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閱讀訓練題及答案
一、積累與運用
1.給加點字注音。
謫守( ) 霪雨霏霏( )( ) 岸芷汀蘭( )( )
檣傾楫摧( )( ) 浩浩湯湯( ) 陰風怒號( )
2.解釋加點的詞。
①增其舊制( )
②前人之述備矣( )
③沙鷗翔集( )
④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
3.劃分下列句子的節奏。
①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
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4.用課文原句填空。
①文中表達作者曠達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②從時空兩個角度描寫洞庭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③“前人之述備矣”與上文“____________”一句照應。
④從正反兩方面闡述古仁人內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二、閱讀
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
(一)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__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5.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然則:
②去國懷鄉:
③南極瀟湘:
④連月不開:
6.寫出上文中的對偶句。
7.陰晦凄涼的景致帶給登樓者的感受是什么?
8.用一句話概括上文第二段所表達的覽物之情。
9.文中略寫巴陵勝狀,詳寫覽物之情,簡要說說原因。
(二)
若夫__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10.翻譯畫線的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微斯人,吾誰與歸?
11.“或異二者之為”中的“二者”具體指的是哪兩種心情?
12.“是進亦憂,退亦憂”中的“進”和“退”分別指什么?
13.后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14.作者動靜結合描寫月夜美景,請你描繪一幅“盛夏月夜圖”。
(三)
劉邦論得天下之道
帝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列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群臣說服。
15.本文節選自北宋歷史學家司馬光的編年體通史《____________》。
16.解釋下列加點字。
①我所以有天下者何?( )
②因以與之。( )
③項羽不然,有功者害之。( )
④群臣說服。( )
17.翻譯句子。
①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②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18.請分別用一個四字短語概括劉邦、項羽得、失天下的原因。
三、作文
19.學習本文的寫法,選取一處你游覽過的風景名勝,寫一篇文章,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抱負。
岳陽樓記閱讀訓練題答案
一、1.zhé yín fēi zhǐ tīnɡ qiánɡ jí shānɡ háo
2.①規模 ②詳盡 ③棲止 ④做太守
3.①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4.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③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二、(一)5.①既然這樣,那么。②離開國都。③盡。④放晴。
6.銜遠山,吞長江。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日星隱曜,山岳潛形。
7.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8.感極而悲。
9.文章重在表述作者的見解,不著重在寫景狀物。
(二)10.①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11.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12.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
13.抒發作者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
14.可用現代漢語,也可仿文言風格。
(三)15.資治通鑒
16.①……的原因 ②于是,就 ③這樣 ④同“悅”
17.①在軍帳之中運籌謀略,能決定勝利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良。②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餉,糧道不斷,我比不上蕭何。
三、19.提示:情景要有機結合。
岳陽樓記
原文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yào),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汀(tīng)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fú)!予(yú)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zāi)?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chǔ)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y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陽樓記
知識點成語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先擔憂,在天下人享樂之后才享樂。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皓月千里:皎潔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心曠神怡:形容心境開闊,精神愉快 曠:開闊;怡:愉快。
氣象萬千:氣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壯麗而多變化。
政通人和:政令推行順暢,人民團結;形容國家穩定,人民安樂。
百廢具興:許多被廢置的事業又都興辦起來。現在規范詞形寫作百廢俱興。
浩浩湯湯:浩浩蕩蕩。指水勢壯闊的樣子。
薄暮冥冥:傍晚時天氣昏暗。
霪雨霏霏:形容細雨連綿不絕的樣子。
春和景明: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
波瀾不驚:是岳陽樓月夜里風平浪靜時的景色. 現在一般的說法是"無論遇到什么事都不會自亂陣腳,不驚不詫。
一碧萬頃:一片碧綠,廣闊無際。頃,極言其廣。
岸芷汀蘭:岸邊的香草,小洲上的蘭花。
寵辱偕忘:受寵或受辱都毫不計較。常指一種通達的超絕塵世的態度。
字詞講解
一詞多義
夫:
1)予觀夫巴陵勝狀 那
2)夫環而攻之 發語詞,不譯
3)未幾,夫鼾聲起 丈夫
觀:
1)予觀夫巴陵勝狀 看
2)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雄偉景象
極:
1)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盡
2)浮光躍金,靜影沉壁,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窮盡
3)感極而悲者矣 十分
去:
1)去國懷鄉 離開
2)西蜀之去南海 距離
3)委而去之 逃離,逃亡
或:
1.而或長煙一空 有時
2?;虍惗咧疄?或許
空:
1。濁浪排空 天空
2. 長煙一空 消散
通:
1.政通人和 順利
2 ,北通巫峽 通向
詞類活用
1.百廢具興(動詞作名詞,荒廢了的事業)
2.先天下之憂而憂(名詞作狀語,在……之前)
3.后天下之樂而樂(名詞作狀語,在……之后)
4.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名詞作動詞,作郡的長官)
5.憂讒畏譏(名詞作動詞,說別人壞話)
6.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形容詞作名詞,賢明之人)
7.錦鱗游泳(用錦鱗代指魚群)
古今異義
1.氣象萬千(古義:事態; 今義:天氣變化)
2.微斯人( 古義:如果沒有;今義:微小)
3.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古:景象;今:看)
4.橫無際涯(古:廣遠;今:與豎相對)
5.濁浪排空(古:沖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6.予觀夫巴陵勝狀(古:指示代詞,表遠指,相當于那;今:丈夫,夫人)
7.前人之述備矣(古:詳盡 今:準備)
8.增其舊制(古:規模 今:制度)
岳陽樓記
作者簡介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字希文[7]。死后謚號文正,史稱范文正公。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陜西省彬縣),后遷居蘇州吳縣(蘇州市吳中區)。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
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陜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1043年(宋仁宗慶歷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采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歷新政”??上Р痪靡驗楸J嘏傻姆磳Χ荒軐崿F,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后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謚文正,有《范文正公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