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行測考試言語理解分析
例1:醫生診療費用的低下與藥品加成的過高,共同形成了以藥養醫的現狀。它保證了公共醫院在數據上的收支平衡,卻導致了“大處方”“新特貴藥”“過度醫療”等現象的出現,讓醫生和患者都容易成為扭結的醫療制度及以其為軸的社會沖突的代償者。前一段時間,患者魏則西的去世和醫生陳仲偉的遇害先后引起輿論大潮,兩件新聞被附會了各種情緒,最終________________。其所展現出的,正是醫患雙輸局面長久醞釀出的情緒瞬間決堤的效果。
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導致醫患關系的緊張和對立局面
B.形成了喧鬧的群體輿論沖突事件
C.異化成為群體對群體的譴責和喊話
D.造成了醫患之間矛盾的形成與擴散
【解析】第一步:通讀文段我們會發現整個文段說的是醫患關系的問題。根據話題一致性無法排除選項。
第二部:梳理行文脈絡,醫療費用降低整體來說是保障民生的一件好事。文中雖然并未提及,但我們要有所了解。文段開篇說了為了讓醫院的收支平衡出現了藥品加成的現象和以藥養醫的頑疾,這些問題的出現使醫生和患者成為了“扭結的醫療制度”的代償者。接下來列舉出了兩個當下非常惹人注目的新聞,由“最終”可知,這兩件新聞導致一個結果。后文中“其所展示出的...”中的“其”指代的就是上文的一個結果,什么樣的結果呢?是“醫患雙輸局面長久醞釀出的情緒瞬間決堤的效果”。
第三步:分析選項,通過分析我們可知,空出信息應該是兩個新聞事件導致的結果,而選項A中“導致醫患關系的緊張和對立局”面和選項D中“造成了醫患之間矛盾的形成與擴散”是藥品加成的結果,并非兩件新聞事件導致的結果,可排除選項A和選項D。由分析我們知道這個“結果”是“情緒瞬間決堤的效果”,B項中“沖突事件”和C項中“譴責和喊話”都可以體現,無法排除。我們在通過其他角度進行分析,首先,題干中講的是醫患雙方之間的關系,所以選項C說的“群體對群體”更為嚴謹。其次,B項中“喧鬧”一詞,用詞隨意,不和文體色彩,相比較而言;D項則較為準確,其中“異化”一詞,也能表達出,政策本身的出發點雖好,但是由于體制操作不當使結果適得其反。故本題正確答案為選項D。
公務員行測考試言語理解分析精選篇2
1.辛亥革命于1911年10月爆發,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宣告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使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就此結束,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
2.1917年爆發的俄國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3.五四運動爆發于1919年5月,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4.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組織正式成立,陳獨秀任書記。同年10月,北京共產黨組織成立,李大釗任書記。
5.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最后一天會議轉移至浙江嘉興南湖舉行,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綱領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采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大會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黨的一大宣告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6.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提出了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但在現階段的綱領即最低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樣,二大就在全國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7.1923年6月,黨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
公務員行測考試言語理解分析精選篇3
刻舟求劍、緣木求魚 ①成語釋義刻舟求劍: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也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
緣木求魚:“緣木”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
②差異含義側重不同。“刻舟求劍”著重強調辦事刻板不知變通,不能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而“緣木求魚”強調辦法不對或者方向不對達不到目的。
【模擬】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都表明,一個國家勞動者的受教育年限和經濟增長績效密切相關,勞動者人力資本與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的表現密切相關。用_____高等教育發展的思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無異于________。
依次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限制 緣木求魚 B抑制 因噎廢食
C控制 刻舟求劍 D管制 削足適履
【解析】B。第一空,與“高等教育發展”搭配,D項“管制”與發展搭配不當,排除;A項“限制”、B項“抑制”與C項“控制”填入文段語義均合適。第二空,“無異于”提示橫線處與前文形成對應,前文提到通過約束教育發展來解決就業難問題,B項“因噎廢食”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點小毛病或怕出問題就索性不去干,填入文段語義合適,當選;A項“緣木求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不可能達到目的,填入文段與文意不符,排除;C項“刻舟求劍”指用靜止的眼光看問題,填入文段與文意不符,排除。故答案選B。
理所當然、毋庸置疑 ①成語釋義理所當然:“當然”應當如此。按道理應當這樣。
毋庸置疑:“毋庸”不必。事實明顯或理由充分,不必懷疑,根本就沒有懷疑的余地。
②差異含義側重不同。“理所當然”側重合乎道理;“毋庸置疑”側重的是不必懷疑。
語義輕重不同。“理所當然”語義較輕。“毋庸置疑”語義較“理所當然”重。
【模擬】和基礎教育一樣,醫療衛生________地擁有公共產品的屬性。但在市場化的改革中,他們都曾經________了公共性質,也因而帶來了種種矛盾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與生俱來 喪失 B.理所當然 摒棄
C.毋庸置疑 偏離 D.責無旁貸 扭曲
【解析】C。本題屬于成語和實詞辨析題。第一空,醫療衛生與基礎教育一樣,所具有的公共產品屬性是其本身具有的,不是別人加上去的。責無旁貸,自己的責任不能推卸給別人。理所當然,從道理上說應當是這樣。不符合句意,排除B項和D項。第二個空“喪失”一詞,相比“偏離”一詞,程度過重,不符合題意,排除。故答案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