪拉在宿舍憑窗而望,掛念著英吉利海峽上的羅依。突然,她意外地發現羅依出現在雨中。原來因海上有水雷,羅依的部隊推遲兩天出發。羅依向瑪拉求婚,瑪拉幸福地答應了。出身貴族的蘭特謝軍團軍官結婚需獲得公爵的認可。羅依給瑪拉買了結婚戒指之后趕到了公爵的住處。雖然瑪拉出身平民,開朗的公爵還是同意了羅依的申請。羅依帶著瑪拉風風火火地辦好其他必要的手續,趕到教堂。可是,他們來晚了,依照法律,下午三點鐘后不能舉行婚禮。羅依與牧師約定,明天十一點準時再來。當天傍晚,羅依被召回軍營,即將當新娘的瑪拉,沉浸在突如其來的幸福之中。就在她準備與女友們去劇場演出時,接到羅依的電話:部隊要提前開拔,二十分鐘后出發。瑪拉不顧一切地趕到滑鐵盧車站,火車已經起動。
瑪拉由于執意要去車站為羅伊送行而耽誤了當晚的演出,笛爾娃夫人大發雷霆,她不能容忍演員們有芭蕾舞以外的世界,她要開除瑪拉。她的好友凱蒂也因替她仗義執言而遭同樣命運。兩人失業了,一起搬到了一處廉價公寓,相依為命。
細心的羅伊寫信讓母親同瑪拉見面以便照顧瑪拉。但就在瑪拉于餐廳等候其母時,無意中從報紙上看到了羅伊的名字赫然登在陣亡名單中。此時羅伊的母親來到她面前,盡管這位貴夫人非常和藹可親,但此時的瑪亞已情緒混亂,言語無禮,不知所云……
絕望的瑪拉承受不了這巨大的打擊,一病不起。凱蒂為了支付生活費和瑪拉的醫藥費被迫當了妓女。大病初愈的瑪拉發現了破綻,她萬分感激凱蒂的友情。羅依死了,對她來說,這個世界什么都不重要了,她不能讓凱蒂一人負擔兩個人的生活。痊愈后,為了維持生活,瑪拉也淪為街頭應招女郎。
滑鐵盧車站。已淪為妓女的瑪拉濃妝艷抹,閃動著媚眼,招徠著走過身邊的官兵,沒人理睬她,人們都在匆忙趕路,尋找著前來迎接的親人。突然,她呆住了:一個熟悉的身影朝他走來,是羅伊,他并沒有死,他回來了!見到瑪拉,羅伊興奮得不能自持,瑪拉百感交集,嚎啕大哭。
在一家餐廳,羅依興奮地向瑪拉敘述死里逃生的經過:他受傷失去了證件,當過德國人的戰俘,差點喪命但終于逃脫了。瑪拉靜靜地聽著……當羅依問及她的生活時,瑪拉無言以對,只是反反復復說:“要是我知道你還活著就好了。”經歷了生離死別的羅依不愿再離開瑪拉一步,他馬上打電話給母親,告訴她自己要帶瑪拉回家結婚。瑪拉痛苦地回絕了羅依。羅依確信瑪拉并未異情別戀后,不容分說,把她帶往家鄉。
路上,瑪拉偎依在羅依的身旁,觀賞著蘇格蘭的田園風光,靜聽著羅依介紹著自己的家園和今后的打算,一種美好的愿望在心中升起。羅依的信任和鐘情,給她帶來一絲希望,她知道自己的心靈仍是玉潔冰清的,她想候機說明一切,重新開始生活。
蘇格蘭克勞寧家。克勞寧夫人高興地迎接他們。晚上,舞會大廳燈火輝煌,瑪拉優美的舞姿最引人注目。坐席中的貴婦人們卻在竊竊私語,她們對克勞寧家將要娶一位舞蹈演員有微辭。公爵也來參加舞會,他慈愛地邀請瑪拉跳舞,交談中,他贊揚瑪拉的善良與忠誠,又告知瑪拉,克勞寧家族一向重視門第,對瑪拉是一個例外。剛剛平靜的瑪拉又陷入忐忑不安之中。深夜,瑪拉在臥室里不安地徘徊。克勞寧夫人敲門進來,她請瑪拉原諒在倫敦會面時的誤會,并對兒子的婚姻表示滿意,她贊揚瑪拉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夫人走了,瑪拉意識到過去的經歷是不會被上流社會的人們所諒解的,她不愿再維持假象。瑪拉奔向夫人臥室,聲淚俱下地說明真相,表示要永遠離開羅依。 夫人沒有挽留她,并答應不把真相告訴羅依。從夫人屋里出來,瑪拉碰見幸福得無法入睡的羅依。羅依沒有注意到瑪拉的反常,他充滿愛意地將護身符交還給瑪拉保管。瑪拉凄婉地向羅依道別。
瑪拉留下一封道別信,感謝他的愛,然后離開了克勞寧家。羅依追到倫敦,找到凱蒂,凱蒂向他說明了一切。羅依悲痛地說:“我要永遠找她。”他們找遍了各個可能的地方,都不見瑪拉。羅依忽然想到初次相見的滑鐵盧橋,他拉住凱蒂不顧一切地向那里跑去。
這時,瑪拉正在滑鐵盧橋上。一隊軍用卡車隆隆開來,瑪拉毫無畏懼地向一輛輛飛馳的軍車走去,蒼白的臉在車燈的照射下美麗而圣潔。在群眾的驚叫聲、卡車的剎車聲中,瑪拉結束了生命,手提包和一只象牙吉祥符散落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