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行測備考推理題解讀
一、鋒面雨
鋒面活動時,暖濕空氣中上升冷卻凝結而引起的降水現象,稱鋒面雨。鋒面常與氣旋相伴而生,所以又把鋒面雨稱為氣旋雨。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它們中間的交界面叫鋒面。在鋒面上,暖、濕、較輕的空氣被抬升到冷、干、較重的空氣上面去。在抬升的過程中,空氣中的水汽冷卻凝結,形成的降水叫鋒面雨。
特點:降雨時間長、強度小。比如長江中游地區的梅雨季節。
二、對流雨
對流性降水,是來自對流云中的降水,具體來說是當對流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云中的降水粒子已不能被上升氣流所托持而降落形成的。
特點:降雨時間短、強度大。比如發生在夏季酷熱的午后的降雨。
三、地形雨
地形雨,當潮濕的氣團前進時,遇到高山阻擋,氣流被迫緩慢上升,引起絕熱降溫,發生凝結,這樣形成的降雨,稱為地形雨。地形雨因為發生在地形的阻擋作用當中而得名。降水的山坡正好是迎風的一面,故而這上面,就是迎風坡。而背風的一面,因為氣流下沉,溫度升高,不再形成降水。
特點:地形雨常隨著地形高度增高而增加。比如處于背風坡的青藏高原,年降水量為200-400毫米。
四、臺風雨
臺風活動帶來的降水現象。風中有上升氣流的整個渦旋區,都有降水存在,但是以上升運動最強的云墻區降水量最大,螺旋云帶中降水量已經減少,有時也形成暴雨,臺風眼區氣流下沉,一般沒有降水。
特點:臺風登陸常產生暴雨。比如我國東南沿海,是臺風登陸的主要地區,臺風雨所占比重相當大。
公務員行測備考推理題解讀精選篇2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要點如下:
1. 含義: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
2. 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3. 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
平等、團結、互助、和諧。
4. 自治地方:
自治地方有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沒有自治鄉,民族鄉不是自治地方。
5. 自治機關:
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不包含法院、檢察院和監察委。
6. 自治區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必須由民族自治地方的本民族公民擔任,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會主任或者副主任至少有一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本民族公民擔任。
7. 自治權:
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依法制定自治法規,自治區的自治法規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后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法規報請省、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準后生效。
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我國處理民族問題的獨創制度,該制度的核心目的是為了保障少數民族當家做主的權利,依法自己處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相信在國家統一領導下,56個民族會朝著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而攜手并進。
【相關考題】
01、[多選]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有()。
A.平等
B.團結
C.互助
D.和諧
【答案】ABCD。
【解析】《憲法》序言中規定: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已經確立,并將繼續加強。故選ABCD。
公務員行測備考推理題解讀精選篇3
一、含義
實踐論證是指為達到一個目的而提出一個擬采取的行動方案(方法、建議、計劃),是一種從目標到實現該目標所需要的行動的論證。此類論證重點關注目標和擬采取的行動方案。
二、削弱、加強角度
削弱:1、沒有可操作性;2、不能達到預期效果;3、會產生其他不良影響。
加強:1、具有可操作性;2、能達到預期效果;3、不會產生其他不良影響。
下面我們通過幾道例題來看看這一模型的具體運用。
【例1】過年期間,學校后勤處計劃為所有留校學生提供免費餐飯并安排文藝活動,一方面是想為留校學生緩解過年期間的孤獨感,另一方面是想為這些學生減輕生活上的經濟壓力。
下列選項如果為真,最不能質疑后勤處此項計劃的是:
A.留校學生大都買不起回家的車票
B.絕大多數學生過年留校都是因為科研活動十分繁忙
C.人手不足,文藝活動難以開展
D.絕大多數學生都認為學校提供的餐飯很難吃,寧愿在校外就餐
答案:A。解析:后勤處計劃:為所有留校學生提供免費餐飯并安排文藝活動。目的:一方面是想緩解留校學生過年期間的孤獨感,另一方面是想為這些學生減輕生活上的經濟壓力。
A項,指出留校的學生經濟上確實困難,則后勤處可以通過該計劃為這些學生減輕經濟上的壓力,支持了題干后勤處的計劃。
B項,指出絕大多數學生過年留校是因為忙于科研活動,則這些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會孤獨,且也不一定經濟困難,即后勤處的計劃并不一定能達到目的,質疑了該計劃。
C項,直接指出后勤處的計劃會受到人手不足這一客觀條件的限制而難以開展,質疑了該計劃。
D項,指出絕大多數學生不喜歡吃學校提供的餐飯而到校外就餐,即便后勤處為學生提供免費餐飯,也不會達到為學生減輕生活上的經濟壓力這一目的,質疑了該計劃。
故本題選A。
【例2】如果向大氣排放的CO?累積超過3億噸,那么21世紀末,將升溫控制在2℃以內的門檻就守不住了。有科學家認為,為了達到將升溫幅度控制在2℃以內的目標,僅僅限制CO?排放是不夠的,必須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開展大氣CO?的回收行動,使大氣污染程度得到有效控制和緩解。
下列選項如果為真,能夠最有力的支持上述結論?
A.全球范圍內普及關于氣候變化的科學知識
B.各國政府推出有效政策來控制CO?排放量
C.科學界整合資源來支持發展地球工程技術
D.各地都建立能有效回收和儲存CO?的機制
答案:D。解析:題干結論為:要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開展大氣CO?的回收行動,使大氣污染程度得到有效控制和緩解。D項各地都能建立回收和儲存CO?的機制,說明科學家認為的措施是可實施的,能支持題干結論。A、B、C三項均與CO?回收行動無關。故答案選D。